室性期前收缩的发生有时与基本心律的频率有一定关系。
(一)快心率依赖型室性期前收缩
1、心电图特征心率加快时出现偶发或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多为单源性,偶见成对单形及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图3)。图3快心率依赖型室性期前收缩(男性,13岁。图A运动时,窦性心动过速,心率bpm,II、III、avF、V3-V6导联ST下降0.05mV,T波低平或倒置,室性期前收缩源于右室流出道,图B休息后心率降至60bpm,室性期前收缩消失。)2、产生机制快心率依赖型室性期前收缩的发生显然与超速抑制规律相矛盾,其产生机制有以下4种可能:
①血中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分泌过多,引起室性期前收缩。
②起搏点激动对自律性的拖带现象(entrainmentphenomenon)。
③触发后除极(triggereddepolarization)。
④折返(rentry)。(二)慢心率依赖型室性期前收缩慢心率依赖型室性期前收缩又称继发性室性期前收缩。1、心电图特征室性期前收缩继发于较长的心动周期之后出现,心室率加快后消失。引起突然延长的心动周期的心律失常有:
①窦性心律不齐的慢相。②窦性停搏。③二度窦房阻滞。④交界性逸搏。⑤房性逸搏。⑥心房颤动时出现的长R—R间歇。⑦期前收缩所致的长代偿间歇。⑧心动过速终止之后出现的较长代偿间歇。2、产生机制慢心率依赖型室性期前收缩的发生原理是室性异位起搏点周围有暂时性的与较缓慢的基本心律有关的不全性传入阻滞所引起的韦登斯基促进作用有关。四、RonT现象室性期前收缩与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一)RonT现象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落在T波顶峰上,这一现象称为RonT现象。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A型RonT现象基本心律的Q—T间期不延长,室性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较短形成RonT现象。2、B型RonT现象基本心律的Q—TU间期延长,舒张早期或舒张中期的室性期前收缩落在T波顶峰上形成RonT现象。又可分为:
①间歇依赖性Q—TU间期延长伴RonT现象,心室率较快时Q—TU间期正常或延长不明显,心室率减慢时,或心动周期突然变长时,Q—TU间期明显延长,室性期前收缩出现于T波上。
②肾上腺素依赖性Q—T间期延长伴RonT现象;静息心电图上有Q—T间期延长,活动诱发心率增快以后Q—T间期延长更明显,室性期前收缩发生于T波顶峰上。(二)RonT现象室性期前收缩与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RonT现象室性期前收缩易诱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RonT现象室性期前收缩诱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的电生理机制:在心室兴奋性周期的某一短暂的间歇给予电刺激或发生的室性期前收缩有可能诱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此期称为心室易颤期,它位于心室收缩中期末尾,相当于心电图上T波顶峰前30ms及T波顶峰后40ms内,历时70ms。
心室肌处于相对不应期。心室各部分心肌细胞处于不同的复极化阶段,即某部分心肌细胞已复极结束,而另一部分心肌细胞仍在复极过程中,从而有利于激动在心室内发生折返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RonT现象室性期前收缩的发生,标志着心室肌不应期缩短。不应期缩短有利于在折返激动前方形成一个“可激的空隙”,激动便可持续折返。患者室颤阈值降低,也是RonT现象室性期前收缩诱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的得要因素(图4)。图4R-on-T现象室性期前收缩诱发心室颤动
来源于haoyisheng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