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候选文章7185莲花杯

71赤壁遗响——深圳市南头中学高一(5)班张洁琳

雄图三国,燎燎赤壁,燃烬千古落鞍马稀;白露横江,空明流光,激荡万顷铁骨柔肠;扁舟一叶,桂棹兰桨,托遗响于悲风,吾生须臾。

千百年来,文人骚客舞墨赤壁,或为其中儿女柔肠,或为豪杰血洒横江。千夫与往,苏子亦赴。他提笔《念奴娇》,墨染赤壁那刻,将我送入三国,周郎一身长衫屹于高石,仿佛整个天下都迎风而来,盈了他满怀,红叶震落江面,火光染红天幕,乱石相击,惊涛啸啸,那主船之上,曹孟德扶桅掩目,多少血泪浇筑的霸业,随他的日月星汉化为流沙,淌入江河,豪杰江山,灰飞烟灭,此后尔虞,再无相干。孟德之缚,大抵是在清风朗月,素素罗裙,取酒论诗,皆拦不住其鲲鲲雄心。火光眩目之时,江山朦胧之中,兴许他也曾神色恍惚,渴望几亩良田,一袭蓑衣,在晨霭未散时,静享几杵疏钟,半江渔火,朝出夜归,带回几尾赤鲫。我是愿意相信的,有那样一个瞬间,他不再想掌握这如画江山,只想做这画中人。

正如这激昂战场,于《赤壁赋》中,已然被苏子化为论诗游吟之佳地,白雾横贯,箫声划破江面,纵使天地凄然,你我如同蜉蝣置身其中,不也曾与明月相拥,与余音同泣?残阳如血,沧海如幕的傍晚,他撑杆而来,雾灯朦胧,他的生命携着明丽的色彩穿空而过,留下永不退去的长虹,他的几纸金墨随时代变迁,任旧是千古绝唱。一生奏令,他被贬黄州,屹于江畔,眼前一汪碧波,脑中影现日朝幕度,他为豪杰悲戚,为自己悲戚,斟一杯浊酒,聊慰风尘,寻思还迹间,他只愿“取山间之明月,听江上之清风”。官场逆旅如何,苏子于黄州又何尝不是时刻追思着呢?兴许他仅能以山水之乐安慰自己的魂灵,于是忆欧阳修《朝中措》中有无的山色,挥毫万字,一饮千钟,“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他顶过千年风霜,洗盏更酌,醉于赤壁,饮下这苦难尘寰。

是他,从容是他,一生傲骨是他;满身黄叶如何?荒屋雨漏如何?破壁残羹如何?正是这些坎坷,让他涅槃。就如他沙湖道中遇雨,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提笔而作“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的胸襟气度贯穿一生,伴随他度过很多坎坷岁月,他曾因乌台诗案下狱,在狱中他尚能能安稳而睡,鼾声如雷,这黄州沙湖到遇到的阵雨,又算得了什么呢?他是如此明了官场秽暗,倘若不愿曲意逢迎,便只得屡遭贬谪,沦作孤鸿,在“拣尽寒枝不肯栖”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只道是,人生如梦,一尊还酹如月。

72《论语》,我的老师——我眼中的国学经典——深圳市南头中学高一(1)班魏珂

子曰:“知之者不如乐知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拖着行李箱,肩膀上背着沉甸甸的知识,走在上学的路上。看路旁树叶飘飞,看几个身着崭新校服打打闹闹的学生跑去,原来是初一的小豆子。脑海中不知不觉闪过孔子的那句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如今我已经历黑洞,成为一名高中生,听着学弟学妹们诵读《论语》,感慨至深。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如果每一个胖子都是潜力股,那么每一个未经世事的学生都有大未来吧!

走到车站,看到一个背着书包怀抱经典的学生——是我的学妹呢,她转头瞥见我却并未与我说话。只好自我安慰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现在高中,进入这高手如云的班级,知识面也显得狭隘了,没法再像初中那般崭露头角,只好沉默下来。还好在《论语》中找到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高中的学习,完全不同于初中,不仅要脚踏实地的努力,更要勤学好问的品质。要有浓厚的兴趣,正所谓:“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我喜欢英语,就经常朗读,英语因此成为了我的骄傲。我深知数学是我的弱项,更明白它的重要性,所以我一直努力学习着。尽管时代变化,但孔子的话却一直沿用至今。知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数学我还欠缺一些灵性,但我相信,只要我对它的兴趣不减,努力坚持,数学就一定会赶上来!

