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背景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在发达国家被称为“头号杀手”,是世界范围的主要死亡原因。近年来,随着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的广泛开展和AMI治疗指南的积极推广,美国AMI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得到有效的控制,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我国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AMI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增长趋势,心血管病成为我国疾病死因第一位。根据马尔科夫模型预测,未来20年间中国将新增2100万急性冠脉事件,发生700万例心源性死亡。与美国相比,医院再灌注治疗的比例不高,发病至再灌注治疗时间更是与之有较大的差距。AMI发病率的增加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控制AMI发病率,提高AMI的救治水平,成为心血管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AMI属于中医学“真心痛”范畴,中医药对于该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有证据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然而,调查研究显示,中医院AMI患者的再灌注率和指南药医院,医院;医院AMI患者治疗状况调查显示,仅有32.5%患者接受再灌注治疗,且中医治疗方案随意性大,缺乏规范性。可见,中医院AMI再灌注治疗率低、指南依从率低,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中药治疗目前缺乏必要的规范及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在AMI治疗指南的基础上,规范中医诊疗方案,提高AMI中西医结合治疗水平,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次共识汇集国内中西医心血管病专家,在参考国内外AMI诊疗指南的基础上,遵循“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指南制定”要求,经讨论制定了我国现阶段《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旨在对AMI的中西医结合诊疗进一步规范化,使广大临床医生,尤其是从事心血管病的医务人员更充分了解AMI的中西医诊治策略。
2 诊断标准
2007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美国心脏协会(AHA)专家组共同制定并发表了关于“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的专家联合共识,并于2012年发布了第3版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包括自发型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相关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相关心肌梗死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相关心肌梗死,本《共识》专家组倡导在我国推广使用“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
本《共识》主要阐述自发型心肌梗死(1型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涵盖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elevation myocardialinfarction,STEMI)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 segmen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NSTEMI)。
3 中医病因病机
AMI的发生与年老体衰、过食肥甘、烟毒过量、寒邪侵袭、七情内伤等原因导致血瘀痰浊,闭塞心脉,心脉不通。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包括气、血、阴、阳不足,以气虚、阳虚为主,标实包括寒凝、气滞、血瘀、痰浊,以血瘀、痰浊为主。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AMI的主要证候包括气虚血瘀证、痰瘀互阻证、寒凝心脉证、正虚阳脱证。
3.1 气虚血瘀证 证候特点:心胸刺痛,胸部闷滞,动则加重,伴乏力,短气,汗出,舌质黯淡或有瘀点瘀斑,舌苔薄白,脉虚无力。
3.2 痰瘀互阻证 证候特点:胸痛剧烈,如割如刺,胸闷如窒,气短痰多,心悸不宁,腹胀纳呆,恶心呕吐,舌苔浊腻,脉滑。
3.3 寒凝心脉证 证候特点:胸痛彻背,胸闷气短,心悸不宁,神疲乏力,形寒肢冷,舌质淡黯,苔白腻,脉沉无力,迟缓,或结代。
3.4 正虚阳脱证 证候特点:心胸绞痛,胸中憋闷,喘促不宁,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重则神识昏迷,四肢厥冷,脉数无力,或脉微欲绝。
4 西医治疗
参考ACC/AHA和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AMI相关指南执行。对于STEMI患者,尽早实施再灌注治疗,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死心肌扩大或缩小心肌缺血范围,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及时处理严重心律失常、泵衰竭和休克等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改善远期预后。
