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早搏(Ventritularprematurebeats)是心律失常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老年人多见。心脏病患者和正常人均可发生。有人统计约60%的成年男性在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中有室性早搏出现。最常见的病因为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及高血压心脏病。药物洋地黄、奎尼丁、普鲁卡因胺等也可引起室性早搏。其他如电解质紊乱、低血钾及在心脏病的介入治疗中导管的机械性刺激,也可导致室性早搏的发生。室性早搏的分级对患者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
年国外学者Lown首先根据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对室性早搏进行了分级,即著名的Lown氏分级:0级,无早搏;Ⅰ级,偶发室性早搏,每小时少于30次,或每分钟少于6次;Ⅱ级,频发室性早搏,每小时大于30次,或每分钟大于6次;Ⅲ级,多源、多形性室性早搏;ⅣA级,成对的室性早搏,反复出现;ⅣB级.成串的室性早搏(3个或3个以上室性早搏)反复出现;Ⅴ级,RonT现象。
由于大多数学者对RonR现象特有的危险性持有异议,并认为RonP比RonT危险性意义更大,所以年Lown对室性早期进行了修正,将分级中的第Ⅴ级删除。近年有人按照修正后的Lown氏分级法,把室性早搏分成3类:①简单型室性早搏(<Lown3级);②复杂型室性早搏(>Lown3级);③短阵室速。
一船认为:①类恶程度较低,而②③类恶性程度较高,特别是③级可致猝死发生。室性早搏QRS形态与病情有密切关系,一般认为:①QRS时限越宽,室性早搏的危险性越大;②QRS电压越低,危险性越大;③QRS波群曲线有切迹,不光滑,亦表示危险程度大;④T波与QRS波群主波方向一致,危险程度大;⑤成对出现的多源、多形性、RonT等亦提示危险程度高。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