坐上公交车,仿佛听到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随着我年龄的增长,见闻的增加,初中学过的今天再拿来重读,读到了更深层的韵味,其中蕴藏的含义今天才领悟。几千年前就强调读书人要刚强有毅力,读书人的负担沉重,担任着实现仁德于天下的角色。今天才领悟这短短几句,并为我人生中最重要的高中阶段添上了点睛的一笔,让我明白读书的意义,让我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让我知道原来漫漫人生长河中每个人都需这样艰苦奋斗才能闯出未来。

终于来到学校,校道上香樟树枝繁叶茂,叶片聚合投下的树荫里有三三两两的学生盘腿坐,背诵着“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天空中万里无云,蔚蓝的天撒下暖暖的阳光,高中生活并没那么难。就像孔子说的,“聪明的人不致疑惑,仁德的人经常乐观,勇敢的人无所畏惧!”从今天开始,从此刻开始做一个聪明人,做一个仁德的人,做一个勇敢的人。就算“学如不及”也不应惧怕,作为一个读书人,刚强的毅力是必不可少的!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可谓好学也已。”宿舍6人间,毫无家中自在,床还咯吱响,饭堂更是人山人海……但所有的问题,在开学后,在读懂了《论语》后都已不成问题。结交了几个知心且学识渊博的朋友,高中生活便显得不再枯燥无味。相反来说课上少说几句话,课下多做几道题,便不再觉得课程繁重。常去向有道的人——老师同学请教问题,这样就会如其所言,慢慢匡正自己,走向完美!

73诗三百,思无邪——深圳市南头中学高二2班尹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凤?关雎》

关雎是距离爱情最近的鸟。近到它关关的叫声,在那些思慕女子的男子听起来也是在呼唤自己的爱人。古代传说雎鸠雌雄形影不离。关关,指其求偶是一递一声的相和而鸣。雎鸠被说为贞鸟,是爱情忠贞的象征。当关雎的叫声响起,足踏清波的女子,手摘荇菜,举手投足间一颦一笑都是风景,落在眼底赏心悦目。荇菜所生之地,碧波摇荡,污秽不生,也喻诗中男女爱情洁净。

一直认为古时的男子是可爱的,敢于说出自己心中的感情,追求自己心中的所想。孔子对这首诗有中肯的评价: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诗中男子对女子的一见钟情,到欲求不得,再到想象的结合,他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深刻细微而不失理性平和,感情热烈又不陷於难以自拔的痛苦呻吟,那纯洁热烈的感情至今令人称颂。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周南?桃夭》

中国古代有两大难以超越的比喻。一个是将女人比喻成红颜祸水。还有一个就是将女人比作花。初读桃夭,曾惊讶于女子艳如桃花的美。后来在明白,桃夭明写女子容貌,实际上是在赞女子的品行出众。自古以来,人们要求女子就不只有美貌,更多的是要贤良淑德,品貌端庄。诗中女子先是灼灼其华的出嫁到最后其叶蓁蓁的子孙满堂,她是幸福的,也是令人羡慕的。千百年后还有人会想起,曾经有那样一个拥有灼灼容颜的女子,过着幸福祥和的生活。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卫风?淇奥》

卫国的国势并不强,民歌却十分兴盛,卫风在十五国里大有舍我其谁的架势。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出自卫风?硕人。然我最爱的还是这首赞美男子的淇奥。

诗中男子的相貌不必再评度“充耳琇莹,会弁如星。”我最爱的任然是他的学识,品质与气质,那你看他虽拥有显赫俊容,但他没有纨绔子弟的张扬尖锐,而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善戏谑兮,不为虐兮“的稳重深沉,气质高雅。他清雅如竹,君子如玉。在我看来,淇奥中的男子是国人从古至今好男子的标准代表,他衣冠齐整,相貌堂堂,不是锋芒毕露而是气度沉稳。他像水,干净明朗,清澈纯净;也像山,不动声色,坚韧挺拔。

当再次吟唱此诗,那绿竹青翠的水边,是否还会有那样一个身着长衫的男子,他气度高雅,举止从容,也许在静思,也许在会友,也许一个人在弹琴…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邶风?击鼓》