4.1 一般治疗 重点是监测和防治AMI的不良事件或并发症。
4.1.1 监测 持续心电、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心律失常、血流动力学异常和低氧血症。
4.1.2 卧床休息 可降低心肌耗氧量,减少心肌损害。
4.1.3 氧疗 对存在低氧血症、二氧化碳潴留,或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需进行氧疗。
4.1.4 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4.2 再灌注治疗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对于STEMI患者,应尽早给予再灌注治疗。当患者就诊于具有PCI医院时,优先推荐直接PCI,首次医疗接触到球囊扩张时间(FMC-to-de-vice)应小于90min;若患者就诊于无PCI医院时,若转运PCI能在120min内完成,则选择转运PCI,若无法在120min内完成,则在当地行溶栓治疗,且溶栓治疗应在30min内开始。
4.3 药物治疗
4.3.1 抗血小板治疗 冠状动脉内斑块破裂诱发局部血栓形成,是导致AMI的主要原因。在急性血栓形成中血小板活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抗血小板治疗已成为AMI常规治疗,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PLATO研究显示,与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能够进一步降低远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而不增加出血风险。对于血栓负荷高的患者,可选择使用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
4.3.2 抗凝治疗 凝血酶是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最终形成血栓的关键环节,因此抑制凝血酶至关重要,由于低分子肝素应用方便、不需监测凝血时间、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建议可用低分子量肝素代替普通肝素。
4.3.3 他汀治疗 除调脂作用外,他汀类药物还具有抗炎、改善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多效性,现有资料证实,心肌梗死后尽早开始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以显著改善临床预后,降低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因此,所有无禁忌证的AMI患者入院后24h内应尽早启动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如阿托伐他汀40~80mg),且无需考虑基线水平。
4.3.4 硝酸酯类药物 通过扩张周围血管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扩张冠状动脉改善血流,增加侧支血管开放,提高心内膜下与心外膜的血流比率,从而实现控制血压、减轻肺水肿和缓解缺血性胸痛的作用。
4.3.5 β受体阻滞剂 通过降低交感神经张力、减慢心率,降低体循环血压和减轻心肌收缩力,以减少心肌耗氧量和改善缺血区的氧供需失衡,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减少再梗死、室颤及其他恶性心律失常。在无该药禁忌证时,应在24h内常规应用。
4.3.6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 通过影响心肌重塑、减轻心室过度扩张而减少充盈性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对于前壁心梗、心力衰竭、LVEF≤40%的AMI患者,若无使用禁忌证,应在24h内应用。如果患者不能耐受ACEI,可考虑给予ARB。VALIANT研究显示缬沙坦与卡托普利疗效相似,可显著改善AMI患者的预后,不推荐ACEI和ARB类药物的联合使用。
4.4 NSTEMI的治疗 入院后建议使用TIMI、GRACE等评分系统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以决定再灌注治疗策略,对于高危和极高危的NSTEMI患者应早期行冠脉介入治疗。
5 中医药治疗
急性期,中医药的及时干预能够缓解胸痛,防治并发症,降低急性期病死率,改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
5.1 急性胸痛的治疗 适用于本病急性疼痛发作期的处理。
5.1.1 复方丹参滴丸 由丹参、三七、冰片组成,5~10粒/次,舌下含服,适用于本病心痛有瘀者。
5.1.2 麝香保心丸 由麝香、苏合香脂、蟾酥、牛黄、肉桂、冰片、人参提取物组成,2~4粒/次,舌下含服,适用于本病寒凝血瘀心痛者。
5.1.3 速效救心丸 由川芎、冰片组成,10~15粒/次,舌下含服,适用于本病心痛有瘀者。
5.1.4 宽胸气雾剂 由细辛油、檀香油、高良姜油、荜茇油、冰片组成,适用于本病心痛有瘀者。
5.2 辨证论治
5.2.1 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活血,祛瘀止痛。推荐方剂:补元汤合血府逐瘀汤。常用药:人参,黄芪,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柴胡,桔梗。加减:合并阴虚者,可合用生脉散或人参养荣汤。
