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防兼备,均衡降糖关于预防低血糖的新进展

彭洋 http://pf.39.net/bdfzj/131210/4305597.html

导读

糖尿病患者易发生低血糖,尤其是应用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治疗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更高。低血糖可诱发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疾病,甚至威胁生命。低血糖已经成为糖尿病控制效果的一个重要评判指标。

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率及其危害

大多数1型糖尿病(T1DM)患者不能避免低血糖发生,每周平均发作2次症状性低血糖,一生中可发作数千次。30%~40%的T1DM患者每年发生严重低血糖事件(需要他人的协助)1。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较T1DM患者低。在平均病程6年、应用磺脲类药物治疗、血糖控制良好的T2DM患者中,低血糖发生率为7%2。在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中,严重低血糖发生率为10%~30%。50%的严重低血糖发生于夜间睡眠3。

ADA前主席PhillipECryer教授曾指出:“一次严重的医源性低血糖可能会抵消一生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所带来的益处”。提示低血糖的危害不容忽视,低血糖可影响心脏、大脑、骨骼肌,导致多种不良结局。一方面,低血糖会导致体内交感神经极度兴奋,分泌大量的儿茶酚胺、血管升压素、血管紧张肽等物质,使心率增快、血压增高,出现心肌耗氧量增加等情况、最终降低心肌收缩力,增加心绞痛、心力衰竭以及梗死的可能性4。另一方面,低血糖可以引起心电图变化,包括ST段改变、QT间期延长及心脏复极延迟,增加心律失常风险,据临床多项研究结果发现,低血糖患者会出现多种异位心律包括室速及房颤的情况5。

除了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外,低血糖还可引起儿童认知功能及发育受损、成人认知功能下降、痴呆、脑损伤、局灶性神经损害、精神及心理异常6。

预防与管理低血糖的新进展

低血糖是糖尿病诊疗中常见的一种不良事件,因此,在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必须强调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管理,设定血糖控制目标,尽量避免发生低血糖和严重后果。研究发现,对患者采取糖尿病健康教育、饮食及适当运动治疗、合理药物调整、血糖监测及临床医师评估等措施能够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发生医源性低血糖的风险1。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通过监测细胞间液的葡萄糖水平进而监测血糖水平。研究表明,住院期间CGM显示出更高的低血糖事件检测率,尤其是住院T2DM患者的夜间和长时间低血糖7。并且,CGM还可发现新型基础胰岛素中不易感知的差异,与德谷胰岛素比较,CGM监测结果显示甘精胰岛素U血糖变异度更小,低血糖、严重低血糖和夜间低血糖风险更小8。因此,应用CGM技术可早期检出低血糖,有助于减少低血糖的发生。此外,合理的药物选择同样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预防低血糖事件,多项临床研究证实,新型基础胰岛素及其升级治疗方案的低血糖风险更低。

BEYONDV研究9是一项随机对照、开放标签、平行、24周研究,主要探讨对于短期住院强化的患者,后续使用每日一次的甘精胰岛素U+口服降糖药(OAD)和每日两次的预混胰岛素(双相门冬胰岛素30,BIAsp30)+OAD,在T2DM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主要终点是24周自基线HbA1c的变化。

●BEYONDV研究发现,治疗24周时,甘精胰岛素组和预混胰岛素组HbA1c<7%的达标率相似(甘精胰岛素vs预混胰岛素:60.3%vs56.5%,P=0.),而HbA1c安全达标的患者比例甘精胰岛素组更高(甘精胰岛素vs预混胰岛素:50.3%vs34.4%,P=0.);与预混胰岛素组相比,甘精胰岛素组任意低血糖、症状低血糖、经确证低血糖风险显著更低(P0.)(图1)。

图1任意时间低血糖发生率,%(n)

除了基础胰岛素,基础胰岛素与GLP-1RA固定比例复方制剂也是重要的研发方向。新型基础胰岛素类似物在人胰岛素分子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了两处修饰,通过开启三重降糖机制,实现对空腹血糖的有效控制,并减少低血糖风险。而短效的GLP-1受体激动剂与GLP-1受体亲和度高,解离速度慢,对靶组织作用久,能有效降低三餐后血糖10。并抑制胃排空11,继而延缓小肠对葡萄糖的吸收,在促进餐后胰岛素分泌的同时,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降低患者低血糖风险12-13。相比于单独使用其一,二者联合能通过更多重生理效应机制,让血糖达标情况更优;相比于预混胰岛素,二者强强联合相得益彰,不仅帮助2型糖尿病患者FPG、PPG的全面改善从而使HbA1c达标,更能减少低血糖风险和体重增加的风险14。

总结

低血糖是糖尿病诊疗中常见的一种不良事件,严重低血糖发作会给患者带来巨大负担。个体化治疗是避免低血糖的关键,对于胰岛素治疗的患者,选择新型基础胰岛素及其升级治疗方案确保疗效最大化的同时低血糖风险更低,是均衡降糖的理想之选。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8(8):-.

2.UKHypoglycaemiaStudyGroup.Diabetologia.Jun;50(6):-7.

3.NielsenL,etal.DiabetesCare.Jan;31(1):9-14.

4.杨依玲.护理实践与研究.;18(1):61-63.

5.徐蕾,等.护理实践与研究.;14(21):.

6.FrierBM.NatRevEndocrinol.Dec;10(12):-22.

7.GalindoRJ,etal.DiabetesCare.Nov;43(11):-.

8.KawaguchiY,etal.JDiabetesInvestig.Mar;10(2):-.

9.YimingMu,etal.ADAePoster.-PBasalInsulinRegimenVersusTwice-dailyPremixInsulinRegimenAfterShort-termIntensiveInsulinTherapy(SIT)InPatientsWithType2Diabetes(T2D):AMulticenter,Open-label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BEYONDV).

10.FleischmannH,etal.DiabetesMetabSyndr.,11:S91-S97.

11.BeckerRH,etal.DiabetesMetabResRev.,31(6):-.

12.BeckerRH,etal.DiabetesObesMetab,,16(9):-.

13.RosenstockJ,etal.JournalofDiabetesItsComplications,,28(3):-.

14.JulioRosenstock,etal.DiabetesCare.Jun28;dc.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gdoers.com/zbzz/101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