无可否认的,诗经里写的最好的还是超越了政治禁锢的爱情诗。击鼓里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是可以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相媲美的句子,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怎么及的上死生契阔这样苍凉沉郁呢?击鼓是没有异议的反战诗,它是一个被迫参加战争戍守边疆而不能与心爱女子相守的士兵含泪唱出的爱情誓约。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你知道吗,我羡慕,羡慕那些挖土筑城的人,虽然他们每天劳累,但他们每天可以回家,可以吃到妻子儿女准备的饭菜……他们再苦再累,毕竟可以留在故土,而我,必须远征千里,不知归期。终于有一天,我知道,我不能再完成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当我永远的闭上了自己的眼睛,眼前最后出现的是我们曾经一起的美好画面…

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由此可见,他赞赏“诗三百”,根本原因是因为“无邪”。细读诗经,想听一场古老的戏曲,看一场皮影,那里没有钢筋铁塔,没有无休止的工作与无法排遣的压力。桃李芳菲的场景下是人在其间踏歌慢行,他们即使有哀痛,也似不时人间愁苦的稚子。读诗经,读人生,那是我心中永远不可超越的国学经典。

74为人处世有“四毋”——浅读《论语?子罕》——深圳市南头中学高三(8)班谢梓胜

早在中国古代,智慧的为人处世方式对一个人的人生特别重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古道热肠的李白因为太过豪放以至于在官场屡屡受挫;“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不愿因五斗米折腰乡里小儿的陶渊明选择了隐居南山。

而《论语?子罕篇》中有这么一句:“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在我看来,这不就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一种重要原则嘛!

孔子有四毋,一曰:毋意。起初,这句话中的“意”就是“不意气用事”的意思,然而看完南怀瑾先生有关论语的选集以后,我才知道这个“毋意”是指的孔子主观意见,是孔子所说的“吾道一以贯之”的“道”,是孔子一生执着追求的与客观规律完全一致的主观意见。所以说,我认为这句话的“毋意”就是“天意”,一种完全没有自己的、人类的私利,而有一种天人合一意味的“天意”。区区两个字间,体现的却是孔夫子何等伟大的胸怀!

孔子有四毋,二曰:毋必。丰子恺先生在《自然》中写到:“只要是顺其自然的天性而动,都是美的姿态的所有者,都可以礼赞。”这与孔子的“无为”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孔子所做到的“毋必”便是顺其自然,他并不要求一件事必然要做到什么样的结果,任其潮起潮落,花谢花开,他深谙人生的道路,明白所谓的“想当然”是世界上几乎不存在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直都想当然地持着“征服自然”的观念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在我看来,这全然违背了孔子所说的“毋必”,我们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而非过度地索取,迂腐的“必然”观念只会加速自然的衰亡。

孔子有四毋,三曰:毋固。正如同《孟子?公孙丑下》所言:“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我们不能固执于自己的成见而一意孤行,否则我们就无异于海洋里的马嘉鱼,冲劲十足地逆流而上,一头栽进网里却不知道调转方向反而越陷越深。同样的,这是一个随着时代的变革而不断变化的社会,我们只有学会灵活的变通,随时调整自己的主观意见,才能在这个时代占有一席之地。

孔子有四毋,四曰:毋我。我认为,这个词指的是做人做事不要只想着处处为自己谋求私利,要替别人思考,遇事从事情的根本考虑。而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留下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在孔子所述的“意必固我”中,尤以“我”字在人们的心中牢不可破。历史上有不少人为了这个“我”而免不了互相伤害,免不了兵戈相向,免不了兄弟反目为仇,如此作为,却仅仅是为了谋求一己之私利,古人所说的“古仁人之心”何在?

老子在《道德经》中有这么一句:“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这与孔子所说的“四毋”有着相通的道理。具有智慧的古仁人,往往都有着一颗澄澈无暇,一尘不染的心,在摒弃一己之私利的同时,看破时代的因缘,引导自己,引导别人,也引导着整个社会步入正轨,在我们当今,也总有着这么一批人,在为了社会,为了人民而抛头颅,洒热血,为了国家的荣耀而在所不辞。这些人,都值得我们去敬仰、去学习。

同样的,把“毋意,毋固,毋必,毋我”作为做人的原则来警示自己,就能从中不断受到启发,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洗涤。那么,就让我们从“毋我”开始,去感受,去学习那所谓的古仁人之心吧!