5.2.2 痰瘀互结证 治法:活血化痰,理气止痛。推荐方剂: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常用药:栝蒌,薤白,半夏,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加减:痰浊郁而化热者,可以黄连温胆汤加减;痰热兼有郁火者,可加海浮石、海蛤壳、黑山栀、天竺黄、竹沥;大便干者,可加大黄;伴有热毒者,可合黄连解毒汤。
5.2.3 寒凝心脉证 治法:散寒宣痹,芳香温通。推荐方剂:当归四逆汤加减。常用药:当归,白芍,桂枝,细辛,甘草,大枣,通草。加减:胸阳痹阻者,可合枳实薤白桂枝汤;胸痛明显者,可以乌头赤石脂丸加减;偏阳虚者,可合四逆汤。
5.2.4 正虚阳脱证 治法:回阳救逆,益气固脱。推荐方剂:参附龙牡汤加减。常用药:熟附子(先煎),人参,生姜,大枣,龙骨,牡蛎。加减:伴有咳唾喘逆,水气凌心射肺者,可予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伴有口干,舌质嫩红,阴竭阳脱者,可合生脉散。
5.3 常用中成药 根据文献检索,在现有证据基础上,推荐以下药物用于AMI的治疗。
5.3.1 口服药
5.3.1.1 通心络胶囊由人参、水蛭、全蝎、土鳖虫、蜈蚣、蝉蜕、赤芍、冰片组成,可改善冠脉微循环,提高组织水平心肌灌注,适用于心气不足、血瘀络阻,尤其是合并无复流、慢血流患者。
5.3.1.2 芪参益气滴丸 由黄芪、丹参、三七、降香组成,适用于气虚血瘀,尤其是伴有心功能不全者。
5.3.1.3 复方丹参滴丸 由丹参、三七、冰片组成,适用于心痛有瘀者。
5.3.1.4 麝香保心丸 由麝香、苏合香脂、蟾酥、牛黄、肉桂、冰片、人参提取物组成,适用于寒凝血脉瘀阻者。
5.3.1.5 丹蒌片 由栝萎皮、薤白、葛根、
川芎、丹参、赤芍、泽泻、黄芪组成,适用于痰瘀互结型者。
5.3.1.6 速效救心丸 由川芎、冰片组成,适用于心痛有瘀者。
5.3.1.7 地奥心血康胶囊 由黄山药、穿龙薯蓣根茎的提取物组成,适用于瘀血内阻型者。
5.3.1.8 精制冠心片(颗粒) 由丹参、川芎、赤芍、红花、降香等组成,适用于瘀血内阻型者。
5.3.1.9 冠心静胶囊(片) 由丹参、玉竹、冰片、赤芍、三七、川芎、人参、红花、苏合香等组成,适合于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患者的治疗。
5.3.2 注射剂
5.3.2.1 丹参类注射液 以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丹红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等为代表,广泛用于AMI患者的治疗。实验研究显示,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能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缺血区心肌的侧支循环及局部供血,改善缺氧心肌的代谢紊乱,具有良好的抗炎、抗氧化应激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丹红注射液也具有较好的抗缺血再灌注损伤、抗炎、扩血管作用。然而,目前尚缺乏丹参类注射液对AMI预后影响的大规模临床研究。
5.3.2.2 黄芪注射液 由黄芪提取,具有益气养元、养心通脉功效,适用于本病心气虚损者。有证据显示该药可以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室功能和心室重构,适合伴有心力衰竭患者。
5.3.2.3 生脉类注射液 由人参、麦冬和(或)五味子组成,具有益气固脱,养阴生津功效,适用于本病气阴两虚者。临床制剂包括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和益气复脉冻干粉等。系统评价显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生脉注射液,能降低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和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5.3.2.4 参附注射液 由红参、附子组成,具有回阳救逆、益气固脱功效,能够增加心脏动力,调节外周阻力,改善氧代谢,抑制细胞凋亡等作用,适用于本病心阳亏虚,伴有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者。
5.4 并发症治疗
5.4.1 心律失常 由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电解质紊乱、交感神经兴奋等因素,AMI易于合并各种心律失常。对于缓慢型心律失常,可予麻黄附子细辛汤或心宝丸治疗;对于快速型心律失常,如房性或室性早搏,可给予参松养心胶囊或稳心颗粒治疗。
5.4.2 心力衰竭 急性心力衰竭伴急性肺水肿时,以阳虚水泛证为主,治疗以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或给予黄芪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心脉隆注射液。慢性心力衰竭是患者远期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新近证据显示,在标准治疗基础上,给予芪苈强心胶囊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
5.4.3 心源性休克 AMI合并心原性休克通常由于大面积心肌坏死、合并右心室梗死或严重机械性并发症所致,对于正虚阳脱者,可选用独参汤、四逆汤,或给予大剂量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
5.5 替代抗血小板治疗
当患者因消化道出血,不能耐受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时,可考虑使用活血止血作用的药物作为替代抗血小板治疗,如三七粉或其制剂。对于阿司匹林过敏或抵抗者,可选用具有较强抗血小板活性的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如芪参益气滴丸等作为替代治疗。6 二级预防
心肌梗死恢复后的患者都应由健康管理团队的定期随访,采取积极的二级预防措施,包括健康教育、非药物治疗(合理饮食、适当锻炼、戒烟、限酒、心理调理)及药物治疗。此期,中医干预的优势在于改善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通过“双心”调节改善患者情绪障碍。
