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心脾两虚案
王某,男,57岁,已婚,年04月20日(农历己亥年三月十六,谷雨)就诊。
第一步:四诊审证——打开病锁之钥
主诉:胸闷心悸1月,加重2天。
望诊:表情自然,神疲乏力,目光乏神,舌红少苔。
闻诊:应答自如,呼吸平稳,两肺未闻及异常,,心率85次/分,律不齐,听诊可闻及早搏,每分约10-15次,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问诊:患者1月前劳累后出现胸闷心悸症状,休息后稍缓解,呈阵发性发作,无心前区疼痛及肩背部放射痛,无气喘、端坐呼吸、呼吸困难等,医院,动态心电图检查,诊断为“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搏”,予“倍他乐克、稳心颗粒”等药物治疗后,胸闷心悸缓解,复查心电图室性早搏明显减少。2天前患者劳累后胸闷心悸发作,未予特殊治疗,刻下心悸不安,活动后加重,气短乏力,睡眠差,纳少,大小便正常。动态心电图:窦性心律、频发室性早搏。既往慢性胃炎病史十余年。
切诊:脉细代。
审证:心脾两虚→气阴不足→阴虚火旺。
第二步:审证求因——寻求病门之枢
辨证依据:一、患者自诉劳累后出现胸闷、心悸症状,之后病情反复,劳累后再发,病情描述符合中医心悸范畴,心悸主要责之于体质虚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等。本案患者劳累后诱发,伴有神疲乏力,纳食减少,符合心脾两虚的特征;二、患者脉细代,细脉为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所致,代脉为气血虚衰而致脉气运行不相连续。细代脉结合舌红少苔提示气阴不足为患;三、患者心悸不安,睡眠差,舌红少苔,是阴虚火旺的表现。从当前四诊信息综合判断,患者病因应为劳倦。
第三步:求因明机——探究疗病之径
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提到“心悸之由,不越二种,一者气虚也,二者停饮也。”患者中老年男性,劳倦太过,耗气伤神,故有神疲乏力,纳食减少等表现。加之长期慢性脾胃疾患,正虚气馁,子盗母气,而心主血脉,阴血无以化生,故有心悸不安、睡眠差等表现,从以上可分析本病应为心脾两虚所致。随着病情发展,阴不制阳,虚热内生,见舌红少苔、脉细代等阴虚火旺的表现。阴虚内热,不能濡养心脏,心失所养而致胸闷心悸反复发作。综上可知患者病机发展可确定为:心脾两虚→气阴不足→阴虚火旺。其中心脾两虚、气阴不足为本,阴虚火旺为标。
第四步:明机立法——确立治病之圭
根据四诊审证,求因明机:证为心脾两虚→气阴不足→阴虚火旺。这是逐步递进的三个病机,故相应的治法为健脾养心,清热滋阴。本病案虚实相兼,心脾同病,治法应当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补虚:本病案病位在心,虚实相兼,以虚为主,故补虚是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二、清滋:阴血暗伤而致火旺,故予清热滋阴以求阴平阳秘,气血调畅。三、安神:由于本病的临床特征为心中悸动,故心神不宁为其共性,酌情配伍养心安神或镇心安神的方药,意图达到标本兼治,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第五步:立法主方——部署疗疾之阵
患者的病情选方可以参考《摄生秘剖》中天王补心丹。其功效为滋阴清热、养血安神。该方由生地、麦冬、天冬、丹参、玄参、党参、桔梗、远志、当归、五味子、酸枣仁、柏子仁、茯苓、朱砂等组成。该方以生地和玄参共为主药,滋阴凉血,引肾水以制心火,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则悸定神宁;朱砂、远志、柏子仁养心安神;酸枣仁、五味子收敛心气、引神入舍;远志通心魂;丹参、当归补血养血、活血化瘀;天冬、麦冬甘寒滋润以清虚火;党参生津益气;茯苓健脾宁心;桔梗载药上行,以起舟楫之功效。所以该方的方义可予参考。但此方滋阴药物较多,过于滋腻,有阻碍脾胃之弊,也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
第六步:主方用药——派遣攻守之兵
处方:生地20g玄参15g陈皮10g炙甘草6g丹参20g当归10g党参10g煅龙骨30g麦天冬各10g五味子6g酸枣仁10g柏子仁30g苦参12g茯苓20g
7剂,水煎,1日1剂,饭后温服。
本方为天王补心丹去远志、桔梗、朱砂等药物。朱砂有毒故改为汤剂应去掉。去远志加煅龙骨,因龙骨质重,入心肝经为重镇安神的要药,既有远志、菖蒲之功能,又能潜阳入里,配合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加用陈皮、炙甘草。方中用党参、茯苓、陈皮、炙甘草,用意有以下两方面。一、健脾益气治其本,二、减少阴腻药物的滞胃之弊。桔梗药性升散不和病机故去之。苦参现在研究苦参则具有非特异性的“奎尼丁样”作用,即通过影响心肌细胞膜钾钠离子传递系统,延长不应期,降低心肌应激性,从而抑制异位起搏点,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
年04月28日(农历己亥年三月二十四,谷雨)复诊
患者药后未出现胸闷心悸症状,睡眠改善。仍有气短乏力,纳少,进食后上腹部饱胀感,无上腹部疼痛不适,无嗳气反酸等。刻下:神志清晰,面色无华,呼吸平稳。两肺未闻及异常。心率78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纳少、大便一日一行,量少。小便如常,夜寐安。舌质红苔少,脉细。
患者药后未出现胸闷心悸症状,睡眠改善。说明经上方健脾益气,滋阴清火,养心安神治疗后症状改善。但仍有气短乏力,纳少,进食后上腹部饱胀感等症状。分析原因本例患者心脾两虚导致阴虚火旺,经治疗后得到控制。患者气短乏力、纳少,系由心脾两虚,此宿久之体质需要进一步调理。由此明确病机重在心脾两虚之本。既然经上方治疗有效,今再拟健脾益气,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去苦参之苦寒伤胃,增加茯神、石斛等平补心脾之药。方药如下:
生地20g玄参15g陈皮10g炙甘草6g丹参20g当归10g党参10g煅龙骨30g麦天冬各10g五味子6g酸枣仁10g柏子仁30g茯苓20g茯神15g石斛15g
10剂,水煎,1日1剂,饭后温服。
按:天王补心丹是养阴安神常用剂,但临床上应注意方中阴腻药物较多。多服有滞胃之弊,消化功能不良的应当慎用。本案其中心脾两虚、气阴不足为本,阴虚火旺为标。故一诊时用党参、茯苓、陈皮、炙甘草健脾益气,减少阴腻药物的滞胃之弊。复诊时症状改善,即去苦参之苦寒,遣方用药中总顾及脾胃。因此选方用药难以固守成方,需要针对病因、病机做出适当灵活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