75我思古人,实获我心——深圳市南头中学高三(8)班荣芷娴

《诗经》之美,美在丰富深沉,美在豪放缠绵,美在音韵缭绕,美在单纯真实。你看,三千年前的士卒独行吟诵:“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些千古经典,有着穿越时空的魅力,如此真切地属于一个人,又如此博大地属于每一个人。

这是流传于千百年前的古老诗篇啊,它是踩着田埂阡陌间的老父少女在忙碌务农的吟哦,它是王侯贵族倾听的或清脆或浑厚的钟磬鼓响。我捧着它,从一页一页的汉字中,品读着字里行间的情感。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我分明看见了半掀起红头巾下那出嫁娘明丽动人染上了红霞的脸庞,让人不禁联想到了同样灿烂的桃花。而诗中句句描写桃花的姿态,其实就是在描写新人的娇美。而诗经中另一首出嫁的诗中的描写就更为生动形象了。“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更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是卫人赞美卫庄公夫人庄姜出嫁的诗《硕人》。这样一个美丽的少女就呈现在我眼前:她挺着颀长的脖子,高大的身材迈着轻盈的步伐,后面的队伍浩浩荡荡。她回眸一笑,眼波里的笑意就溢了出来。

《关雎》和《蒹葭》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两首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开篇就把关雎鸟清丽婉转的声音作为引子,引出下文对淑女的追求。在河中的沙洲,有一位贤淑美好的女子。我唱着歌,采着身边长长短短的荇菜,一边思念她。而后文的“悠哉游哉,辗转反侧”正体现了男子苦思佳人而不得的心态。心里想着用琴瑟来亲近她,以钟鼓的乐声使她欢乐。我读着,想着这首诗里的求佳人不得的男子,又联想到另一首恋歌《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正在砍柴的樵夫想起了自己心爱的姑娘,高大的乔木和浩森的江水牵动了他的情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他想到爱情难以实现,想到江水宽宽,水流急急,仿佛游不到对岸,渡不了木船。但又幻想着“之子于归,言秣其马。”,可见他倾慕之深切。我想着“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说不定他的心上人也正在彼岸思念他呢。

我又翻到了一首《黍离》,这是一首有感家国兴忘的诗。“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是这首中的名句。将诗人内心的痛楚哀婉地表达出来。他走在阡陌之间隆起的田埂上行迈靡靡,步履摇摇。内心如噎般痛,看着故室宗庙尽变为禾黍,他叹息痛恨幽王的暴虐无道,政治腐败,才导致西周覆灭。这大概是第一首叹息国家兴亡朝代变迁的诗了吧。是哪位西周的老臣,日暮残鸦之下,还在思念故国呢?

《诗经》又是忧伤的,《诗经》里有痴情的女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如此简洁却又充满着丰富的感情,不多一个字,不少一个字,寥寥数笔,就能接近人灵魂的最深处,让我能近距离地触碰诗人的内心世界。

最后一首是《绿衣》。作者纪念亡妻,睹物思人,看到一件黄绿色的衣服,就想到了以前的他的贤惠的妻子。“我思古人,实获我心。”忧伤从中散发出来,尽是对故人的怀念。“绿兮衣兮,汝所治兮。”是你亲手缝的衣裳阿,我必定好好珍藏。让我不禁想起了苏轼,想起了容若。

记得张晓风在一篇文章中说过,一部四言的《诗经》,像十字花科的花,那样简单地交叉的四个瓣,每一瓣之间都是最规矩的九十度,有一种古朴诚恳的美。找了一些很好的诗句,也没有用翻译,慢慢吟诵才得其味。

我读《诗经》,折字折句,不知归途。

76我眼中的国学经典——深圳市南头中学高二(18)龙映江

曾几何时,《论语》还是我十分厌烦的书,我只知道去读它,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去读它,终日“之乎者也”,久而久之,我倒也乐意去读了,言辞像个小秀才。长大以后,我才逐渐明白这些古文讲的是仁、义、礼、智、信这些。我最喜爱的一篇是《四子侍坐》,生动而有哲理。

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都要求我们要自信,要顽强,达到了这一点后,又要求我们要谨慎,要仔细。于是我们又以此为目标,经过无数次的努力,达到了这一步。此时我们发现,这样还远远不够,总是感到有种空虚感。于是我们又通过学习和实践来丰富自己,回首刹那才发现自己走过的路弯弯曲曲,无尽漫长。这才幡然醒悟:子路、冉有和公西华不正告诉过我们怎么做吗?

