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开头
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MI)并发心房颤动(AF)的患者有较高的住院病死率。因此了解这些患者并发AF前的临床特征对尽早采取积极治疗,改善预后有一定的帮助。以下研究通过连续心电监护观察例下壁Ml急性期AF的发生率,并探讨AF的发生与患者入院时临床特征的关系。
文献来源:
下壁心肌梗死急性期心房颤动与入院时临床特征的关系
作者:
何建桂廖新学马红马中富董吁钢叶慧膺
资料与方法
病例选择
选取我院CCU收治确诊的首次下壁AMI连续病例中,除外合并心瓣膜病、甲状腺机能亢进及入院时已有AF、AFL者,共例。下壁AMI的诊断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方法
通过连续心电监护观察例下壁Ml急性期AF的发生率,并在患者入院时的临床指标中筛选与AF发生有关的因素。
患者入院时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了解有无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胆固醇病史、吸烟史,记录入院时的心率、血压,判断Killip心功能分级,并根据入院时的心电图判断有无右室Ml。右室Ml的心电图标准为:右胸导联(v4R)ST段抬高0.1MV。患者入院后常规采用HEWLETTPACKAD心电监护系统连续心电监护3~5d,每d至少回放1次并记录心律失常情况,判断有无AF发生。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筛选与AF发生的相关因素采用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以上统计处理均采用SPSS软件进行。
结果
本组例患者在发病后连续3~5d的心电监护中,27例(12.7%)有AF发生(AF组),例(87.3%)无AF发生(非AF组)。两组比较,AF组患者入院时心率稍快(87±12VS81±15bpm,P0.05),而收缩压较低(14.1±3.2VS15.7±3.5KPa,P(0.05);AF组入院时Killip心功能≥II级的比率及合并右室Ml的比率明显高于非AF组(P为0.05和0.0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冠心病危险因素及入院时的舒张压无显著差异(P0.05)。将11个因素作为自变量,以AF的有无作为应变量,经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先后入选的变量为合并右室Ml(X2=8.,P0.01)和Killip心功能分级(X2=4.,P0.05),提示下壁Ml急性期AF的发生与合并右心室梗死及高Killip心功能分级独立相关。
讨论
AF是AMI常并发的一种心律失常,文献报道在AMI中的发生率为7%~18%。本组下壁AMI患者中,AF的发生率为12.7%与文献报道的结果基本一致。研究已发现AMI并发AF的患者有较高的住院病死率。因此了解这些患者并发AF前的临床特征对尽早采取积极治疗、改善预后有一定的帮助。Sugiura等发现在前壁AMI患者中,入院时伴有左心衰竭者住院期间AF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因而认为AMI患者入院时左心功能与AF发生有关。本研究对下壁AMI患者进行分析,AF组患者入院时Killip心功能II级以上比率明显高于非AF组,亦提示下壁AMI患者AF的发生与左心功能不全有关。左室心功能不全常引起左室舒张末压增高,左心房负荷过重而扩张,易致AF发生。本研究还发现,AF组中合并右室Ml的比率也明显高于非fA组,经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AF的产生不仅与Killip心功能分级有关,也与有无合并右室Ml独立相关。一方面,右室Ml常伴有右心房的缺血和梗死,在右室Ml的实验模型上,右房的梗死面积常达40%一95%。从另一方面,右室Ml常可引起右室射血减少,右心房压力增高,右心房扩大。右心房的缺血或梗死、右心房压力增高和扩大可引起心房肌异位节律点的兴奋性增加、传导和不应期不匀一,可能是右室Ml易致AF发生的重要原因。
因此我们的结果提示,下壁Ml急性期AF发生与入院时的临床特征有关,入院时的Killip心功能分级及是否并发右室Ml是下壁Ml急性期AF发生独立相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