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常考点总结内含病理预测答案

生理、病理复习临门一脚:

21考研生理满分指南!汪师兄预测考点

21考研病理满分指南!汪师兄预测考点

历年真题重现

汪师兄知识点讲解

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1)女性多见+高代谢性改变(怕热、多汗、心悸+消瘦、手颤+甲状腺血管杂音)+甲状腺弥漫性肿大、无痛(并非结节性肿大)+脉压增大+T3、T4增大,TSH降低=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Graves病)

(2)亚洲、青壮年男性多见+Graves表现(怕热、多汗、手颤、甲状腺血管杂音等)+低血钾(双下肢无力、软瘫或心电图出现U波、QT间期延长)=甲状腺毒症性周期性麻痹

首选检查:血电解质(血钾)检查

(3)甲亢合并感染、手术、创伤和精神刺激+高热大汗、焦虑烦躁、上吐下泻、休克昏迷+高热或过高热(39℃)、脉快(次/分)=甲状腺危象(死亡率20%);

汪师兄提醒:再严重的甲亢不会出现高热;所以甲亢的患者出现高热(过高热)就需要考虑甲危;

治疗方案:

a.首选丙硫氧嘧啶,作用是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及抑制外周组织T4向T3转换;

b.碘剂,作用是抑制甲状腺激素释放(不是抑制合成);

c.普萘洛尔阻断甲状腺激素对心脏的刺激作用及抑制外周组织T4向T3转换;

d.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不宜使用地塞米松),防止和纠正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增强机体应激能力;

e.物理降温高热者予物理降温,避免乙酰水杨酸类药物(如阿司匹林)

(4)高代谢表现(怕热、多汗、手颤、甲状腺血管杂音等)+甲状腺弥漫性肿大+房颤三联征(S1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齐、脉搏短绌即脉率小于心率)=甲状腺毒症心脏病治疗:

甲状腺毒症纠正后,心房颤动可以消失;

(5)老年人+明显消瘦+心房颤动+起病隐匿、高代谢症状不明显(“老年淡漠+明显消瘦+症状轻微+可伴房颤+极易危象”)+眼征和甲状腺肿均不明显=淡漠性甲亢(70%无甲状腺肿大)

(6)40~50岁女性多见+病前1~3周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甲状腺肿大、明显疼痛,显著触痛+分离现象(血清T3、T4增高、但甲状腺摄I率显著降低)=亚急性甲状腺炎

注意:在我们所考的甲状腺疾病中,通常只有亚甲炎有甲状腺触痛,因此今后解题看到甲状腺有触痛的应首先考虑亚甲炎;

诊断:

1.首选血T3、T4、TSH测定(T3、T4、FT3、FT4增高,TSH降低)

2.进一步确诊TSAb,此抗体为Graves病的致病性抗体;

3.如果诊断甲状腺自主高功能腺瘤,则首选放射性核素扫描;

4.妊娠期甲亢的诊断应该依赖于血清FT4、FT3和TSH;而不是TT4和TT3;

治疗:

1.首选抗甲状腺药物(ATD)药物:硫脲类PTU和咪唑类MMI;

一般情况倾向首选MMI,因为PTU的肝毒性明显;

但是以下两种情况下首选PTU:妊娠T1期甲亢和甲状腺危象

2.I治疗(二线治疗)适应症:ATD或手术治疗后复发;甲亢合并心脏病;浸润性突眼;禁用于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3.碘剂仅用于甲亢的术前准备和甲状腺危象的抢救;严禁用于普通甲亢的治疗;

4.手术治疗一般用于中、重度甲亢病情(包括恶变)、甲状腺显著肿大(包括胸骨后甲状腺肿)的患者;

5.ATD治疗后复发,首选手术治疗(无手术治疗选项再选I治疗);手术后复发,首选I治疗;

6.ATD治疗后甲亢症状缓解或消失,但甲状腺肿加重,这时可以加用甲状腺素片(如左甲状腺素片);

7.妊娠期甲亢的治疗:首选ATD;T1期(1-3月)首选丙硫氧嘧啶;T2期(4-6月)、T3期(7-9月),首选甲巯咪唑(他巴唑);次选手术治疗,而且手术仅于妊娠期T2期(4-6月)施行,T1和T3禁忌手术;

外科观点:妊娠早中期的患者具有手术指征时可行手术治疗,并可以不终止妊娠!

