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云“蜀道虽艰尤可越,人间语境最难通”,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沟通的特征。沟通是人际关系互动的重要途径,医患沟通因涉及专业的临床诊疗需求及复杂的心理交换过程,更成为人际沟通中的特殊类型。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化解医患矛盾和医疗纠纷的良药,而掌握一定的沟通方法和技巧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话:什么是合适的手术?
案例分享:
一个突发胸痛的患者,心电图检查结果为II、III、AVF导联的ST段抬高,提示心肌缺血,需要进行冠脉介入手术,而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心脏停搏,或III度房室传导阻滞,或者其他的缓慢性的心律失常的风险。
因此在与患者术前谈话中需告知患者,血管阻塞相当于切断心脏跳动的能源供应,需要开通血管,但在手术中可能发生心脏停跳,需要再放入一个器械,大概需要两三千块钱,但是它可能在关键的时候能救一命,不过进行该操作时也存在一些风险。一般情况下,这样的谈话都能成功。
而谈话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这是一个合适的手术。那么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才称的上为合适的手术?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四问”中得到解答。
合适手术的要素四问
一问时机:现在做手术合适吗?
需要结合患者当前的实际情况,从客观的角度看现在是否为做手术的最佳时机。
二问地点:医院的水平怎样?
医院是否达到该手术的水平,医院在过去一年当中是否已经开展过该手术,是否具备开展手术的设备,与有能力开展该手术的医生。
三问事件:手术成熟度如何,是否有危险?
结合当前手术成熟度情况,预测患者手术存在哪些额外风险,危险程度如何,是否会危及生命,并权衡风险和获益哪个更占优势。
四问人物:做手术的资格如何?
即整个团队做这项手术资格如何,有无经验,是否有相应的能力开展这项手术。
与患者沟通的要点
客观描述事实
医院或是医生的水平表示怀疑,因此需要与患者沟通,而在沟通的过程中应采用客观事实进行描述,避免使用主观性的评价。
降低期望值
有些患者对手术的期望值很高,认为手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而实际情况是有些疾病可以通过手术治愈,如心律失常,但还有很多疾病不能通过手术治愈,只能改善或者缓解患者的症状,因此从医生的角度出发,最好能够降低一点患者的期望值。
对患者多些关心
患者通常高度以自我为中心,想要寻求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