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好早搏心房颤动人生连载第四章病例

病情回放

患者女性,79岁,主因“间断胸痛10余年,间断胸闷1个月”,于年8月12日入院。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血压、血糖控制欠佳;脑梗死病史6~7年,目前遗留言语含糊;左肾萎缩、肾功能不全病史5年,正在服用金水宝。患者10余年前开始出现胸痛,位于心前区,为闷痛,活动时出现,休息后缓解,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于前降支置入两枚支架,术后胸痛症状缓解,出院后口服药物治疗,无明显胸痛发作。年患者再次因胸痛就诊于我院,入院时心电图提示心房颤动,行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左主干开口处狭窄30%,前降支开口处内膜不光滑,支架内无狭窄,8段中端狭窄65%,回旋支15段初狭窄75%,OM2中段狭窄50%,右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1段末狭窄70%,2段中端狭窄95%,PLA近段狭窄95%,PDA近段狭窄75%,于右冠状动脉植入3枚支架,出院后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调脂、降压、降糖治疗,患者无明显胸痛发作。出院后患者逐渐出现活动时胸闷、气短,1个月前症状加重,不活动时也间断胸闷、气短发作,下肢水肿,间断夜间憋醒,再次入院。

入院时查体:T36.3℃,P次/分,R25次/分,BP/mmHg,一般状态欠佳,意识清楚,言语含糊,呼吸急促,推入病室,半卧体,查体合作。轻度贫血,周身皮肤黏膜无苍白,巩膜无黄染,口唇无发绀,颈静脉充盈,双肺呼吸音清,双肺底可闻及少许湿啰音。心脏扩大,心率次/分,心律绝对不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全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大,肋下3cm,剑突下6cm,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轻度水肿。

辅助检查:超声心动图LA56mm,LV68mm,LVEF39%,室间隔13mm,左室后壁10mm,左心扩大、左心整体收缩功能减低,二、三尖瓣少量反流,心包积液(少量),入院后查HB99g/L,尿素10.61mmol/L,肌酐.50umol/L,BNPpg/mL。

临床诊断:缺血性心肌病,心脏扩大,心功能4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期,肾性贫血。

入院后停用抗血小板治疗,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给予调脂、抗心衰等治疗,胸闷气短症状好转,水肿消失,病情稳定,年8月23日出院。1个月后复诊,患者口服华法林3毫克一日一次,每周行INR检查值均在1.8~2.0之间,无皮肤瘀斑,无牙龈出血,无明显呼吸困难发作。

年1月,患者肛痔出血,少量鲜血便,INR2.5,肛肠科会诊,未停用华法林,继续给予对症治疗,出血停止。后患者每周或半月复查INR,INR值在2.0左右,无明显出血,坚持口服治疗,心功能相对稳定。年7月1日,患者肛痔出血,反复鲜血便约ml左右,停用华法林1周后痔出血停止,因恐惧出血未再抗凝治疗。

年3月,患者因新发脑梗死入院,出现左侧肢体活动障碍,出院时左下肢肌力4级,继续华法林治疗,无明显出血,院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无左房血栓。

年12月,患者81岁,因行动不便,监测指标困难,约4个月未检测INR,发现血尿,监测INR5.6,待血尿停止,嘱患者自行购买达比加群酯,毫克,一日二次,口服至今无出血,心功能相对稳定。

医生总结

患者高龄女性,因高血压、糖尿病多年,冠心病易患因素多,导致冠脉病变弥漫,反复PCI治疗,后逐渐出现心功能不全。患者合并肾功能不全,贫血,MDRD计算的GFR41.96ml/(min1.73m2),并随年龄增加,每年GFR下降约0.1ml/(min1.73m2),CHA2DS2-VASc评分8分,HAS-BLED出血危险评分5分,血栓及出血风险均极高,抗凝获益及出血风险均高。患者第一次PCI治疗后胸痛症状缓解,未定期心内科门诊随诊;年心绞痛发作时入院心电图提示心房颤动,心房颤动发生时未出现因心室率过快导致的心绞痛及心衰加重,且不能确定心房颤动发作时间,住院期间未行超声心动图检查,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HAS-BLED出血危险评分大于3分,未进行抗凝及复律治疗;患者在年心衰入院前未发生严重脑梗死,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出血风险及获益后给予华法林抗凝,密切监测INR,后因肛痔出血,患者停用华法林;年3月的卒中事件让患者再次接受抗凝治疗,因不方便监测,给予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酯。

该患者抗凝治疗中既有小出血事件,又有缺血性卒中事件,对高血栓风险及高出血风险患者抗凝风险与获益并存。我们的体会是只要密切监测血常规、INR,根据不同患者制订不同的抗凝方案,即使对高出血风险患者,抗凝治疗也相对安全,但患者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出血风险高,不宜同时给予抗血小板+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中出现鼻出血、痔出血、牙龈出血等小出血量事件,如出血量不大,凝血指标在抗凝治疗要求标准范围内,应首先治疗原发病,一般不需停用抗凝治疗,出血均可停止。

抗凝治疗过程中应监测肾功能、血常规和凝血4项,及时发现华法林抗凝过度,避免出血及肾功能损害。

新型抗凝药物可根据患者出血风险调整剂量,但不绝对安全,仍需密切随访监测,新口服抗凝药,对于肾功能肌酐清除率小于30毫升/分的患者,缺乏研究证据,不建议使用。

目前随着患者老龄化、医疗条件改善及新型口服抗凝药上市,我们在临床上有更多机会面对高出血风险及高血栓风险的患者。只要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临床情况,整体考虑,准确评价血栓及出血风险,准确掌握各类抗凝药物的特点及注意事项,并定期跟踪随访,就可使医生更好地为患者提供适合的抗凝治疗方案。

文章链接:为早搏、心房颤动患者送光明、送希望、送关爱、送温暖——《过好早搏心房颤动人生》序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坑
北京中科医院坑



转载请注明:http://www.dgdoers.com/xzzb/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