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既往胺碘酮服用史(可诱发甲减)+基础代谢率降低和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的表现(畏寒、乏力、手足肿胀感、嗜睡、少汗、关节疼痛、体重增加和便秘)+表情呆滞、反应迟钝、脉率缓慢+血清TSH增高,TT4和FT4均降低+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阳性=原发性甲减(最常见的原因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包括桥本甲状腺炎)

实验室检查:

1)首选血TSH,TT4和FT4;T3不作为诊断原发性甲减的必备指标

2)进一步确诊用TPOAb和TgAb;一般认为TPOAb的意义较为肯定

3)亚临床甲减仅有TSH增高,TT4和FT4正常

严重的全身性疾病、创伤和心理疾病(非甲状腺疾病)+血清TT3、FT3水平减低,血清rT3增高,血清T4、TSH水平正常=甲状腺功能正常的病态综合征(低T3综合征)

甲减治疗:

(1)甲状腺素替代治疗(治疗关键):左甲状腺素治疗,通常需要终身服药;

重新建立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平衡一般需要4-6周;

(2)亚临床甲减在下列情况需要给予L-T4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血清TSH10mU/L;

(3)粘液性水肿昏迷的治疗:补充甲状腺激素,首选L-T4静脉注射;

三、库欣综合征

向心性肥胖(胸腹部脂肪增厚,腹部膨隆、四肢细小)+满月脸+多血质+痤疮、紫纹+血皮质醇增多并失去昼夜节律(血压、血糖增高)+骨质疏松+不能被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库欣综合征;

汪师兄提醒:依赖ACTH:血ACTH正常或者升高;

不依赖ACTH:强烈负反馈,ACTH被压抑很低(糖皮质激素大量分泌,反馈抑制ACTH分泌,导致血ACTH下降);

小剂量地塞米松不能抑制库欣综合征,失去昼夜分泌节律;

小剂量定性大剂量定因(大剂量抑制-库欣病;大剂量不能抑制-异位ACTH综合征等)

低血钾性碱中毒主要见于肾上腺皮质癌和异位ACTH综合征(严重库欣病也可有);

确诊用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不能被抑制为库欣综合征,即血皮质醇较对照组低50%;能被抑制则为单纯性肥胖,即抑制率≥50%,用以鉴别库欣综合征和单纯性肥胖)

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鉴别Cushing病(能被抑制)和非垂体性库欣综合征(主要是异位ACTH综合征)(不能被抑制);

治疗:

1)Cushing病:垂体微腺瘤者首选经蝶窦切除肿瘤+术后补充糖皮质激素;

2)肾上腺腺瘤:手术切除+较长期激素替代治疗(6月~1年);

四、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中青年患者+高血压(最常出现的症状)+低血钾(双下肢无力、软瘫或心电图出现U波、QT间期延长)=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首选血电解质(血钾)检查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高血压伴有低血钾+螺内酯无效+阿米洛利、氨苯蝶啶有效=Liddle综合征

原醛治疗:

(1)患者有低血钾症,首选螺内酯治疗;也可使用氨苯蝶啶和阿米洛利等保钾利尿剂,不宜使用排钾利尿剂(如呋塞米、氢氯噻嗪);

(2)手术为根治性治疗方法;

(3)钙拮抗剂(氨氯地平)可使部分患者醛固酮产生减少,血钾和血压恢复正常,因为醛固酮的合成需要钙的参与;

