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文化系列之二文化符号抬头见,虔诚之心

北京治荨麻疹好医院 http://m.39.net/pf/a_8833311.html

作者:李焕有诵读:余恩欢

▲点击收听

文化符号抬头见,虔诚之心寄厚望

祠堂建筑,风格古雅、气势宏大、甚至带有一定神秘色彩。在独特的祠堂建筑符号上,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宗教观念、宗族制度、伦理道德,以及人们在社会生活和审美趣味方面的心灵寄托。

(享堂)

文化符号蕴教化

从外形上看,祠堂很像一所富贵人家的宅院。门楼高大,古朴典雅。方向多为坐北朝南,建筑顺序大致是前有门楼、中有前厅、后有正殿,有的还有后院。大型祠堂门楼的旁边,还建有石牌坊、石狮子、石栏杆等物。

门楼上的匾额材质优良、字体遒劲;墙垛的砖雕精致美观、寓意美好。祠堂内,石栏杆上,或梅兰竹菊四君子坦然微笑,或二十四孝图默化子孙。“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前有太和”“祖德流芳思木本;宗功浩荡想水源”,充满正能量的内容,端庄厚重的字体,享堂上的楹联,让瞻仰者驻足、沉思……

从总体上看,祠堂中所陈列的物品有着一定的趋同性,它们大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表达形式的碑刻、对联、诗文、字画等物品,或者是以造型艺术为表现形式的塑像、雕刻、壁画等工艺类物品。可以说,这些文化符号,如春风,似雨露,悄无声息地浸润着后辈的心田,仁义礼智信的种子也情不自禁地生根发芽…… 

(牌位)

香炉、供桌很讲究

古人认为祭祀乃“国之大事”,列为五礼之首。祭祀务在孝敬,以尽报本之诚。祠堂里,祭祀所用的香炉、供桌必不可少,并且文化韵味十足。百草坡许氏祠堂的香炉,五炉连体,中间大香炉四足鼎力,足如狮蹄,精致的纹路透着炉子的精巧和庄严;两边的香炉则如一个个烛台,烛台正梯形与倒梯形叠加,上面方正的台嘴凸显。整体看,主次有序,大小有别;细节瞧,艺术彰显,匠心独运。

供桌,雕刻细腻,犹如一卷展开的书,端端正正地放在台案上,三条平直的线条,则又显出了书卷的层次和厚重。连放供品的桌子都显露着书卷气,后辈读书人自然不会少。当然,这是长辈对子孙的期许,也是希望逝去的祖人多一些冥冥的帮助。

(食盒)

祠堂中的祭祖活动,形式极其复杂,根据不同的祭祀时间和程序,可分为常祭、专祭、大祭等类型。常祭在每月朔日(初一)和望日(十五)的早晨进行,专祭在子孙遇有婚娶、生子、升迁等喜事时进行,而大祭则是在元旦、春分、清明、端午、中秋、重阳、除夕等节令中进行。其中春秋两次大祭最为隆重,届时家族中所有成年的子孙都要进入祠堂参祭,无故不到者要受到处罚。

谈到这里,补充一点小知识。“祠堂”的含义是什么?《诗·小雅·天保》云:“禴(yuè)祠尝烝,于公先王。”禴、祠、尝、烝分别是四时的祭名,春祠,夏禴,秋尝,冬烝。“祠”的含义是专指春天的祭祀。“堂”的意思是高大宽敞的房屋。叔伯兄弟为何叫“堂兄弟”?据说就是因为祭祖同处一“堂”且辈分相同。

“俎豆千秋传后世馨香一缕慰先贤”,这是在祠堂看到一幅对联。“俎“和“豆“是祭祀专用的主要“礼器”。“俎豆千秋”,意思是千秋万代总是祭祀不断。

(牌位)

堂号寄予希望

走进杨家祠堂,“四知堂”的匾额赫然高悬。东汉名士杨震拒昌邑县令王密“十斤”黄金的故事,大家不会陌生,“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的千古美谈,成就了杨氏后人荣耀,“四知堂”就成了杨氏不二选择的堂号。走进李氏祠堂,“陇西堂”匾额静悬门楣,其堂号说明李氏祖先本是陇西郡的望族。综合来看,堂号或来源于对祖人的赞美,或来源于望族的所在地。

除此之外,还有来自于“皇帝名义颁发的封建社会道德规范”。清朝康熙皇帝颁布《圣谕十六条》,雍正皇帝颁布《圣谕广训》,成为各宗族确定堂号的行为准则。按当时的观点,理想的人伦关系主要就是敦、笃、雍、祟、务这些字和孝、伦、淳、睦、思、德、忠、本、善、义等字组合而成的。于是,堂号就选择这些文字进行组合。根据顾燕先生对上海图书馆所藏余种家谱统计,使用“敦本堂”为堂号的就有蔡、陈、郭、朱等61家,约占现有家谱姓氏的19.5%。

任何一个家族,不仅希望子孙兴旺,而且要求这些子孙孝义友爱、和睦发展。诚然,堂号的选择,寄托了祖宗对后人的期许和厚望。 

(精致的木雕)

牌位安放有讲究

在伊滨区司马街常氏祠堂,看到寝堂中心位置并排立有三块石碑(如图)。第五代迁居司马街,属于司马街常氏的祖宗,在石碑上居正中。有俩个儿子,大儿子“大老”居左,二儿子“二老”居右。大老有五个儿子,“大祖”居中,“一祖”“三祖”居左,“二祖”“四祖”居右。以此类推,兄弟几个,排行奇数的位置在左边,排行偶数的位置在右。

古人规定,排行奇数的为“昭”,排行偶数的为“穆”。“庙有昭穆。昭取阳明,穆取阴幽。”“左昭右穆”成为定规。故此,“春祀秋尝,遵万古圣贤礼乐;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成为诸多祠堂常用的一幅对联。 

生命最终会仅存一个个名字,一个个符号。然而,生命的符号因为在宗祠显现,顿时获得神祗的威严。那些符号复活在灵位上,像一双双深沉的眼睛,期许着晚辈的健康成长,期许着晚辈的人生续写先人的辉煌…… 

(暖阁)

  (本文已于《洛阳日报》发表)

李焕有,洛阳理工学院教育科学与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洛阳市写作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青年从事基础教育研究,中年之后钟情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喜欢文学,痴迷河洛文化。写我,思我所思。曾在地方报纸开过文艺随笔专栏,兼写文艺评论。

余恩欢,洛阳师范学院广播电视台首席播音员。

扫一扫


转载请注明:http://www.dgdoers.com/zbyy/102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