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害生物抗性问题不仅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也为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埋下了不小的隐患。抗性有害生物治理难度在哪儿?究竟有没有可靠的解决办法?
论坛现场
8月4日,由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植保产品推广工作委员会和中国化工报社《农资导报》联合主办的“中国农田抗药性有害生物解决方案高峰论坛暨年植保产品贡献奖颁奖盛典”在广西南宁隆重召开,出席论坛的业界专家、企业、农户代表们共同思索着答案。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党委书记魏启文、中国化工报社副社长张健秋、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植保产品推广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袁会珠、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质量审评处处长张宏军等有关领导、专家出席了开幕式并向获奖企业和个人颁发了植保产品贡献奖和推广奖。
中国化工报社副社长张健秋(左)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植保产品推广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袁会珠(右)
张健秋副社长致辞时表示,植保产品贡献奖已经成功举办了5届,申报奖项的企业、产品和个人连续5年数量上升,获奖产品和个人继续上升。获奖名单一经公布后,搜狐网等公众媒体、行业媒体、企业自媒体等积极转发,对传播行业正能量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很多企业和个人都将该奖项作为一项重要荣誉,通过多种渠道传播获奖信息。
近年来,有害生物抗药性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破坏性,给国家粮食安全带来隐患,给企业带来极大困扰,农资人、种植者也常常会因药效不好而对农药质量产生怀疑。作为国内农资领域权威媒体,中国化工报社《农资导报》联合国内顶级农技部门、科研单位、企业,共聚南宁,共同探讨中国农田抗药性有害生物发生机理,研究治理对策,推荐新优产品,为中国农田抗药性有害生物治理做出媒体人应有的贡献。
“植保产品贡献奖”下设植保产品贡献奖和植保产品推广奖两个奖项,奖项的设立目的是为了表彰那些为农业生产做出实际贡献的产品和个人,加快植保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植保产品质量,推动中国植保产品向高效、低风险化方向发展,使植保产品更好地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服务。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党委书记魏启文
在乡村振兴、推动农业提质增效过程中,做好农田抗性有害生物治理工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魏启文书记对获奖企业表示热烈祝贺,勉励大家通过参加此次大型公益评选活动,为中国绿色、环保、高效农药品种、应用技术推广做出新贡献。
广西壮族自治区植保总站站长黄光鹏(上)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植保产品推广工作委员会秘书长陈昶宣读获奖名单(下)
企业代表上台领奖
颁奖结束后,大家围绕农田抗性有害生物发生现状、治理策略展开了交流。
上午的论坛由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质量审评处处长张宏军主持
第一部分:行业篇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李永平(左上)、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芮昌辉(右上)、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刘都才(下)
据初步统计,我国已有80多种重要农业有害生物对农药产生了抗性,其中害虫(螨)超过37种,植物病原菌21种,杂草24种。
其中影响巨大的害虫方面有水稻稻飞虱(烟碱类、噻嗪酮)、二化螟(氯虫苯甲酰胺、杀虫单、三唑磷);棉花棉铃虫(菊酯类);蔬菜小菜蛾(几乎所有药剂)。
病害方面有小麦赤霉病(多菌灵)、水稻恶苗病(咪鲜胺)、马铃薯晚疫病、蔬菜灰霉病、霜霉病等。
草害方面有稻田稗草(丁草胺、二氯喹啉酸、五氟磺草胺)、千金子(氰氟草酯)、野慈姑(丁草胺、噁草酮、苄嘧磺隆)、鸭跖草(磺酰脲类)。小麦田看麦娘、罔草(绿麦隆、精恶唑禾草灵),猪殃殃(苯黄隆);玉米田马唐(莠去津、烟嘧磺隆)、果园牛筋草(草甘膦)等。
棉铃虫对菊酯类药剂的抗性达到几个至上千倍,棉蚜虫对菊酯类药剂的抗性高达几十乃至上万倍……长期、不合理使用杀虫剂导致害虫抗性急剧上升。目前,我国50多种主要害虫都已产生严重的抗药性,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增加。为此,芮昌辉研究员详细讲解了水稻飞虱、桃蚜、小菜蛾以及棉蚜的抗性情况。
