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就图论图,只做透彻解读!
病因甄别、合并疾病、
体格检查、可能诊断、治疗策略……
一份临床综合的心电图说明书!
“读心有术”栏目每天与您相约!
《读心有术》心电图判读
期
题干
62岁老年女性,腹泻、恶心、呕吐4天。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服用阿替洛尔治疗。2天前,患者初级保健医生给予其左氧氟沙星治疗腹泻,但是粪便培养阴性。患者因为恶心摄入严重不足,但是仍然坚持口服阿替洛尔。在急诊室,给予遥测心电监护和昂丹司琼治疗恶心。化验检查发现血钾2.2mmol/l(正常3.5-5.0mmol/l),肾前性氮质血症以及肌酐升高(从基线的0.7mg/dl升高至1.9mg/dl)。患者有短暂晕厥发作(10-15s),心电图如下。
问题:心律失常的机制?导致心律失常的临床因素?你会怎样治疗?
点击可查看大图
建议先自己翻译解析,再下拉查看答案
答案
点击可查看大图
英文解析
点击可查看大图
中文翻译
诊断:非持续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伴QT间期延长(Tdp),窦律、室早、QT间期延长。
解析:心电图是遥测心电监护的II导联连续记录。首先,第二、四、六跳的QRS波时限正常(0.08s),并且其前可见P波,PR间期0.16s。第三、五条QRS波提前出现、宽大畸形,其前无P波,符合室早(PVC)。第六跳QRS波之后出现宽QRS波心动过速,QRS波形态多变、电轴改变,考虑多形性室速。虽然室早干扰QT间期,但是QT间期显著延长,至少-ms。虽然T波受到干扰,但是T波在与基线相交前保持斜行,这样就可估算出QT间期。窦律下基线QT间期延长,多形性室速称为尖端扭转型室速。
尖端扭转型室速的机制常涉及到“RonT”,提示PVC出现很早,在T波顶点后很短距离内,为心室的易损期,也就是心室复极终末阶段。随着QT间期延长,“RonT”发生的可能性也逐渐增加。病理生理学假说认为存在动作电位2相、3相的心脏离子流紊乱,钾离子外流阻滞,导致膜电位不应期延长以及动作电位时程增加。随着动作电位延长,由触发机制引起的早期后除极可能性增加。早期后除极可能是钙离子流介导的,可以引起动作电位2相延长,钙离子超载。获得性QT间期延长与诸多药物相关,心动过缓、低钾血症或低镁血症会增加QT间期延长的风险。尖端扭转型室速的发生与动作电位2相延长导致的早期后除极引起的反复的触发机制相关。
患者的临床病史提示获得性QT间期延长。她接受了两种延长QT间期的药物:喹诺酮和昂丹司琼。此外,由于胃肠道疾病,恶心、摄入不足,导致患者出现低钾血症。电解质紊乱导致QT间期延长并诱发室性异位搏动。除了这些临床因素,心动过缓也增加药物诱发尖端扭转型室速的风险,因为心动过缓时QT间期延长,心动过速时QT间期缩短。此外,药物诱发的尖端扭转型室速可能是“长间歇依赖性”,即在PVC后容易发生,因为PVC伴有长代偿间歇,表现为RR间期延长,便会引起心室不应期进一步延长。本例患者存在窦缓,可能与阿替洛尔加量相关,阿替洛尔是经肾脏代谢的药物,就像PVC一样,可以引起长RR间歇。
尖端扭转型室速的治疗首先应该评价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水平,重点在于开通气道,建立呼吸和循环。如果尖端扭转型室速持续并且患者不稳定,需要立刻电除颤。抑制尖端扭转型室速发作的药物治疗包括立即静脉补镁,镁可以稳定心肌细胞膜并抑制动作电位2相的钙内流,因此可以减少早期后除极。其他的治疗还包括预防尖端扭转型室速的复发,使QT间期正常,预防心动过缓。包括以下几方面:
●纠正电解质紊乱;
●避免应用延长QT间期的药物;
●静脉应用利多卡因(Ib);
●避免应用任何房室结阻滞剂,特别是β受体阻滞剂,避免心动过缓;
●增加心率,缩短膜电位不应期及动作电位时程,可以进行起搏治疗或静脉应用异丙肾上腺素。足够快的心率起搏可能抑制PVC,而PVC是尖端扭转型室速的触发灶。(翻译:首都医科的医院郑志涛)
如有疑问请在底部留言,小助手会帮您请教专家哦!
长按识别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