6.1 抗血小板治疗 若无禁忌症,所有AMI患者均应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年甚至以上,阿司匹林应长期服用,因存在禁忌症而不能应用阿司匹林者,可用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替代。
6.2 ACEI和ARB类药物 若无禁忌证,所有伴有心力衰竭(LVEF<45%)、高血压、糖尿病的AMI患者均应长期服用ACEI。具有适应证但不能耐受ACEI治疗者,可应用ARB类药物。
6.3 β受体阻滞剂 若无禁忌证,所有AMI患者均应长期服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并根据患者耐受情况确定个体化的治疗剂量。
6.4 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 AMI患者出院后,应接受严格的药物治疗,以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血脂调节、控制血压和血糖管理。
6.5 中医药治疗
6.5.1 血脂康胶囊 “中国冠心病二级预防研究”证实长期服用血脂康能够降低心肌梗死后死亡、再次冠脉事件和新发的心血管事件,尤其是老年患者、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服用血脂康有更好的预防临床终点事件作用。
6.5.2 芪参益气滴丸 “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
死二级预防的临床试验”1年随访结果显示,芪参益气滴丸和阿司匹林对心肌梗死二级预防效果相当,且和肠溶阿司匹林相比,芪参益气滴丸安全性尤佳。
6.5.3 芎芍胶囊 国家“十·五”攻关课题“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中医干预治疗方案”研究显示,芎芍胶囊能够降低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事件的发生率。
7 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管理
临床路径是一种诊疗标准化方法,以缩短平均住院日、合理支付医疗费用为特征,是按病种设计最佳的医疗和护理方案。规范的临床路径不仅能有效降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同时也能显著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对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将具有重要意义。“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构建和评价研究”协作组,在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建立了以益气活血法为基础的AMI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路径,研究结果证实,临床路径可以降低患者住院时间,控制住院费用,降低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充分医院管理和质量控制方面的价值。基于此,专家组推荐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用于AMI患者的治疗流程的管理。
8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安全性
抗血小板治疗是AMI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充分抗血小板治疗(双联)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中药是否导致风险增加,需要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现有循证医学证据显示,对于急性冠脉综合症PCI术后患者,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长期服用活血化瘀中药具有良好的获益,并未增加出血事件的发生,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但对于已使用三联抗血小板药物,或高龄、低体重、合并肝肾功能严重异常、消化系统出血的患者,需减少或避免使用活血化瘀药物,以降低出血事件风险。
(利益冲突:本《共识》仅属阶段性的专家意见,今后视国内外本领域的学科发展,作出进一步的完善。本《共识》中,所推荐的药物均为专家组在现有临床研究证据基础上的共识意见,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发起人:陈可冀 张敏州 霍 勇
专家组成员(按姓氏笔画排序):王 阶 王肖龙王 显 王振涛 王晓峰 王硕仁 王 磊 尤士杰毛 威 毛静远 方显明 邓 悦 史大卓 史载祥丛洪良 吕树铮 朱初麟 朱明军 刘红旭 刘勤社关怀敏 安冬青 孙兰军 杜志民 杨海玉 李 军李建平 李宪伦 李 勇 吴永健 吴 伟 吴伟康吴 旸 吴宗贵 吴焕林 何汉康 何 燕 邹 旭沈建平 张文高 张培影 张 斌 陈纪言 陈晓虎陈维养 邵正斌 范维琥 林 谦 罗海明 郑琼莉赵福海 施海明 祝光礼 徐 浩 郭力恒 陶 军黄绍烈 鲁卫星 雷 燕 谭 宁 潘朝锌 戴小华
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心脏介入专家委员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社
365心血管网
论文出自: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年4月第34卷第4期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