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汤方(一名复脉汤):甘草(炙)四两,生姜三两,桂枝(去皮)三两,人参二两,阿胶二两,麦冬(去心)半升,生地一斤,麻仁半升,大枣十二枚。通篇《伤寒论》讲到心悸就两个条辨,我们讲过小建中汤证,再看以“心悸”主证的第二个条辨:“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者,伤于寒而后病;脉结代者,邪气(寒邪)阻滞而营卫涩少(气血运行不畅)也;心动悸者,神气不振而都城震惊也(心为君主之官,君主生病了,则其他脏腑无不震惊),为伤“心”欲绝。
此条辨中的心悸也由伤寒而来,与小建中汤证的证候不同有二:
一、脉结代
脉跳动时有间歇,但止无定数者为“结”,多由邪气阻滞脉络所致,这里指被寒邪阻滞。脉有间歇,止有定数、即几跳一停者为“代”,多为脏器虚衰所致。这里是心的这个脏器虚衰所致,虚衰包括心火不足或者说心脏动力不够,还包括心血亏乏,心血亏乏则脉道枯涩。
也就是说炙甘草汤证的脉象比较乱,脉象虽有间歇,一会跳几下停一下,一会有规律,一会又没有规律,外有寒气侵入,内有心火不足与心血亏乏,也可以说外有寒气阻滞,内有脉道固涩,造成脉结代。而小建中汤证在内只是寒闭其血、郁而生热,没有脉道枯涩,所以没有此脉象。
二、心动悸
比心悸多了一个“动”字,幅度大了,病的程度要严重一些,不但能自觉心跳,且跳动起来没有规则,一会儿很快一会儿很慢,一会儿有规律一会儿没有规律,尤其受寒后会加重。
此与小建中汤证的“心中悸而烦”不同,“心中悸而烦”是内有心火不足引起心中悸,外有寒闭其血、郁而生热引起心烦,虽也有自觉心跳,但不是那种乱跳且不规则的急迫情况。炙甘草汤证的“心动悸”,是外有寒气侵入,内有心火不足与心血亏乏引起的,其程度远比小建中汤证急迫且严重的多。
小建中汤证只是自觉心跳且有些烦,不会马上对生命造成威胁,而炙甘草汤证却不然,不但能自觉心跳,忽快忽慢,没有规律,而且非常急迫,如果没有及时处理,马上会对生命造成威胁,导致死亡。临床上最常见的心脏方面疾病之心律失常,发作时与此症状非常相似。
不同的心律失常有其特有的临床特性,心率缓慢(60次/分)而规则的以窦性心动过缓、2∶1或3∶1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窦房阻滞、房室交接处心律为多见;心率快速(次/分)而规则的常为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或房性心动过速伴2∶1房室传导,或室性心动过速;心率快速且不规则的心律中以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性心动过速伴不规则房室传导阻滞多见;慢而不规则者多见于心房颤动(洋地黄治疗后)、窦性心动过缓伴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律合并不规则窦房或房室传导阻滞。
显而易见,心率快速不规则的心律不齐类的疾病以及心率缓慢而不规则的心律不齐类的疾病发病时与炙甘草汤证相似。比如,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房颤时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有时候可达~次/分,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如果再伴有脉结代的脉象,那么,这类心脏疾病用炙甘草汤的效果一定非常好,而且很有可能药到病除,不再终身承受心脏疾病的压力。原因就在于其有炙甘草汤证的证候,脉结代,心动悸。
目前,心脏疾病已属常见病,一旦被确诊,要么终身服药,要么手术(搭桥、支架)治疗,疗效却都不尽如人意,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啊!
炙甘草汤的用药在《伤寒论》中是比较特殊的,首先,它以炙甘草为君药,甘草,中黄皮赤,味甘性缓,入脾而兼入心,能尽化急疾为和顺,是有名的“和事佬”。甘草炙过以后,增加了其火性,也就是增加了其通调血脉的功效。这样的话,炙甘草在此汤的作用,一为缓急,二为通调血脉。看来医圣仲景用炙甘草命名此汤也是很有深意的。其次,炙甘草汤是《伤寒论》中唯一用了大量补药的汤方,汤方中有生地黄、人参、麦冬、麻子仁、阿胶,我们分别看看它们的功效。
生地黄在此汤中的作用主要是生津养血,荣养血脉。血脉干者、枯者,生地黄能使之润泽,重在滋养。人参在此汤中的作用主要是取其气凉质润,大补元气,复脉固脱。麦冬在此汤的作用主要是取其甘苦之味,润泽之质,由胃至心,使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也就是提升胃家水谷之气,润泽心肺,以助心生血。麻子仁在此汤的作用主要是取其滑泽之气,使气行于血,通润血脉,重在通。阿胶在此汤的作用主要就是补血。
用药如用兵,这几味补药在炙甘草汤证中各有各的作用,形成了一个阵势。麻仁通润是前锋,在炙甘草汤中为人参、麦冬、地黄之先声,以其气行于血,通润血脉,人参是中军,继之为振奋元气,麦冬是后勤保障,继之提升水谷之气以助心生血,地黄、阿胶是后卫,继之以滋养血脉补血。
我们发现,炙甘草汤中没有用白芍,为什么呢?对于血脉方面的问题,白芍的功效重在除血滞,解血郁,而炙甘草汤证只是心火不足与心血亏乏,没有血滞或血郁的证候,所以不用。
炙甘草汤的煎法也很特殊,用清酒和水煎煮诸药。《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凡水酒合煮之汤有三,一为炙甘草汤,用酒七升、水八升;二为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酒水各六升;三为芎归胶艾汤,酒三升水五升,即此可见清酒的作用,补阴剂中以此通药性之迟滞,散寒剂中以此破阴寒之凝结,而使用时又有轻重之差。炙甘草汤,用清酒及水煎煮的量大于其他两个汤方,说明补药煎煮的时间比较长。
这三汤方用的均为清酒,何谓清酒?据史料考证得知,清酒最早起源于中国,主要分为米酒和黄粱酒两大类,米酒由大米经过发酵酿造而成,黄粱酒由小米经过发酵而成,不添加任何非发酵物质,不含任何人工添加元素,属纯天然发酵制品,在饮用方式上,清酒可与高酒精度白酒或纯净水掺兑,且不影响口感。目前市面上品质好的米酒、黄酒等均属清酒,可以根据自己对酒的耐受力来选择。
《伤寒论》中,小建中汤与炙甘草汤都是治疗以“心悸”为主证的汤方,小建中汤证是“心悸而烦”,炙甘草汤证是“脉结代,心动悸”,二者治疗的范围仅限于心火不足与心血或郁或亏乏引起的“心悸”,不涉及水与气。
此外,心悸还出现在四逆散证中,四逆散由柴胡、白芍、枳实、炙甘草组成,“或为悸”,“悸者加桂枝五分”,此“悸”也是心火与心血出了问题。
而“心下悸”既有心火不足引起的,又有水不化气引起的,以此为主证的两大主方,分别为桂枝甘草汤和真武汤,其他还有小柴胡汤证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此“心下悸,小便不利”为水出了问题,少阳三焦水道不利引起水不化气。以此看出,“心悸”与“心下悸”不是一回事,请大家辨证时慎之又慎。
杨兆林老师
转载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