原醛和甲状腺毒症性周期性瘫痪鉴别:

都可以导致低钾血症(或者双下肢无力、软瘫或心电图出现U波、QT间期延长),但是甲状腺毒症性周期性瘫痪患者常有甲亢的表现(如怕热、多汗、心悸、消瘦、手颤和血管杂音)

五、嗜铬细胞瘤

发作性(头痛、头晕、心悸、面色苍白、大汗等交感神经兴奋表现)+发作性(阵发性)高血压+血、尿儿茶酚胺或其代谢产物升高=嗜铬细胞瘤(高血压为最主要症状,阵发性高血压是特征性表现);

虽然患者可表现为阵发性高血压、持续性高血压、低血压甚至休克,但阵发性高血压为本病的特征性表现,因此常考察“阵发性/发作性高血压(发作时血压增高,平素血压正常)”

诊断:首选血尿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及其代谢产物(VMA、MN或NMN)测定;

治疗:

(1)治疗原则:手术是唯一根治性治疗方法,一旦确诊,就应准备手术;

(2)手术前准备:药物准备首选α受体拮抗药(如酚苄明),应用一般不得少于2周,用到手术前1日为止,以免手术时出现血压骤升;

在用β受体拮抗药之前,必须先用α受体拮抗药使血压下降,注意不可单独使用β受体拮抗药,以免由于阻断β受体介导的舒血管效应而使血压升高,甚至发生肺水肿;

六、糖尿病

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血糖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0mmol/L,随机血糖≥11.1mmol/L,OGTT试验餐后2h血糖≥11.1mmol/L)=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果糖胺分别反映近2~3月、2~3周平均血糖水平,均不能用于糖尿病的诊断;

药物总结:

(1)使用过程易发生低血糖胰岛素、磺酰脲类(氯磺丙脲)

(2)双胍类可减轻体重,改善血脂谱,主要用于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

(3)格列奈类常用于降低非肥胖型餐后高血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常用于降低肥胖型餐后高血糖;

(4)磺脲类的常见副作用是低血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常见的副作用是胃肠反应;

汪师兄提醒: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与胰岛素合用,仍可发生低血糖,且一旦发生应直接给予葡萄糖口服或静脉注射,进食双糖或淀粉类食物无效;

(5)双胍类常见的副作用是消化道反应,严重副作用是乳酸性酸中毒;

(6)双胍类药物不应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使用(男性血肌酐umol/L不宜使用双胍类药物);

(7)轻、中度肾功能减退时宜用格列喹酮(记忆“肾亏”),重度肾功能减退时格列喹酮也不宜使用;

(8)胰岛素适用于β细胞功能明显减退者(TIDM,必须依赖胰岛素)+糖尿病急性(如DKA、HHS)或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肾病)+手术+妊娠(妊娠糖尿病禁用口服降糖药)+新诊断的患者(胰岛素可用于T1DM和T2DM的治疗,不清楚患者是T1DM还是T2DM的情况下,优先使用胰岛素)

(9)胰岛素分类:

短效(普通胰岛素、半慢胰岛素);

中效(低精蛋白或称中性精蛋白胰岛素、慢胰岛素);

长效(精蛋白锌胰岛素或称鱼精蛋白锌胰岛素、特慢胰岛素);

何谓黎明现象??何谓Somogyi效应??

胰岛素治疗后早晨空腹血糖仍较高的原因及处理措施:

原因主要有:

(1)夜间胰岛素应用不足

(2)黎明现象

(3)Somogyi效应

夜间多次(0、2、4、6、8时)测定血糖,有助于鉴别;

(1)黎明现象即夜间血糖控制良好,也无低血糖发生,仅于黎明短时间内出现高血糖,可能由于清晨皮质醇、生长激素等分泌增多所致;

(2)Somogyi效应即在夜间曾有低血糖,在睡眠中未被察觉,但导致体内胰岛素拮抗激素分泌增加,继而发生低血糖后的反跳性高血糖;