我欣赏子路的刚强自信,欣赏冉有的小心谨慎,欣赏公西华的才华横溢却谦虚好学。孔子放下了长者的架子问他们:“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自信的站起来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从子路的言语中我看出了他颇有王者风范,孔子给他的却是嘲笑,嘲笑他轻狂。他固然喜欢这个学生,但他害怕子路日益骄横,所以要敲打他。是这样的,每当我拿着高分试卷走到父母面前,得到的并不是表扬,而是这几句话:“你明明可以考得更好,为什么会扣那些分数?”我竟无言以对。此时蓦然回首,才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他们是害怕我变得骄傲自大,日益轻狂,所以要打压一下我吧。

我欣赏冉有,他谨慎仔细相信自己能胜任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地方的行政长官,有心系苍生,为国为民的情怀。它并不能保证教导百姓礼乐教化,但他保证让百姓丰衣足食。才华横溢的公西华谦虚好学,他仅愿意在诸侯觐见天子时做一个小小的司仪员,我看出了他甘愿在人背后默默无私地奉献。他明白学无止境,官场亦如此啊!孔子内心是赞许他的。

但是这三个人的志向并不是孔子满意的,于是他将希望寄托在曾晳身上。

历经岁月的沧桑,时间是一位好老师,它磨平了人生的棱角,熬化了少年的轻狂,洗涤了灵魂的放荡。

曾晳就是这样,历经岁月沧桑的洗礼,灵魂早已升华。与其他三人侍坐,弹奏着优美的音乐。必然的,心中早有志向随琴声飘出。“点!尔何如?”就这样,琴声渐渐稀疏,铿尔。舍瑟而作。即使是演奏音乐也有始有终,如此洒脱,飘飘然。曾晳让我看到了不同于其他三子的沉稳,他的志向与其他三子截然不同,却令孔子深深折服。

晚春到了,春天的服装早已做好了,五六个大人带上六七个小孩到沂水游泳,再到舞雩吹风。大人小孩手拉着手,唱着歌回来。

曾晳的志向并不是什么功名利禄,而是感受大自然风景和与孩子的其乐融融,推出了国家和社会,将目光转回到家庭与自然上。曾晳正是这样:后退一步,海阔天空。寻找属于自己的精彩,这样不是很好么?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曾晳的志向令孔子赞许,亦可谓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孔子非常高兴培养出了这样一个弟子。在此之前,周游列国,目的还是为了谋取一官半职今日曾晳的一番话,可能让孔子感到惭愧吧!到这时了,也是时候修心养性了。

我眼中的国学经典,亦如这篇《四子侍坐》,流露出了许多人生哲理,领略曾晳纵情山水忘我的大彻大悟。充分的展示出中华文化的价值,似有形却遥不可触,似平凡却高深莫测,中华国学经典折射出人性的光辉,这就是中华文化的源泉。在历史的长河中,将像恒星一样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77读三国志,品三国人物——华侨城中学高中部高二林树敏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在看完《三国演义》后,那段历史既会让我们热血沸腾,也会让我们黯然神伤。而在看完《三国志》后,我对三国的历史以及人物又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刘备弘毅宽厚,曹操的胸怀天下,关羽的义薄云天,张飞的粗中有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等等。在《三国志》中你可以体会到战马奔腾与士兵奋战之声。你可以聆听刘关张桃园结义的誓言;也可以感受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壮怀激烈。人们憧憬的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渴望了解哪些血剑山河的英雄豪杰们,而人们也应知道,三国时代不单单是乱世英雄的舞台,豪杰角逐也并不是这段历史的全貌。

在《三国演义》中,人们总认为曹操是个奸雄,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深入人心,可是在看了陈寿的《三国志》后,我觉得曹操的形象并不全像《三国演义》中那样心狠手辣,多疑猜忌,完全是个奸臣贼子的模样,他还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更重要的是诗人的身份。他有安邦定国的能力,称得上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全才。我佩服曹操长远的军事目光和他的人格魅力,但我更佩服他的文学风骚,曹操有许多诗作大气磅礴,流传千古。我们在中学时期学过他的《短歌行》《观沧海》和《龟虽寿》。《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曾激励了古今多少人。从他的文章诗句中我们可以不难感受到曹操是一个胸怀天下,志向高远,一心想要结束分裂战争,一统全国,给黎明百姓带来安定生活的英雄。《三国志?魏武本纪》对曹操事迹的记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英雄的人格魅力。陈寿对曹操进行了很公正,客观的评价:太祖运筹帷幄,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在读了《三国志》后,我也发现刘备根本不是《三国演义》中那个昏庸无能,心慈手软,爱哭鼻子的人。他是一个英雄,他有自己的抱负,也有自己的能力,他具备成为曹操最大对手的资格。如果说刘备爱哭,那也是为天下百姓,为自己的手足而哭。刘备在新野本可以自己轻兵逃离,而他没有,他却抱着与百姓共存亡的决心,当他的军队和百姓被曹操大军围困时,他哭了,为什么?是为自己没有保住百姓的性命而哭。刘备在知道关羽被杀时哭,那是为了兄弟之间惺惺相惜的情谊,难道不应该吗?刘备也有一双识人的眼睛,他的仁义让他的手下愿意为他肝脑涂地。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先生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在三国中,我们为赵云大战长坂坡感到热血沸腾,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感到可惜,为刘备辛苦一生创下的基业败在了阿斗身上感到痛心,为关羽大意失荆州和张飞被手下刺杀而感到愤恨。三国是风云变幻的时代,是刀光剑影的时代,是文争武斗,英杰辈出的时代。三国鼎立,终归于晋。激烈动荡之后,那一幅幅荡人心弦的画面凝固远去,成为历史的瞬间。这个时代,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中短暂的一瞬,却又是让人心驰神往的精彩一幕。三国历史中群英荟萃,有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和感慨。乱世之中,英雄辈出。我不由得想起毛阿敏演唱的《历史的天空》歌词写得好:“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兴亡谁人定啊,盛衰岂无凭啊,一夜风云散啊,变幻了时空。聚散皆是缘啊,离合总关情啊,担当生前事啊,何计身后评。”

