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风采一个笨蛋,三部雷达

作者朱童

年春天的一个上午,在十四所同志们的陪同下走进贲德院士的办公室,他老人家迅速起身,飞快地走过来,很有力地跟我握手,热情地问:您是《大家》栏目的,姓孟对吧?

我……我明明姓朱啊!

要说这事儿吧,其实怪不得院士,个中原委,好在我心知肚明,噗嗤就笑了出来。

话说贲德院士,那可是我们栏目惦记了很久很久的一位嘉宾。大概是从我还没来栏目的时候开始吧,同事周文福等人已经先后报过这位雷达专家的选题,当时负责外联的同事孟兰云肯定是跟老爷子联系过,但由于他工作的特殊性质,一直没有获得采访拍摄的许可。

年的时候,我已经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军工领域的“大坑”,当时栏目的监制、我们的薛继军厂长是个资深军迷,由他口述,制片人张涛铅笔记录,列了一张单子,都是我国军备方面比较突出的产品,如99坦克、歼十、95枪族、飞豹、导弹驱逐舰、东风导弹等等,其中雷达一项赫然在列,但并没有写明具体型号。

单子交给我,上网一搜,贲德院士这位成就卓著又擅长科普、担任不少社会职务的雷达专家就被我逮了个正着,可惜选题报上去,还是没能协调下来,可以理解,毕竟是保密的嘛。

直到和贲德院士同属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的王小谟院士荣获了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负责采访他的我才真正跟这家专门负责军用雷达研制的单位建立了联系。几个月的交道打下来,彼此友好互信,自然动了顺藤摸瓜采访诸位院士的念头,而且一拍即合。

那还等什么,一偿夙愿吧~

所以等到了真正见到贲德院士的这一刻,我心里的激动可想而知,这少说也盼了有四五年吧。而贲院士居然还记得那么久以前跟他联系的人姓孟,也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哈哈。

采访了这么多院士,贲德院士还真是惟一一位正宗的我的同乡,他的出生地九台,恰好是我的家乡长春下属的县级市,相距不过几十公里。从心理上,一开始就是非常亲近的,加上贲院士口才便给,态度亲切,自然相谈甚欢。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贲院士跟我聊起了他的少年时代,他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因为成绩好,才有机会继续读书。为了求学,他每天步行几十公里,因为怕磨破母亲做的布鞋,他光脚走路,把鞋子捆在腰上。就这样,他走出了农村,到哈尔滨上大学,看着街上打扮时髦的同龄人,他也曾自惭形秽,而求知上进的欲望却战胜了这一切。

大学毕业后,贲院士去了南京十四所,那里是新中国雷达事业的发源地。在“火炉”城市酷热的夏天里,他在蚊虫环伺的条件下,坐在蚊帐里,把脑袋和手伸出来,攻读专业书籍,终于通过一次又一次小小的成功,给自己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那个时候,身为军人,他的工资是六十五块钱,看似不低,可他把其中的50块钱寄回老家赡养父母,剩下的十六块钱中,有十五块钱的伙食费,就留一块钱,用来买点肥皂等日用品。他很庆幸自己不用买衣服,因为有部队配发的军装。

吃苦受累,是他过惯了的生活。他说他一辈子走得都很艰难。

研制大型预警相控阵雷达的时候,他在北方的大山里蹲了将近八年,与家人聚少离多,夏天山洞里潮湿闷热,冬天零下二三十度寒风刺骨,他都熬了下来。

后来研制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一开头就有位总工程师跟他说“你搞这个事儿得脱几层皮”,果不其然,一溜十三招折腾下来,身高一米七二的他体重足足降了十五斤,从一百二十三斤暴跌到一百零八斤,整个人瘦得脱了形,就看见皮包着骨头。

直到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研制大功告成,鉴定会医院,当时心脏早搏已经达到每分钟二十多次,查出来是病毒性心肌炎,拖了四五年才痊愈。

其实一个人过惯了什么样的日子,是看得出来的。

贲德院士的桌上有许多支笔,第一次采访就注意到了,后来忍不住问他是怎么回事。他说每次开会都能领到一两支,而每支笔使完了,总想着换个笔芯接着用,要不觉得太浪费,偏偏又弄不到,于是就这样攒了下来……说这些的时候,自幼家境贫寒,一生刻苦勤勉的贲院士脸上,带了一丝苦笑。

采访过程中,贲院士说的最多的一句是“事非经过不知难”,算算这一辈子,他啃的都是硬骨头,而他的对策,只有老老实实下功夫。

最初干这一行时,老一辈的科研人员告诉他们,一生能研制出一部雷达,就算是没白活了。他对这句话深信不疑,从一开始就没敢奢望太多。

结果第一部大型预警相控阵雷达刚折腾完,风尘仆仆从基地回来,领导就找他谈话,让他接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的项目。

哇,第二部雷达耶。

而一向老实听话勤勤恳恳的他当时的反应居然是:“领导,您是征求个人意见呢,还是下达组织命令?如果征求意见的话,我不想干。”

也是,刚刚卸下那样一副重担,刚刚能跟家人团聚,任谁都想好好过日子,不再兜揽这样的活儿了吧。

而他的不愿意,还不仅仅是因为这个。

贲院士跟我说,当时我想了,做完大型预警雷达,就好比建了长江大桥,以后再去建个小江小河上的桥都肯定不在话下,吃老本就够啦,可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这完全是另一回事啊。

我说:您的意思是,您好不容易建了座大桥,转脸让您改行去盖楼了?

