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文稿心理分析与当代艺术NO

本文为「心理分析与当代艺术」跨学科研讨第四期讲座内容文稿,点击下图可观看视频回放。成卓:大家晚上好!我是今天的主持人成卓。今天是跨学科系列研讨的第四期,我们将延续上一期的主题“符号及其位差”进行深入的探讨。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心理学教授申荷永老师;艺术理论家、独立策展人藏策老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特聘教授朱锐老师,有请各位老师。首先,我想请藏策老师在上一期的基础上继续对今天的主题做深入的阐述并提出问题。

藏策:上一期,我从艺术符号学的角度提出了一个“位差”的问题。当代艺术跟古典时期的艺术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生成机制,古典艺术是以模仿论为基础再现一个对象,画的像不像?画的传神不传神?古典传统艺术可以说是以作品或者符号与它的再现的对象之间的一个关系。

现代主义艺术不再去模仿对象,“像不像”这个事不重要,重要的在于作品中符号的表达,形式语言的探索,艺术家表现力的表现方式。现代主义艺术的重心转移到了作品本身上。

当代艺术跟现代主义又有非常大的不同。形式语言的探索在现代主义时期已经基本完结,不再是当代要探索的问题了。当代艺术恰恰要打破既定的框架,要打破既定美学框架中的艺术惯例。当代艺术实际上是导入了一个意义系统,那套符号系统对应的,不再是古典时期的“对象”,而是通过对象指向其背后的“动力对象”,以可见的直接对象来指向不可见的动力对象。动力对象是一种更复杂、更深层的结构性的关系。当代艺术的意义系统所指向的,不是确定的意义,而是不确定的,不是要解答什么问题,而是要发现并提出问题。

如果搁在精神分析理论里,作品就类似于一个“症候”的表象,但并不是说要停留在表象上,而是要通过表象进入到动力对象。比如从梦到解梦,梦到的什么东西并不是它的意义所在,而是要通过解梦对动力对象进行分析,继而让人思考更深层的问题。

动力对象与直接对象的关系,就类似符号学以及精神分析学中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之间的关系,它不仅仅是那些直接表达了的东西,而与梦的转移、凝缩、象征这些方式非常相近。我们欣赏一件当代艺术作品,在原理上很类似于心理分析学家的解梦。经常有人说看不懂当代艺术,为什么看不懂呢?这其实与你也想不明白自己的梦差不多,因为还没掌握解读的方法。

这就产生了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之间的“位差”,这个“位差”恰恰构成了我们观看当代艺术产生的一种认知能力和意义层面的“位差”。“位差”是我们提出来的一个新的概念,不是原来已有的概念。

上期,我和王志强老师、袁园老师从符号学和经典精神分析学角度对“位差”和动力系统、心理能量进行了一个分析和阐释。今天这期我们继续这个话题,申老师是荣格心理分析的专家,我们先从荣格对梦的解析方法来看直接对象和动力对象的关系,另外也从荣格心理分析学角度重新阐释由位差产生心理能量的问题,再从朱锐老师擅长的神经科学理论来分析。

从不同的学科和角度角度共同聚焦这个问题,相信对我们的艺术理论和创作都会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参考。请申老师先从荣格的角度来分析。

申荷永:我之前和藏策老师有一个简短的对话,我问藏策老师“位差”来自何方?藏策老师说是和几位朋友一起讨论之后得出的这个词,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我接着藏策的提示做个回应。

符号或者是符号学在英文里边比较多用“sign”,也会用“symbol”。艺术家、科学家,语言学家用的符号或者是象征形成了“符号学”,但是荣格或者心理分析没有太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dgdoers.com/zbwh/10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