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出诊,来了一位李性患者,男,45岁。自述有高血压史5年,伴有血脂高、尿酸高。平素偶有头痛、头晕,症状也不严重,能够挺一下就过去了,平时没有引起注意。近日经常出现心慌心跳,心电图报告为频发室性早搏,今天来看病主要是要求解决早搏问题。诊治完毕,李先生说了一件事,近日他身边的一位朋友也是男性,50岁,某单位职业司机,平素看起来很健康,只是有高血压和高血脂,前两天开车去粤北出差,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竟然发生了猝死。这件事确实让他吓了一大跳,想起来心里总是战战兢兢的。在看完了他的病之后,李先生问了一个问题:
问:我有早搏,会不会出现猝死?有没有办法预防?
答: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近年我国人群中出现猝死的现象确实在增加,而且多发生在40-60岁的男性人群,是一种对生命威胁极大的一种疾病。据统计,我国每年猝死人数达到50万以上,每天约有人猝死,医院外,大多没有抢救时间,所以,猝死是最可怕的疾病。在人类所有的疾病中,就其突发性、紧急性、严重性、恶性程度和后果而言,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疾病能够与猝死相比。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猝死定义:“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6小时)之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为猝死。
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心脏骤停。据文献报道,40%的心搏骤停没有被发现或发生在睡眠中,70%~80%心搏骤停是发生在家里。根据美国及我国资料,死于院外或家中者占72%~80%。这就是猝死发生率如此之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临床上猝死可分为两大类,即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心源性猝死约占80-90%以上,其中80%以上是冠心病引起,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斑块形成或闭塞,各种心律失常等,导致长期心肌缺血不能得到有效改善,在某种诱因作用下,引发突发严重心律失常或者突发心力衰竭而死亡。其它常见的有心肌炎、心肌病、风心病、肺心病等等。
心脏早搏,是指心脏不按照正常时间和节律的提前搏动,早搏属于心律失常的一种常见类型,一般可分为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早搏的发生多于心肌缺血或者心电传导异常所引起。少量早搏不会引起严重问题,但会引起心慌心跳等不舒服。一般早搏不会引起猝死,但频发多源室性早搏可引起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有可能引发心室颤动而猝死,需要特别注意,积极治疗。
预防猝死要把握好四道防线:
一是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包括科学饮食、坚持运动、戒烟、禁止酗酒,控制高血压、高血脂及高血糖,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二是积极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特别是一些高危人群,比如心脏血管严重狭窄、以前得过心肌梗死、伴有心功能不全的,或者曾经发生过突然晕倒被抢救成功的,这类病人再次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概率是非常高的,平时坚持应用中西药物治疗,例如黄芪、党参、三七、丹参、陈皮等益气活血化痰,或者应用阿斯匹林、他汀类药物等。医院找一个医术高,又了解自己的医生,坚持长期治疗,大都可获得良好的改善动脉硬化、纠正心律失常、预防猝死发生的效果
三是积极控制心律失常。一般的早搏不至于出现心脏性猝死,但对于复杂的心律失常,例如房颤、房扑、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律失常,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一定要积极治疗,必要时安放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也是一种好办法。
四是积极去除发病诱因。如长期熬夜、连续长时间工作、大量抽烟、酗酒、过度疲劳、心情压抑、激动、大怒、大悲等。(年10月3日。王清海文,苏慧配图)
专家介绍
王清海教授,主任中医师,广东省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首届邓铁涛中医医学获奖者,全国第四、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高血压分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在运用中医理论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心衰、心律失常及内科杂病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并在国内外首创高血压脉胀理论,在国内外获得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出诊时间:周一、周四、周日上午
出诊地点:医院三楼专家诊室(第八诊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