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系统病证
冠心病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之简称,是冠状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间不平衡而导致的心肌损害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常因冠状动脉血液供应不足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产生管腔狭窄或闭赛,导致心肌缺氧而引起。冠心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极高。主要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猝死等。属中医学胸痹、心痛、心悸等范畴。
主炙穴内关穴、心俞穴、膻中穴、厥阴俞穴、曲泽
蕲艾条温和灸每次选取以上5个穴位,每穴施炙20分钟左右,每日1~2次,7次为1个疗程。
蕲艾无瘢痕炙蕲艾炷如麦粒大,在主炙穴的5个穴位上,每穴各炙5壮,每日1~2次,7次为1个疗程。
高血压
高血压是以动脉血压增高,即收缩压超过18.62KPA(MMHG)、舒张压超过11.97KPA(90MMHG)为主要表现。患者感到头痛、头晕、失眠、心悸、胸闷、烦躁和容易疲乏,严重时可发生心、脑、肾功能障碍。属于中医学“眩晕”范畴,中医认为是由于情志抑郁,恚怒忧思,致使肝气郁结,化为伤阴;或钦食失节,饥饱失宜,脾胃受伤,痰浊内生;或年迈体衰,肝肾阴阳失调等损造成。肝阳上亢者,采用艾炙治以平肝潜阳;阴虚阳亢者,采用艾炙治以滋肾平肝,潜阳息风;肝肾阴虚者,采用艾炙治以滋肾养肝;阴阳倶虚者,采用艾炙治以滋阴补阳。
主炙穴涌泉穴、百会穴、曲池穴、足三里穴、悬钟穴、肝俞穴
配炙穴头痛头晕加炙风池穴、合谷穴;失眠多梦加炙太冲穴、安眠穴;耳鸣眼花加炙肾俞穴;心慌加炙内关穴;腰膝酸软加炙肾俞穴、太溪穴、三阴交穴。
蕲艾条温和炙用蕲艾条每穴炙15~20分钟,每日1~2次,10次为1个疗程。
蕲艾炷无瘢痕炙蕲艾炷如麦粒大,每穴各炙3~5壮,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蕲艾炷瘢痕炙蕲艾炷如麦粒大,炙至起一小水泡为度,次日若炙泡未发,则在原穴上再炙,至发炙泡为止,炙泡愈合后再炙。
风湿性心脏病
风湿性心脏病是心瓣膜疾病中最为多见的一种。主要是风湿性心肌炎后,引起瓣膜病损,影响其生理功能,患者可见呼吸困难、咯血、心悸、咳嗽、心绞痛等症。风湿热是本病的病因,它是继发于咽喉部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一种全身性结缔组织炎症,心脏各关节受累最为显著。本病发病机制与遗传、控制风湿因子为关键,着重在预防感染,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本病的治疗重点在于及时控制风湿、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必要时进行外科治疗。中医学认为本病属“怔忡”“喘证”“水肿”“心痹”等范畴。风湿活动累及关节属“痹证”,尤其风湿热痹与风湿热的联系更为密切。主要病机是风寒湿邪内侵,久而化热或风湿热邪直犯,内客于心。最终导致心阳不足、心阴血不足、心脉瘀阻、水湿痰饮凌心射肺泛溢肌肤
主炙穴神门穴、中脘穴、命门穴、关元穴
配炙穴心慌加炙内关穴、间使穴、在陵穴;水肿加炙水分穴、阴陵泉穴;咳嗽气急加炙肺俞穴、中府穴;风湿活动期加炙大椎穴、身柱穴、足三里穴。
蕲艾条温和炙每穴炙20分钟左右,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蕲艾炷隔姜炙蕲艾炷如花生米大,每空炙7壮左右,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心肌炎
心肌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的炎症性表现。目前由传染病引起的心肌炎已明显减少,风湿性心肌炎的发病率也在降低,唯有病毒性心肌炎发病率相对增高。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通常为:在发病前1~2周有上呼吸道或肠道等病毒感染史。可有发热、胸闷至今无特殊治疗,营养各休息在治疗心肌炎患者时仍起到重要作用。中医学认为病主要是外感六淫邪毒,侵淫心脏,耗伤气阴或以气阴两虚之体,复受六淫邪毒之侵袭,无力抗拒而发病,属“心悸怔仲”“虚劳”及温病学的范畴。
主炙穴心俞穴、厥阴俞穴、肾俞穴、足三里穴、气海穴、关元穴、膻中穴
蕲艾条温和炙每次选准以上7个主炙穴位,每穴施炙10分钟,炙至肤色潮红,热力内透感明显为止。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心律失常
正常心脏搏动,起源于窦房结,经心房、房室结、希氏束传至心室。当心脏自律性异常或激动传导障碍,导致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律不齐或异位心律,统称为心律失常。常见的心律失常有窦性心律失常、异位心律、传导阻滞、传导异常(预激综合征)等。心电图是心律失常的主要诊断依据。临订表现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可有心悸、头晕、气促、胸闷或胸痛,甚则有昏厥、抽搐及猝死。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很多,有些可能是神经功能性的,如交感神经兴奋、迷走神经张力过高或减低,更多的则是由于各种心脏病、电解质紊乱、内分泌疾病等引起心肌损害,使心肌缺血及供给传导系统营养的血管发生病变而产生。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直接病位在心,与肝、脾、肾三脏关系甚为密切。情志因素、寒邪与痰湿、气滞与血瘀、气血阴阳的虚衰等均可淫心阻脉,致令心脉结。
主炙穴心俞穴、巨阙穴、内关穴、神门穴
配炙穴善惊者加炙大陵穴、胆俞穴;自汗气短者加炙足三里穴,复溜穴;腹胀便溏者加炙脾俞穴、上巨虚穴、天枢穴;多梦者加炙肾命穴、太溪穴;形寒肢冷者加炙气海穴、关元穴;失眠加炙足三里穴;虚烦多梦加炙三阴交穴、太溪穴;心悸绞痛加炙至阴穴。
蕲艾炷无瘢痕炙每次取主炙4穴,气血不足型每穴各炙5~7壮;心阴亏虚型每穴各炙3壮;痰浊痹阻型每空各炙3~5壮;心血瘀阻型每穴各炙4~7壮。均为每日炙1次,7次1个疗程。
蕲艾条温和炙每次取主炙4穴,每穴各炙10~20分钟,每日炙1次,10次为1个疗程。
蕲艾炷隔姜炙每次取主炙4穴,每穴各炙3~5壮,每日或隔日炙1次,10次为1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