78《诗经》中的岁月年华——华侨城中学高中部高一马嘉伟

诗三百,一言蔽之,思无邪。每一个国学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必有他的独到之处。每一个人的眼中的它都是不一样的,或悲伤,或喜悦,对于我来说,它就如一位情窦初开的少女,坚持着属于她自己的信念,眸子灵动,红唇轻起,唱着对美好未来的赞歌。

爱情,或许是一个最多人赞颂的感情,让人无法克制心中的感觉,明明看见了,伸手想要抓住那梦寐以求的身影,却发现魂牵梦萦的倩影只是一道看得见摸不着的光。傻傻的徘徊在岸边,想象着伊人在对岸对自己招手示爱。在其他人看来,或许那个人并没有多完美,但是在爱慕的人看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或许只是看上一眼,便陶醉其中。其实有多少能知道几声“关关雎鸠”所包含的悲伤,那几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每一个孤独的守望者心里最好的期待。余音绕梁,似梦似实,痴痴仰望,你可会回眸看我一眼?

锣鼓声声响彻云霄,少女穿着火红的嫁衣出嫁,良辰美景,郎才女貌,桃花如人,人如桃花。翠绿茂盛的桃树挂满了红色的布条,在风中荡漾。偶尔落下的花瓣飘到人们的身上,被不经意间拍到地面,少女少年对视而笑,人们脸上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高昂的声音在人群中响起:“一拜天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其叶蓁蓁,亦诗亦画。

相信很多人都盼望着有人这么对自己说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世间最美的爱情誓言,这是人们对爱情的忠贞与承诺。世界上最美事莫过于和最爱的人一起慢慢变老,陪伴在那个人身边,胜过所有甜言蜜语。所谓幸福,就是在这看不见尽头的红尘中有个人能在你身边,紧握着你的手,没有什么“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的绵绵情话,没有什么“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的爱情誓言,只是在你最需要的时候跟你说句:“我在。”我希望和你一起一直走到生命的尽头,和你一起体会这璀璨的人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我不知道自己究竟看过多少遍《诗经》,我已经沉浸在这两千年前的世界无法自拔,它的美好,它的自然,犹如一幅画卷展现在我的面前。我眼中的它有快乐,有忧伤,有希望,有牵挂,有自由。他们感受着自然,吟唱着生活的曲调,呼吸着清香的空气,与动物们嬉戏,尽情奔跑于花草之间……

他就像人的一生,初遇、相识、相知、热恋、平静、相伴……或许现在的你并没有感受过人生的所有事情,但是在《诗经》的岁月年华里,你可以感受人生所有的感情,诗魂般的啼唤,让你无法自拔。美的是人生的所经历过的百态,最美的不过是《诗经》。

79《论语》中的“乐”——北师大南山附中高一年级陈楚彤

看了《论语》,我总结了一下《论语》中的几条“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先生说:“学习,又能时时反复温习和练习,我能不觉得心里喜悦吗?有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我能不感到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一点也不会郁闷怨怒,不也算一位有美德的君子吗?