自年引进化学除草剂开始,到目前酰胺类除草剂在中国已有30多年的全面推广,磺酰脲类和二氯喹啉酸也各有20多年的应用,国内除草剂从最初的引进,先后经历大面积推广、多元化时代和大品牌时代后,进入了目前的抗药性治理时代。
刘都才研究员介绍说,除草剂的应用与水稻栽培方式密切相关,中国水稻主栽区栽培方式不断变化,成就了一批稻田除草剂产品。但随着酰胺类、磺酰脲类除草剂长达二、三十年的使用,目前我国部分双季稻地区稗草对二氯喹啉酸、五氟磺草胺等常用除草剂产生高水平抗性。以长江流域双季稻地区为例,该地区抗药性杂草主要为稗草、千金子、异型莎草、鸭舌草,其中多数ALS类除草剂(双草醚、吡嘧磺隆、苄嘧磺隆、氟酮磺草胺等)与五氟磺草胺有交互抗性。
第二部分:作物篇
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白先进(左上)、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王文桥研究员(右上)、南京农业大学教授高聪芬介绍水稻害虫抗药性动态(下)
近年来,广西柑橘产业发展迅速,但由于种苗选种和植株护理等生产管理水平不足,不少种植区域仍时有柑橘黄龙病发生。“其实,柑橘黄龙病是可防可控的!”白先进研究员介绍说:“要不断加大无病苗繁育基地的扶持力度,规范无病苗培育、销售、运输等各个环节,才能更好地防控柑橘黄龙病。”他建议,种植超过1万亩的地域建立责任制,将防控责任制落实到当地一把手;继续执行好无病毒种苗,防疫传染媒介,同时培训农民种植技术。
年中国蔬菜种植面积3.36亿亩,设施蔬菜超过0.56亿亩,涉及20多种蔬菜。
王文桥研究员介绍说:“从现有的主要蔬菜病害防治药剂看,抗药性容易发生在单作用位点的杀菌剂上。病原菌传播方式、抗性菌株适合度、杀菌剂作用机理、使用方式、施药时机、间隔期等因素对抗药性形成都有一定的影响。”
他以霜霉病菌、晚疫病菌、灰霉病菌为例,对蔬菜病原菌抗药性现状进行了详细介绍。监测情况显示:黄瓜霜霉病菌对甲霜灵、嘧菌酯抗性较为严重,引起药效明显降低,但其对烯酰吗啉、氟吡菌胺的抗性较轻;番茄晚疫病菌抗性方面,北方群体中以对甲霜灵中抗菌株和敏感菌株为主,南方以高抗菌株和中抗菌株为主,东北、西北地区无抗性菌株。抗甲霜灵菌株对噁霜灵有交互抗性。对烯酰吗啉、嘧菌酯存在着不敏感个体,未产生田间抗性。
第三部分:对策篇
抗药性的机制主要有靶标不敏感性、穿透率降低、代谢酶活性增强等不同原因所致,其治理也需要在基于抗性产生的机理上采取相应的对策。为此,李永平给出了几点建议:
第一,更换农药品种。采用新的作用机制的药剂,使产生抗药性的个体重新对药剂敏感。例如,褐飞虱对吡虫啉产生高抗性后改用吡蚜酮。
第二,轮换、交替或混合用药。例如,番茄灰霉病对多菌灵产生抗性后用具有负交互抗性的乙霉威。
第三,增强药剂的穿透性。例如,使用具有溶解昆虫体表蜡质层的溶剂来增强药剂对昆虫的毒力、使用植物油等来增加除草剂对杂草的渗透能力等措施。
第四,抑制抗性个体的代谢酶活性,减少农药的降解。
第五,综合治理。
我国稻田主要的杂草以稗草、千金子、杂草稻、马唐、节节菜、异型莎草、碎米莎草等杂草组成,其中稗草、千金子等90%以上的杂草是在水稻播种后的10天内萌发的。在这一时期对其进行封闭处理,80%以上的草害都可以得到有效防除。“除草剂抗性管理,治早、治小、综合防控很重要。防除杂草最好的办法是控,不是杀!”刘都才认真地说。
棉铃虫对单靶标药剂的抗性明显快于多靶标药剂,棉蚜的情况也类似。针对害虫抗药性,芮昌辉建议在开发新作用靶标杀虫剂的同时,研发机构还可以开发多分子靶标杀虫剂,延缓或抑制抗性的产生。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黄啟良
同一药剂在不同地区防效不同,并不代表一定产生了抗药性。对农药使用者而言,抗药性只是一种表面现象。
黄啟良研究员认为,抗药性的核心是农药剂量问题,保证足够的剂量是抗药性治理的关键,此外,还要确保农药对靶剂量传输途径的畅通与高效。
如何保证这个传输途径畅通?黄研究员介绍说:“农药助剂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比如,良好的助剂可以改善药液对靶润湿铺展性能、提高药液对靶沉积持留剂量、改变雾滴蒸发过程与沉积形态、阻止或抑制雾滴弹跳与破裂。”
第四部分:产品篇
此次高峰论坛及颁奖盛典由上海中锐化学有限公司冠名,福建新农大正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协办,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等单位对论坛的如期召开进行了科学指导。
上海中锐化学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汪亮介绍克欧森(Coerce)青皮桔油在中国的推广应用及效果(左上)
福建新农大正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市场总监邹鹏刚介绍公司小虫管理战略(右上)
普罗丰禾(武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周亚介绍打造大单品心得(下图)
....................................................................
本文系农资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