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成语法不责众

成语与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成语是智慧的先人对日常生活现象的提炼与升华。这两者的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本期便带领大家揭开成语故事背后、心理学知识的神秘面纱,和大家一起走进心理的奇妙世界~

本期成语

法不责众

#成语解释

责:责罚;众:多数人。指某种行为即使应受到法律的惩罚,但很多人都那样干,也就不好惩罚了

#成语典故

出自清·石玉昆《小五义》第38回:“大家一议论,法不责众,全走了。”

心理链接

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也称为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

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

原因分析

有很多原因解释为什么旁观者在他人在场时不会提供救助,社会心理学家比较注重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社会比较理论

社会上每一个人对所发生的的事情都有着一定的看法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但每当有其他人在场时,个体在行动前就比无人在场时更加小心的评估自己的行为,把自己准备做出的行为和他人进行比较,以防出现尴尬难堪的局面。比较结果当他人都不采取行动时,就会产生对个体利他行为的社会抑制作用。

这或许也是为什么上课的时候大家都不愿意举手发言,因为担心自己的言论会被进行比较而导致尴尬。

从众心理

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每个人都有一种模仿他人行为而行事的倾向,回想一下在高中的时候,只要周围有人奔饭了,自己也就跟着一起奔饭了。

这种倾向在紧急情况下更加突出,也就是说,当在场的其他人无行动时,个人往往会遵从大家一致的表现,采取一种“不介入”的态度,这是由于周围环境或团体的压力使自己态度与行为改变的从众心理。

多数人忽略

他人的在场和出现影响了个体对整体情境的认知、判断和解释,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对自己陌生情况进行判断。

人们既缺乏对行为措施的心理准备也缺乏对行为的信息资料。因此每个人都试图观察在场每个人的行为资料以澄清事情的真实和自己的模糊认识。

责任扩散

在紧急情况下,当有他人在场时,个体不去救助受难者的代价会减少。见死不救产生的罪恶感、羞耻感,责任会扩散到其他人身上,个体责任会相对减少。

我们说,为了对处于困境中地人提供帮助,个体必须感到自己有责任采取行动。但是,当有许多人在场时,就造成了责任扩散,即个体不清楚到底谁应该采取行动。

就像我们在学生组织里工作,一组人做一件事情时我们或多或少都有着别人可能会去做的心理,感觉并不是自己一个人的责任,就会有拖延的行为。

第二个解释是对让会举止失措的害怕。在任何紧急事态中,为了作出反应,就必须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停下来,去从事某种不寻常的、没有预料到的、超出常规的行为。

在单个人时,他可以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但由于其他人的在场,他会比较冷静,观察一下其他人的反应,以免举止失措而受到嘲笑。(来自MBA智库)

结语

了解完了旁观者效应,是不是对一些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呢?当我们面对“众”的情况的时候,我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拿出我们青年人的担当和责任感来,挺身而出,也未尝不是一种成就自我的方式,当然啦,担起力所能及的责任就可以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gdoers.com/zbzz/71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