合适的处理措施是调整胰岛素剂量;

糖尿病史10年+肾功能损害表现(尿白蛋白排泄率增加、尿蛋白阳性、水肿、血肌酐升高)=糖尿病肾病诊断:首选尿白蛋白排泄率

治疗:

(1)控制血糖(宜选用胰岛素)

(2)糖皮质激素禁用,可升高血糖,而且加重感染风险;

(3)治疗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应该首选ACEI;

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神经精神症状(嗜睡、神志淡漠、昏迷等)+失水表现(血浆渗透压轻度升高,皮肤黏膜干燥、四肢发凉、低血压)+实验室检查(血糖16.7~33.3mmol/L,血酮体升高)+尿酮体阳性或强阳性+呼吸深快、有烂苹果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

诊断:首选血糖;确诊(最有价值)血尿酮体测定和血气分析;

DKA的治疗:治疗的关键是补液;基本原则是“先快后慢,先盐后糖”;

通常先使用生理盐水、当血糖下降至13.9mmol/L时,根据血钠情况以决定改为5%葡萄糖液或葡萄糖生理盐水,并按2~4g葡萄糖加入1U短效胰岛素;

胰岛素治疗:一般采用小剂量(短效)胰岛素治疗方案;一般不需补碱;

补碱指征为血PH7.1,碳酸氢根5mmol/L;

补碱过多过快会产生不良反应,包括脑脊液反常性酸中毒加重、组织缺氧加重、血钾下降和反跳性碱中毒;

并发症(脑水肿很关键,注意禁用甘露醇,望周知!!!)

脑水肿常与脑缺氧、补碱或补液不当、血糖下降过快等有关,如经治疗后血糖有所下降,酸中毒改善,但昏迷反而加重,或虽然一度清醒又再次昏迷,或出现烦躁、心率慢而血压偏高、肌张力增高,应警惕脑水肿的可能;可给予地塞米松、呋塞米,或给予白蛋白;慎/禁用甘露醇

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严重神经精神症状(嗜睡、神志淡漠、昏迷等)+严重失水表现(血浆渗透压≥mOsm/L,皮肤黏膜干燥、四肢发凉、低血压)+实验室检查(血糖≥33.3mmol/L,血酮体多无明显升高)+尿酮体阴性或弱阳性=糖尿病高渗高血糖综合征(HHS)

诊断:首选血糖;确诊(最有价值)血浆渗透压;

治疗的关键是补液,先用等渗生理盐水;

当血糖下降至16.7mmol/L时,应开始输入5%葡萄糖液,并按2~4g葡萄糖加入1U短效胰岛素;一般不补碱;

DKA与HHS的鉴别:

(1)看血糖水平:DKA血糖多为16.7-33.3mmol/L;而HHS多≥33.3mmol/L;

(2)看血浆渗透压:DKA轻度升高;而HHS显著升高,多≥mOsm/L;

(3)看血、尿酮体水平:DKA血酮体升高(因此呼气中可有烂苹果味),尿酮体阳性或强阳性;HHS血酮体多无明显升高,尿酮体阴性或弱阳性;

(4)看血气分析:DKA多有代酸(因此深快呼吸);而HHS无代酸(因此呼吸正常或稍快);(HHS失水和神经精神症状更为严重和突出)

特别注意:血钠(血电解质检查)不是鉴别DKA和HHS的依据,这是因为两者的血钠均可以正常;

糖尿病患者+降血糖药物(如胰岛素、磺脲类)治疗中+神志不清、不能唤醒、昏迷等+交感神经兴奋表现(心悸、皮肤多汗潮湿)=低血糖反应

低血糖反应皮肤黏膜多汗潮湿;而DKA、HHS、乳酸酸中毒皮肤黏膜干燥;

参考答案:A/C/B/B/D/B/A;

THE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gdoers.com/zbyy/6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