这里的“乐”,指的是对朋友志同道合的快乐,是一种“传播真理并获得认同”的快乐,对于一位拥有相同理想和抱负的朋友风尘仆仆的来到,我们能不快乐吗?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先生说:“知道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从心里把它当作快乐。”

这里的“乐”,指的是以求学为快乐。就学习而言,我们常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如果以学习为乐,那么求学的效率会变高,学到的知识就能明白得更加透彻。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叶公问子路:“你们先生孔子是怎样一个人呀?”因为圣人之道太难说清楚,子路答不上来。回来告诉先生。先生说:“你怎么不说,这个人发愤起来就忘了吃饭,高兴起来就忘了忧愁,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就这么一个人。”

这里的“乐”,是指孔子当学问上有所获益时的快乐。当这时,孔子就会开心得忘了忧愁,忽略了衰老。孔子的人生修养,是永远年轻的,所以他的学问才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不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学而》)

子贡说:“贫穷却不卑躬屈膝,富贵却不傲慢无礼,这样的人怎么样?”先生说:“还行吧。但不如贫穷而乐道,富贵而好礼的人。”

这里的“乐”,是指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孔子认为家境贫穷的人,不应该只是不卑躬屈膝,还应该以懂得道理为乐。而家境富贵的人,不应该只是不傲慢无礼,还应该讲礼仪。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这是孔子思想的显著特点。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雍也》)

先生说:“智者爱水,仁者爱山;智者多动,仁者常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这里的“乐”,指的是喜爱与快乐。智者就是聪明人,聪明人思想活跃又反应敏捷,性情好动就像水一样流个不停,所以聪明人天性乐观;仁者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仁慈宽容又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仁厚的人天性不容易冲动。孔子说出这番话,想必对“智”与“仁”有着一定的了解。

《论语》中的“乐”,启示我们:快乐生活,要靠自己去创造的!

80永恒诗经,君子好逑——北师大南山附中高一年级黄立新

《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这不仅是古代先人智慧的结晶,更是一件意蕴深厚的艺术品。每一次品味,我都能获得新的理解;每一次咀嚼,我都能获得心灵上的升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说到《诗经》,必不能不讲一下《关雎》这首诗歌了。课堂上,我们曾学过《关雎》,老师所讲的,大抵只是这诗中的诗句翻译、修辞手法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而它的迷人之处,我想除了它本身美妙的语言,还有它那美好的寓意。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我想,《关雎》就是“思无邪”这句话最好的代表,而这首诗之所以能够传承千年,不仅仅是因为这其中温婉美丽的情思故事,而是我能从中感受到,这首来自春秋时代流传千年的民歌,它带给我的那种朴实天然的本真。

读了《关雎》,便想到了《蒹葭》。同样是讲一位男子对一个姑娘的一见倾心,朝思暮想,只是两诗描写的意境稍有不同。《蒹葭》更侧重于一种清凉,朦胧的意境,使人读了竟有一种伤感的感受。“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很多人都熟知这句话,却不能了解其中的情感,也只有读过之后,才能明白其中的意味。“隔河而笑,相去三步,如阻沧海。”这句出自但丁的《神曲》说的大概就是如此。

礼尚往来,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而《木瓜》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道理。“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说得多么好。我喜欢这首诗歌,是它,让我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就像诗中所写,果子与美玉的价值虽不相称,但是物品本身的价值已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双方之间怀有一颗坦诚相待的心。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每当读到这句话,心中总会有一种惭愧的感觉,就像自己是诗中的儿子一样,对自己的母亲怀有愧疚之情。我想,这大概也是《诗经》的魅力所在,能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然而,更重要的是,《凯风》这首诗能教育我,即“百善孝为先”的道理,这也让我更加喜爱这部经典。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的确如此。只有学诗之后,我们才会有满腹文采,说出得体的话。读了诗经后,我所感受到的,是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宁静和淡然。其中,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真诚、美好的愿望;有“采采芣苢,薄言襭之”中宁静安乐的生活;有“愿言思子,不瑕有害”中离别时割舍不断的牵念,更有“我思古人,实获我心”中对亡妻的无限悼念……

略微品读《诗经》,便能获得许多奇妙的感受,相比唐诗宋词的格律对仗,我更加喜欢《诗经》带给我的真诚和朴实。今日,我再次捧起《诗经》,感受这诗中的韵味……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81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北师大南山附中高一年级伍姿霓

