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日常生活中可能有这样的经历,心里面突然“咯噔”或是“心揪”了一下,这很可能发生了“早搏”。“早搏”发生时往往会感到心悸、心慌,甚至会使人感到胸闷,部分人还会出现咳嗽。其实大部分人都经历过早搏,不同类型的早搏危险度有所区别,是否需要治疗要因人而异。
早搏是一种症状,不是疾病
早搏是临床上很常见的心律失常,我们正常的心脏是窦性心律,而早搏是指窦房结以外的心脏任何一个部位,包括心室和心房等,提前激动而出现的心跳。具体来说,我们心脏的窦房结部位会发出节律整齐的激动,依次经过心房、心室,从而使得心脏始终在有规律地收缩和舒张,即窦性心律。但在心脏正常规律跳动过程中,在某种诱因下,心脏的其他部位兴奋,早于窦房结激动,就会导致心脏跳动突然提前,这就形成了常见的早搏。 在临床上,有些早搏人群可以没有任何症状表现,有些则会表现为心跳间歇感、心慌、胸闷,甚至有时有嗓子发痒、咽喉部发紧、咳嗽等非特异性症状。症状主要与早搏发生时机、数目多少、早搏来源、早搏的病因以及合并的基础疾病等等有关。根据发生的具体部位,早搏可以分为心室性早搏、心房性早搏和交界性早搏。根据发生的原因,早搏又可分为功能性早搏和器质性早搏。 其中,功能性早搏,大多为偶发的,可发生于正常健康人群,情绪激动、劳累、惊恐、熬夜、失眠、喝浓茶或浓咖啡等都可能诱发早搏。器质性早搏通常是指早搏同时合并有身体器质性疾病,包括心脏本身疾病和心脏以外其他系统的疾病,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急慢性肺部疾病、贫血、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最常见的则是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早搏,例如心肌炎、心肌病、冠心病、风心病、心衰等。此外,服用某些药物(如地高辛、普鲁帕酮等)也可引起早搏。 也可以说,早搏更多的是一种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单纯因为早搏而就诊的并不多,通常不超过10%。
大多数早搏无需特殊治疗
功能性早搏非常常见,从男性到女性,从老人到小孩,身体健康的人群都可能发生早搏。有些事通过体检心电图中被发现,也有些是医院检查才发现。由于早搏不是时时都有,一次心电图不一定能捕捉到,最好在有症状时做心电图增加检出率,甚至还可以通过24小时动态心电图来记录早搏。 对于功能性早搏,一般只要去除诱因即可,这对健康没有明显的影响及危害,原则上并不需要服药等特殊治疗。但是,如果在早搏发作时心悸胸闷等症状比较重,则可以短期服用一些副作用较小的β受体阻滞剂,如倍他乐克、普萘洛尔等,缓解症状。 有些人可能在没有出现早搏常见的诱因时,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也会发现早搏。只要24小时内早搏不超过个,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也不需要治疗和处理,观察即可。值得注意的是,在功能性早搏中有一种特发性早搏,尤其是特发性室早,在24小时内早搏个数可能达到几千或数万。对于这种类型的早搏,如有症状,可以适当给予药物治疗。 在生活中应注意保持良好心态外,生活规律,戒烟限酒、尽量少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对于合并心脏疾病的早搏人群,不建议做竞技性的运动,可以参加有氧运动,如慢跑、散步、打太极拳等活动,也不能不活动整日卧床休息,要根据各人的身体承受力选择适当的运动或者遵医嘱。对于健康人群而言,专家则表示,不必单纯因为早搏就过度担心而不敢运动,一般的早搏对于运动基本没有影响,医院找专业医生评估。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