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S-CHINA
中国南京年2月18日,在第九届全国性心律失常专题会议(VAS-CHINA)的“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与导管消融:室性心律失常高峰论坛2”专场上,医院的吴书林教授结合EHRA/HRS/APHRS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从分类、临床特点、诊断评估以及干预策略出发,与在场医师共同探讨如何有效干预室性早搏与持续性室速。
室性心律失常分类根据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方式,EHRA/HRS/APHRS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将其分为室性早搏(PVC)、非持续性室速(NSVT)、持续性单形室速(SMVT)以及持续性多形室速/室颤(SPVT/VF)。其中,PVC是房室结下传前心室的提前激动,NSVT是频率大于次/min,持续时间小于30s的连续3个或3个以上心室搏动。
PVC/NAVT的临床特点临床上,PVC的发病率高达70%~90%,且发病率依赖于不同的检测方法。比如,健康人群使用常规心电图法、24hHolter、48hHolter检出PVC的比例分别为5%、50%和75%。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PVC发生率也逐步增加,男性多于女性。不管是完全健康/无心脏疾病者,还是有心脏疾病者均有可能发生PVC/NAVT。临床症状差异大,一些患者可能无症状,一些患者可能伴发心慌、胸闷、气短、胸痛、头晕等。多数PVC预后良好,但是会增加部分患者心血管事件。研究显示,NSVT不仅增加患者心脏性猝死(SCD)的风险,无症状NSVT亦会增加远期全因死亡及心力衰竭事件,且随发作频率增加而增加。
PVC/NSVT的诊断与评估对PVC/NSVT进行诊断与评估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室性心律失常的形态;发作数量及负荷;大体起源部位;与运动的关系;伴或不伴器质性心脏病。EHRA/HRS/APHRS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对PVC的评估手段有4个方面。第一,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此法提供关于PVC的综合信息,有助于治疗策略的制定(Ⅱa,B)。联律间期<ms的PVC要格外警惕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第二,运动试验。患者症状与运动相关时,运动试验凸显其重要性(Ⅱa,C)。第三,信号平均心电图(心室晚电位)。其阴性预测价值大,尤其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中(Ⅱa,C)。第四,影像学检查。此共识力推超声心动图和磁共振成像(MRI)两项检查,尤其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Ⅱa,B)。而对于NSVT,应在检查病史、家族史、用药史、体格检查、12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实验室检查之后,进一步评估运动试验、冠脉造影、MRI、基因检测、电生理检查。
此外,临床医师常应用室早指数(PI)来评价联律间期不同的室早有一定的临床意义。PI最早于年由Buechner教授提出,PI=RR’(联律间期)/QT间期。其中,PI<0.85时,表示容易引发室速或室颤;PI>0.85时,相对安全。
一项Meta分析显示,运动负荷相关PVC/NSVT的心血管事件率更高,尤以运动恢复期发作的PVC/NAVT更甚。对于PVC性心肌病而言,PVC负荷与左室功能呈负相关,已得各方认同。既往认定“高PVC负荷>20,/24h”,但PVC负荷的临界值有争议。而EHRA/HRS/APHRS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指出,PVC负荷>25%时引发心肌病概率较高。引发心肌病的诊断标准为:患者存在持续、频发PVC;原来正常的心脏发生扩大和心功能下降;PVC根除后,心肌病可逆转。
由于NSVT可能更具有致猝死性,因此NSVT的评估思路更注重急性期管理及病因学。其中,对病因学(药源性LQTS引起的NSVT、缺血引起的NSVT、特发性NSVT)的评估有助于指导治疗。
PVC/NAVT干预策略在PVC/NVAT干预策略中,积极治疗原发病或诱因位于首位。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是否伴有严重症状是决定治疗与否的重要指标。已引发收缩功能障碍或左室容积增加时,必须治疗。对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是否伴有症状也决定其是否应进行治疗。若MRI检出明显心肌瘢痕且PVC负荷>10%时,根除PVC或能改善患者的心功能。NSVT患者需明确SCD风险,高危者需考虑抗心律失常药物、导管消融及植入式心脏除颤仪(ICD)置入。总之,有无合并器质性心脏病是治疗原则的分水岭。干预PVC/NVAT的具体手段包括:上游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导管射频消融及ICD置入。
上游治疗是直接或间接地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涉及生活习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RB)、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抗炎药物(他汀、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维他命C)。研究资料表明,ACEI可减少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发作,他汀类药物可减少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律失常性猝死。
共识认为无器质性心脏病的PVC/NSVT属良性,无须药物治疗(Ⅱa,C)。同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病48h内出现的NSVT对远期预后无影响。但对于症状严重者,虽然仅10%~15%患者能得到显著疗效,但仍可应用β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Ⅱb,C)。值得注意的是,以Ⅰ、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为主的膜抑制剂药治疗效果明显,但除胺碘酮外,其余药物均有升高死亡风险的可能(Ⅱb,C)。
对于PVC负荷>10,/24h,或NSVT合并明显的症状或伴心功能改变,导管消融能根除患者70%~%的PVC/NSVT(Ⅱa,B)。室性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是决定导管消融成功的关键,多形性PVC/NAVT及术中不能诱发的疗效较差(Ⅱb,C)。对能触发多形性室速或室颤的PVC,当其为单形性或形态很少变化时,共识推荐有经验的中心可行射频消融治疗(Ⅱa,C)。
针对NSVT合并离子通道病,药物控制无效且症状显著者应考虑ICD置入。对于任何器质性心脏病,若LVEF<35%,应考虑ICD。肥厚型心肌病合并NSVT,不论有无其他危险因素,均应考虑ICD。
在报告的最后,吴书林教授强调PVC/NSVT是临床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在对其进行诊治前应进行充分细致的评估。充分的评估可以明确PVC/NSVT对预后的意义,并可进一步指导干预策略。在干预策略上,大原则以基础心脏病的治疗为主,抗心律失常治疗为辅。上游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导管消融及ICD置入均可对PVC/NSVT进行有效的干预。此外,有SCD风险的患者应积极考虑ICD置入。
END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门诊》杂志官方白癜风胶囊补骨脂注射液价格在什么价位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