16年暑假,我们毕业班的同学坐火车去北京完成一次毕业旅行。

火车上有一个小活动——给火车上的小朋友讲解《弟子规》。一听到这个消息,那句耳熟能详的“泛爱众而亲仁”马上开始在脑海里跳跃,朗朗上口。从小时候爸爸妈妈一句句教我的年纪到今自己诵读品味还要和陌生人一起分享交流心得也时隔十多年了,早忘了牙牙学语的自己对这些字眼的第一感受,只知道她好像自己的名字一样,从某一刻起开始被内心深深记住,并且时间和成长慢慢地让他们有了不同的含义,潜移默化地影响自身行为塑造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是大多数人都熟记的一句,也是概括了《弟子规》全内容的总叙。其提倡的仁爱思想来源儒家思想,是人们公认的标准也成为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

“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中华传统文化里先者,无论世家弟子还是山野村夫,无论略识文字还是一字不识,唯尊长爱幼,懂孝道者才能受人尊敬。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有一颗爱人之心仁爱之德,用仁爱化解矛盾,用仁心感化罪恶。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当诚信危机拷问着每一个人,我们该怎样面对自己,面对家庭,面对国家?我们的先贤早已告诉我们决策“是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用真情真实力证明自己,用诚实守信维护个人维护国家。相信诚信的力量,它可以点石成金,触木为玉。

那时还在车上偶遇一位大学毕业不久河南进行实地考察的哥哥,他同我们说起他大学上建筑系的情景:老师领着他们去湖南参观土家族的吊脚楼,依山傍水,设计似天然而成。没有大城市里的钢筋水泥,有的只是原生态的古朴和谐。他说古老的建筑使现代建筑得以新生,在光影之中还能眺望回顾历史风尘磅礴又立于世外。顿时我惊住,好像明白这次实践不仅是一种宣扬传统礼信义的活动,更是让我们即将步入高中的同学回归最初,用那个最原始的角度去思考这个社会这个时代。在物欲横流的物质世界里,我们该怎样填补精神空缺?孩子明天又该怎样成长,成长为怎样的大人?不仅仅是体会古文的韵美,思想美,更要思考欣赏古文对现时代的意义和价值。

《弟子规》绝不是一本普通的启蒙读物,它还有更多值得挖掘和令人深思的地方。

82读《商君书》有感——深圳宝安中学高二(9)班饶思怡

商鞅作为一位变法的倡导者,历史对他的评价总是褒贬不一。但一个人的角色本来就是多角度的,没有纯粹的善,也没有纯粹的恶。与其看着他人对商鞅的不同评价,不如自己用心来感受。

商鞅变法可以说是历史上最重要的变法之一,这次变法不仅成功地改变了秦国的地位,同时还让法治短暂地替代了“以德治国”的口号。更为重要的是,《商君书》中“惟明主爱权重信,而不以私害法。”隐约有了阐明君主权力的意思。君主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地使用自己的权力,一切都按照法律来“任法去私”。这样的法治不像周朝君主的“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让上天来判断天子的好坏(是否有德),以百姓的看法和判断为依据来评判君王。脱去了道德的外衣,以法治国显然更为客观实在。胡适说,“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并不是说道德不对,而是道德不能作为对他人要求的标准,道德作为一个标杆,只能用来自律。真正地治理国家,必须靠健全的、有条理的法律。商鞅意识到了以法治国的重要性,于是大力推行法治。三次与秦孝公见面,以“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说服了犹豫的秦孝公。

而商鞅的法治也正是他令人批判的一点,他主张连坐制,“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并且让人互相举报错处。同时,他认为轻罪轻罚,重罪重罚是在国家危难时才救国,认为只有轻罪重罚才能把罪恶扼杀在摇篮里,达到维护国家安定的目的。这样严苛的法律当然让秦人不满,但商鞅不管秦人满意不满意,他认为法律之下人人平等,于是在太子犯罪后处了太子老师黥刑,这样的做法不仅得罪了以太子为首的贵族,而且增加了百姓的怨恨。百姓总是渴望上位者能够给予关怀,而不是严苛的、死板的、不讲人情的法律,毕竟没有人会永远不发错,而人总是抱着能逃避惩罚的侥幸心理。

商鞅令人批判地最厉害的,应该就是他的愚民政策。在他看来,百姓没有必要搞《诗》《书》、礼、乐、善、修、仁、廉、辩、慧这些没用的东西,而都应该开垦荒地来种地、加入军队发动战争。可以说,商鞅对儒家可以说是很不屑的,他看不起儒家以道德来要求所有人,他看不起儒家道貌岸然的伪善。“把精力集中在文化和精神领域,忽略对制度和实务的







































北京治白癜风比较好的医院是哪家
只看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gdoers.com/zbwh/2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