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风险高的房颤患者,无论导管消融是否成功,均需继续抗凝治疗。对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或行PCI的房颤患者,需根据缺血及出血风险,选择合适的抗栓方案。在第28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医院陈英伟医生报告了一例冠心病PCI术后、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抗栓仍然脑梗的患者,就如何选择抗栓治疗进行了探讨,对同类患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病例简介患者,女,71岁,因“乏力、头晕2年,加重1个月”于年8月10日入院。入院后完善检查,确诊为持续性房颤。
既往史
心梗PCI术后6个月,目前进行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他汀治疗。确诊糖尿病2个月,在服用二甲双胍。
生化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均正常。
辅助检查
动态心电图:心率66次/分钟,持续性房颤,最长RR间期2.7秒。
超声心动图:LA43mm,LVEDD46mm,LVEF65%。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双房及心耳内未见确切血栓回声。
心电图:年8月12日,结果见图1。
图1
处理行导管消融术,反复多次消融和复律,不能消除房颤,见图2。
图2
术后,8月14日查心电图,结果见图3。
图3
术后用药术后给予华法林、阿司匹林、胺碘酮、二甲双胍和泮托拉唑等药。
术后1周,患者诉乏力,腹部不适。心电图检查提示,心动过缓(心率45次/分)。嘱停用胺碘酮,继续观察。中间随访INR为1.45,仍有腹部不适、恶心、乏力。
年9月18日再次入院,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平均心率52次/分,最低心率27次/分。RR间期大于ms的停搏发生2次,最长RR间期ms。提示患者基础心律为异位心律,全程心搏总数、平均心率及最慢心率均低于正常范围。房颤伴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待排除,并有短阵房颤,持续3小时左右,持续性交界性异搏心律,ST-T呈持续性改变。
诊断房颤/房速伴间歇III度房室传导阻滞
交界逸搏心律
房颤导管消融术后
2型糖尿病
处理经讨论决定行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患者于年9月21日凌晨2点突发言语不清,左侧肢体活动障碍。神经介入科急诊手术。
造影发现右侧颈内动脉C1以远不显影,采用支架取栓,取出暗红色血块两团,见图4。右侧颈内动脉及大脑前动脉血流恢复后再次造影,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仍闭塞,继续取栓后M1近端开放,远端仍闭塞,结束手术。
图4
术中排除颅内出血。术后第2天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神经内科用药。术后第3天恢复意识,左侧下肢肌力恢复至3级,左上肢肌力0级。
年9月28日,术后一周,患者发生室颤,除颤成功后转CCU继续治疗,当时急查血钾2.8mmol/L,处理后病情稳定。CCU治疗3天后转普通心内科继续治疗,心电图提示心率49次/分,RR间期匀齐。
年10月5日,行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术,术后2天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并控制血糖。
分析此时,患者后续应该如何治疗?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需要抗栓治疗,抗凝联合抗血小板策略需评估出血和血栓风险。有研究显示,对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在华法林基础上加抗血小板药物,不降低冠心病事件或血栓栓塞发生率;华法林基础上加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出血风险增加。
本例患者,女性,71岁,合并糖尿病,PCI术后半年,行房颤导管消融术失败,首次出院后给予华法林加阿司匹林,INR波动,抗凝治疗未达标,并发生卒中。本次出院后给予利伐沙班加氯吡格雷,嘱半年后停用氯吡格雷,定期复查。
更多精彩病例视频,登录心在线网站"线上长城会"栏目,随时随地免费学习!
心在线专业平台专家打造编辑张莉娟┆美编柴明霞┆制版潘欢↓↓↓点击"阅读原文"
张莉娟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