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年以来,我校英语教研组在区教学改进项目方案和教研室的部署下,结合学校强校工程项目英语组子项目和英语组区校合作项目研究,立足课堂教学,开展了新中考背景下如何提升听说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全组老师积极开展理论学习并开设各级公开课、研究课,共同探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努力提升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一、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学理念,制定改进计划。
1.学习任务型教学相关专著,研究支架理论。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了解学生听说课堂的学习需求。
2.学习《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生听说能力发展的具体目标和要求,结合中考英语听说改革的要求,制定符合我校生情学情的学科课程计划,改进听说课的课堂教学目标。
3.研究目前英语课堂的听说活动设计,分析活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共同探讨如何改进教学设计,使活动设计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发展规律,以期增加课堂输出的有效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听说能力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探讨改进方法。
全组老师分别根据班级学情制定改进方案,并开设了各级公开课、研究课。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课堂教学研究。
中预年级的许梅老师和苏彦老师分别开设了U10Healthyeating第二、三课时。许老师设计不同的听、说、读的任务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并在post-task环节采用retell及role-play的方式,将听说考试的题型训练融入在课堂教学中。
苏老师结合班级学情改进教学设计,将语言功能融入到任务过程中,通过比较级的复习引出新授内容,并分析饮食结构,分析何为合理的饮食结构,并学会用should/shouldn’t给出建议。
李燕老师在听说教室开设听说课,旨在改进和提高听说课的效率,通过软件及时反馈学生读错的单词并进行汇总,再进行纠正和跟进。
初一年级,黄祯老师和孙雪静老师分别开设了GrowingHealthy,growingstrong单元的第三、四课时。黄老师研究如何引领学生思维并有效帮助同学解决问题。从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着手,分析总结出解决问题的“三步骤”,并在post-task环节引领学生运用此思维方法帮助Joe解决实际问题。
孙老师的课堂则探讨利用各种教学元素“激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身边同学的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培养好习惯。
刘慧娟老师在InternationalFoodFestival一课中,研究如何借助支架帮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刘老师借助afoodlist,apricelist及alanguagelist三条主线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自然而然地帮助学生习得语言,跨越最近发展区,发展语言能力。
初二年级高蓓老师开设U5listengingandspeaking一课,研究如何将听说测试要求在课堂中加以落实。精心设计听说任务进行听说题型强化训练,并在课堂设计输出环节,给出参考词汇和表达,让学生设计导游活动。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听说能力。
刘维老师开设8AU6Morepractice一课,研究如何通过任务活动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文本。通过听说读写看等任务活动,帮助学生梳理文本,并在post-task环节引导学生抓住aliens的真正含义,并加以归纳总结,给出建议。易洵老师研究写作课教学的改进。对近十年的中考作文题进行分析和指导,学生在改写、修改及反馈等任务中加以理解和落实。
王楠迪老师在中预年级开设rulesaroundus一课,研究课堂内容如何能更加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学会用英语表达生活中的规则和标志之后的post-task环节,先引导学生思考规则的适用性,然后在完成尝试制定规则这一任务活动。
陶春霞老师开设中考语法--被动语态专题复习课,研究如何在情境中复习语法知识,在语篇中运用语法知识,并将听说测试任务在课堂中加以体现。
三、总结提升,将改进项目研究成果在日常教学中加以体现。
积极的语言输入和有效的语言输出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是至为关键的。在此次教学改进项目活动中,全组老师共同探讨,积极创设合理的语言情境。在语言输入环节,通过听、说、读、看、写等综合语言任务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口头和书面语篇所传递的信息、观点、情感和态度。在语言输出环节,不断改进任务活动设计,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任务活动帮助学生组织语言、创造新语篇。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输出的质量,积极运用所学语言知识、文化知识,以口头和书面等形式创造新语篇,促进语言的有效生成。
在今后教学中,全组老师将继续坚持在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开展教法与学法研究。通过教学研究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为成长为专业型教师而努力。
END撰稿:陶春霞
图片:顾小雨
编辑:季家倚
审稿:索凯歌
感谢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