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年中国14个省份和直辖市自然人群中例30~85岁成年人的流行病学调查提示,我国房颤总患病率为0.77%,在50~59岁人群中仅为0.5%,在≥80岁人群中高达7.5%。

定义

心房颤动是一种极速型不规则的房性心律失常,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大多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少数患者无明显心脏病证据。其发生率随年龄增高而增高,对于心房颤动,心电图很容易做出诊断。

持续性房颤患者

发病机制

心房颤动的发生包括两个主要问题:①发生心房颤动的基础;②诱发心房颤动的因素。公认的学说是Moe等()提出的多发子波折返激动学说和Scherf等(年)提出的异位局灶自律性增高学说。

产生折返的必备条件:①折返环;②单向阻滞:③缓慢传导;④折返波阵面前的可激性空隙。心房肌组织的结构或功能性改变,是心房颤动重要的基础原因。

心电图表现

1.房颤的主要特征是P波消失,代之以小而不规则的基线波动,形态与振幅均变化不定,称为颤动波(f波),频率约~次/分,根据f波振幅的大小可分为粗颤和细颤。

2.心室率极不规则是房颤的另一主要特征,房颤未接受药物治疗、房室传导正常者,心室率通常在~次/分之间,药物(儿茶酚胺类等)、运动、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均可缩短房室结不应期,使心室率加速;相反,洋地黄延长房室结不应期,减慢心室率。

3.QRS波形态通常正常,当心室率过快,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QRS波增宽变形。

快心室率房颤(细颤),心室率bpm

诊断标准

心电图上P波消失,代之以一系列大小不等、形状不同、间隔不匀的f波,频率约~次/分,心事率完全不规则,即可作出诊断。

临床表现/意义

房颤往往发生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病人,国人仍最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而冠心病和高血压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房颤症状的轻重受心室率快慢的影响。心室率超过次/分,患者可发生心绞痛与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室率不快时,患者可无症状。房颤时心房有效收缩消失,心排血量比窦性心律时减少达25%或更多。

治疗

房颤的治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药物治疗:房颤的治疗仍以药物为主,包括复律,窦性心律的维持,控制心室率,以及抗凝等。用于房颤复律和维持窦性心律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有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丙吡胺、普罗帕酮、氟卡胺、胺碘酮、索他洛尔和Ibutilide。

减慢房颤心室率的药物有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合并心功能不全者首选洋地黄,但有预激综合征者禁用。无器质性心脏病者首选β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维拉帕米和地尔硫?)。房颤病人的抗凝治疗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应用华法令,另一类只需服用阿司匹林。而小于60岁特发性房颤(阵发性发作)无需抗凝治疗。2.同步直流电复律:胸外直流电复律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应用,因其简单、有效、并发症少一直广泛用于临床,由此而产生的植入式房颤自动复律器于90年代开始试用于临床,但技术尚不成熟,仍在改进之中。

3.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复律不成功,反复发作,药物控制心室率较困难的患者可以采用阻断房室传导后植入永久性起搏器或改良房室结减慢心室率的方法,但未得到房颤本身治疗,仍需要抗凝治疗。线性消融和单点消融能够消除

病例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即删除联系方式Dougieliu

.







































哪里治白癜风的医院好
北京看白癜风好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gdoers.com/zbwh/3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