他说:嗯,差不多。

可是“国家急需”四个字,还是让他不得不义无反顾。

简单地说,没有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飞机从天上往下面看,由于受到地杂波干扰,基本就是个瞎子。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现代飞行器性能的改进和提高,低空和超低空飞行成了最主要的进攻手段,于是如何防御飞行器低空入侵就成了现代战争中的重要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一百多公斤重的这么一个宝贝,价值大约相当于一吨黄金,而且还没地儿买去。

知道难,但没想到这么难,贲院士接下项目的时候,我国连脉冲多普勒雷达的原理都没搞清楚呢。而他特别清楚地记得,项目研制的过程中,有一次单独给刘华清上将汇报,中午一起吃饭时喝的是茅台,刘华清说:“昨天晚上看电视,《杨乃武与小白菜》正好演到上法场,他们喝的是断头酒,今天咱们也喝一杯断头酒!机载雷达必须有,弄不出来提头来见!”

他能做的只有下苦功夫,不断积累。

他打比方说:你吃五个半馒头吃饱了,你以为是最后这半个馒头把你喂饱的吗?关键是前面那五个啊。

后来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搞成了,他又投身于新的雷达的研制。

究竟哪个伟大成就才是他的最后半个馒头,尚未可知呢。

年初采访王小谟院士的时候,外采嘉宾吴曼青院士跟我八卦,说他有个外号叫“魔鬼”,而且他们当时每个人都有各种外号。于是当我笑嘻嘻地问贲院士,他的外号是什么时,他脸红了,说“我没有外号”,可又禁不住我死皮赖脸的死缠烂打,终于“从实招来”,说他们叫他“笨蛋”。我问,您要是笨蛋,怎么当的院士?他笑着说,所以我这个院士是充数的呀。

呃……如果所有笨蛋都能搞出三部性能优良、满足国防需要的雷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早就实现了。

到贲院士家里拍摄,赶上是个雨天,一进屋就发现茶几上摆着几个从头到尾一刀削皮的苹果,自然是贲院士“显摆”的手艺,特地准备好了给我们吃的。

素闻他重点项目忙得差不多了之后开始精研厨艺,做菜色香味俱全,强烈要求他露一手。于是贲院士挽起袖子进了厨房,没过多一会儿一碗香喷喷色彩丰富的西红柿炒鸡蛋就端了上来,哎呀,居然还可以加木耳啊,回头我也试试。

他说长年累月在外面忙活,一直觉得对不起妻子儿女,所以只要一回家,家务事他就包圆儿了。嗯,我信,我都想拜师学艺了。

听贲院士的夫人给我们讲故事,讲她一直跟着他吃苦,特别恨他出差,恨他不退休,连个盼头都没有。当初贲院士一年二百多天都在外面忙的那阵子,有时候出差回来,赶上一家人都在,她会恨恨地对他说“今天客满啦,你找别的旅馆去吧。”

说他当年闹的笑话:人在南京搞试验,突然来了个特殊任务,要求马上出发进京,就给贲院士买了一个头等舱。他就穿了一条短裤,T恤衫也没法看,塑料凉鞋还是用铁棍子烧红了以后,把断了的地方烫一下修好的。这副打扮直接上了飞机,进了头等舱,空姐以为他是个老农民,一边心里诧异,一边对他爱答不理。直到西餐送来以后,因为贲院士经常出国,熟悉吃法,先吃什么后吃什么餐具怎么使,空姐的态度立马就变了,服务起来非常周到又客气——看这架势原来不是老农民啊。

说贲院士一辈子的习惯是什么衣服破就穿什么,给他买好的他不肯穿,她曾经跑到大市场给他买了一件十八块钱的T恤,颜色还挺好,绣一个鳄鱼。回来告诉他八十几块钱呢,给你买的。他说喔哟八十几块啊,那不能穿,等我下次到出差北京开会再穿……

尽管有这么多“抱怨”,她还是会说“小事他不往心里去,一看就是做大事的人”。

她是懂他的。

拍摄结束后,衣衫单薄的贲院士坚持出来送我们,怎么劝他也不肯回去,在淅淅沥沥的江南春雨中,他打着伞目送我们离去的那个身影,一直让我铭记于心。

不知道是因为赶上改版的缘故,还是觉得贲院士格外亲切,回头看看这一集节目,从策划案到主持人串词写得都特别轻松活泼口语化,我的私人军事顾问史老师总批评我的解说词“太正”,我说那是对专业术语不熟,还没消化,只有真正融会贯通心情放松了,才能把硬邦邦拗口的词儿尽量翻译成人话——老头说,你还好意思说,改去!

不过“机载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这种固定词组嘛,节目做下来后,我可是能脱口而出背得滚瓜烂熟哟。

而且更好笑的是,一提到多普勒这个词,脑子里自动恶补谢耳朵在化装舞会上的装束……

记得当时开策划会时自己念串词,声情并茂,制片人张涛说,要不丫头你减减肥化个妆考个普通话一甲,直接进演播室忽悠去算了,看你讲故事的本事不错啊。

不是吧,我还有这潜力呐?

一晃儿节目播出都两年了,可朴实可爱的贲院士却仍在给我出“难题”。

每到逢年过节,他老人家的问候短信总是一大早就来了,弄得我特别不好意思:反了反了,应该是我给您发问候祝福才对吧。

暗下决心,无论如何一定要抢占先机,哼哼。

结果年国庆节那天早上五点多,我就被短信的声音叫醒了……哭笑不得地看着手机,心说好吧这个节日我又败了,下回努力。

后来也偶尔有“赢”的时候,但始终不能保证常胜,所以这场争先恐后的“较量”,就一直打到了今天。

赞赏

长按







































骨肽注射液
广州权威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gdoers.com/zbwh/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