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只要人活着,我们的心脏就一刻不停地收缩着,推动血液循环,为身体各个部分输送着源源不断的氧气和养分。
其实,心脏的收缩行为并不随意,其中遵循着一套复杂的电生理系统:心肌细胞负责运动,一些细胞负责电信号的传导,还有的负责电信号的启动。各个心房、心室的收缩与舒张都存在着严格的程序性,而一切的开始在于窦房结。
原来,心脏的每一下跳动都来自窦房结的号令,每隔一定的时间(约0.6~1.2秒)它就发出一次电信号。收缩信号从窦房结传出后,沿着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Purkimje纤维的路线向下传导,控制途径的心肌细胞收缩。
如果窦房结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按照既定的规律而提前发出信号,或心脏其它部位存在“异端”号令者,抢先发出了信号,就会引起早搏的发生。
得了心脏早搏有什么症状?
心脏早搏是否引起症状是因人而异的,发生早搏时比较常见的症状是:
突然感觉到心里“咯噔”一下;
突然有在电梯上失重的感觉;
感觉“心跳间歇、心跳偷停”等;
心慌、胸闷或者其它不好描述的症状。
当然也有患者没有任何症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症状与早搏的危害并不是完全成正比的,不能简单的说症状越重就代表着病情越严重,反之也不能说没症状就代表没有风险。
得了心脏早搏有什么危害?
首先要指出的是,早搏并不能等同于患有心脏病,早搏可以发生于心脏病患者,也可见于健康人群。有资料显示,在无症状的人中,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可发现,50%的人出现早搏,且随年龄增长有增加趋势。对于早搏的危害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早搏数量的多少
临床上将每小时30次或以上的早搏称为频发早搏,而小于该标准的称为偶发早搏。相对而言,偶发早搏对身体影响微乎其微,而频发早搏存在导致心脏扩大甚至心功能下降的风险。因为出现早搏时心脏的射血能力通常是下降的,长时间过度频繁的早搏(如24小时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在1万次以上)对心功能是不利的,需要心内科随诊。
2、早搏是单一的还是多源的
临床中判断早搏的危害时,其在心电图中的形态是非常重要的,若心电图上,早搏有着多种不同的形态,可能提示存在心肌缺血、心肌炎、心肌病等心脏病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3、是否合并心脏病
不合并心脏病的早搏一般多发生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睡眠饮食欠佳、腹泻、劳累、过度饮酒、饮用浓茶、咖啡等情况下,这种早搏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会危及生命,也不会影响预期寿命的,特别是房性早搏,几乎没有什么危险性。而对于合并心脏病的早搏而言,其危害性更多的取决于心脏疾病本身。
出现早搏应该怎么办?
第一,调整心态。心脏的电生理的功能与人的情绪关系很大,就算心脏本身没有异常,过于抑郁、焦虑、纠结的心情也会诱发心律失常。因此,保持开朗、乐观、镇定的心态是配合治疗、早日康复的基础。
第二,及时体检、定期体检。体检的项目主要有心脏彩超、长时心电图、血压、血糖及血脂。
心脏彩超可以明确心脏有没有结构的异常,有没有瓣膜病,收缩和舒张功能是否正常;
长时心电图可以识别早搏的形式、频率和数量;
检测血压、血糖和血脂有助于心脏事件的风险评估。
如果发现存在心血管问题,或早搏数量过多,就要十分的重视,咨询专科医生明确病因、及时采取措施了;如果存在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则需积极配合治疗,从生活入手,积极处理基础疾病。如若没有器质性病变,也要遵守医嘱,定期体检。
第三,规律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长期、连续熬夜、黑白颠倒;缓解精神、生活压力,必要时可求助心理咨询。
第四,饮食上平衡搭配,戒烟限酒,少喝过浓的茶和咖啡。
第五,适当的参加锻炼,但要避免运动过于激烈,使心跳过快、情绪过于激动。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