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佛法是用来修心的,善恶因缘皆在一念中

白癜风治疗的医院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0930/09073071708.shtml

--

我想不需要提太多的经典,专门念经提出一部部的经典来啊,可能让各位听了一些经的名字听得头昏,我只是想更比较浅一点,或者是详细一点的谈一谈佛教里面对心的一种看法。我们首先要知道释迦牟尼佛,他为什么能够有这样子的慈悲心,来给了我们这么多的经典和佛法,那就是因为他对众生的心弄得很清楚。最初也就是因为他自己本身心里有问题,然后才知道此心同,彼心也同,因此就想众生的心大概是相同的;所谓相同并不是说想象相同,而是功能相同,需求相同。人在任何一个生活环境之中都有它的冲击,都有它的矛盾,都有它的困难,那么这些困难如果说顺着这个困难方向去看,它永远是困难;如果是逆着方向来看,逆着看而且认真的看它,你注意它或者分析它,或者面对它,这困难就不存在了。这就是佛有了智慧,而指导我们如何从心得到解脱。譬如说,我们《心经》里面讲的“心”,它那个“心”的意思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属于这个时间上的一个念头,从前一念到后一念的连贯,还有呢,从这一生到下一生的延连续,那都是心的变化;心的变化带着心的力量,我们每一个念头动过以后,认为自己的念头已经不存在,其实它的力量有贯穿下去,也带动下一个念头起来,除非你上一个念头断了,那下一个念头不起,否则的话,上一个念头跟下一个念头它是连在一起的,虽然有起有伏,这个是从时间上看我们的心。然后呢,从空间上看我们的心,空间上看我们的心哪就是我们自己的环境,是由我们的心而知道的;譬如说我的身体,我的身体所处的环境,所面对的种种的现象,我们叫它什么呢?六色、六根和六尘,也就是说从这个心、身体、环境,这个心好像纯粹是这个精神的,其实不是,它这个心不完全是精神的,如果没有物质的心,不能动,而心因为有物质的身体和物质的环境的接触,然后产生心理的现象的活动,是这样子的。如果我们离开了身体,那没办法修行,修行还是要身体来修的,用心来驾驭身体,但是呢一般人不会修行,不知道如何用心来驾驭身体,也不知道用身体来练心,这个是一个互相矛盾,也是互相的护卫,相辅相成的。矛盾的时候,就变成了困扰跟痛苦;而相辅相成的时候,就变成自在或解脱。这一个呢,就是佛经里面讲的心,也就是《心经》里面讲的心,其实听起来好像满玄的,其实你注意一下我们的心,时时刻刻不离身体,不离环境。就是我们做梦的时候,梦境中有符号,所谓符号就是你梦境里面所见到的人,那是物质的符号,听到的声音是那是物质的符号,这个感觉到的暖啊冷啊也是物质的符号,所以是做梦的时候单独是心在动吗?不一定,没有物质的符号的现象不可能有心,不可能有梦。因此呢,如果得到解脱以后叫做无心,就是《心经》里面讲的“无智亦无得”,这个心无罣碍,也就是说心中不再有痕迹,心中不再有痕迹的时候,你也没有智慧可说,也没有什么得不到东西,也没有失去什么东西,这个是不是叫无心?这个无心的意思就是没有烦恼,没有痛苦,而是超越于虚无和实在,超越于存在的执着,或者是执着于这个东西是存在的,我很喜欢它,或是虚无的,这完全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晓得它,不,东西还是照常在那边,但是我没有去那样子在乎它,这个叫超越,这个叫无心。无心的意思呢,我们讲无心道人,那就是解脱的人,真正解脱的人,才是我们叫自在,或者是自由。--为您推荐--

佛学经典佛念得愈多,烦恼反而更重?印光大师这样说!

佛教佛教:“积德行善”的五种行为,你能做到几个?

佛学佛教:信佛之人,这四种话莫乱说,易损福报!

免费结缘: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图文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告知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gdoers.com/xzzb/101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