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医院顺利为一名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全国首例正式上市人工心脏(左心室辅助系统)植入手术,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平稳。
据悉,首例接受植入患者,是一名42岁的男性,临床确诊为扩张型心肌病。规范药物治疗多年无效,心功能持续恶化,生命濒危,医院心力衰竭中心。经仔细评估,该患者已处于终末期心力衰竭,预期寿命不到1年。
由于心脏移植供体极度缺乏,而心室辅助技术是目前国际上心脏移植的有效过渡支持手段。经医院心脏中心MDT评估,该患者符合心室辅助植入的候选人条件,且患者及家属手术意愿强烈。
示意图
经前期充分准备,11月10日上午,医院心脏外科中心黄克力和于涛主任主刀,医院专家指导,经过6个小时手术奋战,完成开胸、体外循环建立、心尖开孔、左室血液泵置入、出入血管对接、血液泵开启转动和泵览连接固定等高难度手术......
在心脏外科中心、心衰中心、手术室、麻醉科、重症监护室、心脏超声、放射科等各相关团队通力协作下,术后血流动力学监测显示患者心脏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指标逐渐恢复平稳。
心脏外科中心主任黄克力介绍,晚期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差,死亡率高,心脏移植是最终解决手段。但是目前我国供体缺乏,患者往往失去心脏器官移植挽救机会。
发展历程
人工心脏是延续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生命和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和有效措施,能够帮助患者恢复心脏功能或者过渡到心脏移植阶段。
年12月,南非Barnard医生成功地进行了世界第1例人的原位心脏移植,虽然移植后患者因肺部感染仅存活了18天,但这次手术的成功却在世界上引起了人们对于心脏移植的重视。他的第2例心脏移植患者存活了20个月。
年心脏移植进入了飞跃发展的阶段。全世界每年大约有人接受心脏移植,全球至今大约完成5万例左右的心脏移植。在亚洲首例临床心脏移植在年由和田寿郎完成,但由于传统文化及宗教的影响,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停滞不前,直到年心脏移植数量才有所增加。
中国第1例人体心脏移植手术于医院张世泽等医师完成,患者存活了天,在我国心脏移植上开创了先河,近年来我国心脏移植无论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着长足的发展。
心脏移植后总的1年、3年、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79.4%、71.9%、65.2%和45.8%。心脏移植已成为晚期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有效的治疗手段。
中国的心血管疾病研究和临床水平已经达到世界前列,但人工心脏和心脏移植方面才刚刚起步。年以来,医院与美国犹他大学医学中心开展合作,启动左室辅助系统项目的准备工作。
医院先后派出心脏中心医护团队前往海外学习该项先进技术,同时多次邀请国外专家到院指导,历时7年,克服重重技术难关,为人工心脏项目在国内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年6月,心脏中心与有关企业共同协作,正式启动人工心脏高新技术项目,进一步推动终末期心力衰竭治疗技术在我国顺利开展。
作为省内唯一国家发改委和卫健委联合颁发的心血管疑难危急重症诊治能力提升项目单位和四川省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终末期心脏疾病导致的心力衰竭的系统性精医院重点发展的临床医学方向之一。
此次国内首例上市人工心脏植入手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医院也成为国内极少数能独立开展该项目的医疗机构之一。
来源:四川新闻网、百度百科等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