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性房颤真的存在吗

第13届心房颤动国际论坛期间,医院丁燕生教授就孤立性房颤的发病率、遗传倾向、危险因素以及预后等问题做了精彩报告。

孤立性房颤是指发生于较年轻的患者(<60岁),此类患者往往无心肺疾病以及其它与房颤相关的疾病如高血压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其真正发病率不明确,约占所有房颤病例1.6%~30%,且多发于男性(男女比例3-4:1)。

孤立性房颤遗传倾向较明显

1.与家族性房颤相比,散发孤立性房颤男性发病率高更明显。2.人口研究显示房颤家族聚集性发病,父母房颤患者增加后代房颤的风险,以及房颤家族史可能提高新发房颤风险的预测。3.与无家族史者相比,家族史阳性个体发生孤立性房颤的风险为3.5倍。4.全同胞和半同胞的孤立性房颤发生风险具有可比性。5.随着孤立性房颤患者亲属的增多以及房颤发作时亲属越年轻(如果40岁发生房颤则风险为5倍以上),早期房颤发作的风险大幅增加。

孤立性房颤机制与肺静脉相关

孤立性房颤通常认为是一种局灶性房颤,肺静脉异位激动是房颤自我延续的触发因素,最终可导致明显心房重构的慢性房颤。由于心律失常本身反过来导致基质改变而使房颤延续,而以基质为基础的房颤也可为结构性心脏病心房重构的后果,如二尖瓣狭窄、高血压等。

孤立性房颤与心房纤维化

1.与无房颤既往史患者相比,有房颤既往史的患者的组织标本心房纤维化明显增加。2.阵发性与持续性房颤患者,以及孤立性房颤与房颤合并二尖瓣病变患者之间,纤维化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可比性。3.心房纤维化与年龄无相关性。4.随着心房纤维化,出现单纯心房心肌灌注异常和冠脉血流储备受损,提示微血管功能障碍。

多种亚临床风险因素可诱发房颤

1.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或二尖瓣环钙化(提示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2.二尖瓣瓣环钙化是房颤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的独立预测因素。3.即使在正常血压范围,收缩压水平的增加导致女性房颤发生率增高。4.肥胖:公认的房颤风险因素。5.心脏周围脂肪导致房颤发生和房颤负荷增加。此外,还有左室舒张功能参数异常、房颤患者较正常者更常见无症状性阻塞性冠脉疾病、慢性肾脏病、周围血管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传统风险因素之外的房颤危险因素有:特定的社会状况和药物诱发。这些诱因可能与基因决定的房颤不同易患性相互影响,导致了房颤的发生。

预后良好,但需







































北京最好治疗白癜风医院在哪里
白癜风症状及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gdoers.com/zbzz/3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