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用通络中药整合调节治疗心律失常,既治快又治慢
近日,河北医院通过使用通络中药,整合调节,成功治疗一位心律失常“慢快综合征”患者,有效缓解患者心慌、胸闷、晕厥等症状,减少了其房颤的发生次数,同时也缩短了其心脏停跳的时间,不仅改善了患者症状,而且也控制了其病情进展,避免了脑梗、猝死等更严重后果的发生。有关专家表示,快速性和缓慢性心律失常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治疗较为复杂,除了安装起搏器等手术方法,若采取药物保守治疗,则建议配合中医药整合调节,通过“调律”来改善症状,控制病情发展。
心跳有时“加速”有时“罢工”
一会儿心慌一会儿晕厥
今年69岁的何女士有心慌的毛病已经十年左右了,而且因为心慌不适她已经多次住院了。除了血压高,针对心慌的症状,医院诊断她为房早、阵发性房颤,曾建议何女士做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但何女士总觉得,自己的心慌也就是“一阵一阵”的,休息休息就没事,因此她每次住院都只是在症状好转后便出院,出院后服药也不规范。
然而就在最近,何女士的病情又有了加重的迹象,在活动后突然感觉心慌、气短比较严重,她以为休息休息就好,谁知五天过去了,心慌仍是时好时不好的。就在她住院的当天,何女士又是在劳累后出现了心慌、胸闷,而且这次的症状“来势汹汹”,除了心慌,她还出现了头晕、黑矇,摔倒数次,并且意识丧失有1~2分钟,还有乏力、恶心等不适。医院后,何女士做心电图显示为房颤,且24小时心电图监测发现她不仅存在长间歇,且间歇时间也较长,最长停跳时间长达11秒,发作当时何女士晕厥了过去,且意识丧失。住院检查后,医生诊断何女士为房早、阵发性房颤、心律失常,而且她的心律失常比较特殊,属于心律失常“慢快综合征”,既有快速性的,如房早、房颤;也有缓慢性的,如心动过缓、心脏停搏。
“慢快综合征”可致猝死,
可别不当回事乱吃药
在正常情况下,心跳的节律应该是规律和整齐的,成人心跳为每分钟60~次。当心跳失去原有的节律性,变得过慢、过快或者快慢不一、强弱不均时,医学上称为心律失常。河北医院心血管病专家贾振华教授指出,心律失常是比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但由于老年人心脏和机体其他器官出现的生理和病理的变化,其发生率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心律失常大体上可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前者包括各种早搏,各种心动过速,扑动及颤动等;后者则包括停搏、传导阻滞、心动过缓等。
有些心律失常本身虽是良性的,但由于长期心跳不规律,使心脏不能正常的泵血,从而会影响老年人的血流动力学及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而且,反过来还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例如长期房颤的患者,相对更容易形成血栓,如果血栓掉落随着血流行走,很容易引起血栓的堵塞,导致心梗、脑梗甚至猝死。而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因为心跳慢甚至停搏,也易导致供血不足,严重影响工作生活,甚至危及生命。
“就这位患者来说,她的情况比较复杂,既有房颤等快速性心律失常,又有缓慢性心律失常如心动过缓、停搏,因此在治疗上也相对的需要考虑的更全面一些。”贾振华教授表示,何女士最主要的症状是由房颤等引起的心慌,因此她尽管在一次检查中发现自己有心动过缓的情况,但仍然一直服用着减慢心率的药物,希望能减缓心慌症状。“这么做是很危险的,”贾振华教授指出,何女士虽然在房颤发生时心率可达每分钟次左右,但平时的心率不过才每分钟50次左右,已经属于缓慢性心律失常,在这种情况下还使用降低心率的药物,则会加重心动过缓的情况,甚至导致心脏停搏,血液供不上,大脑缺血则可引起头晕、黑曚、晕厥、摔倒等意外,严重的可导致猝死。因此,贾振华教授提醒,如果出现心慌、胸闷、头晕等不适症状,或者检查中发现有心律失常,一定要遵医嘱规范治疗,千万不要自己想当然用药,以免贻误治疗、加重病情。
通络中药整合调节心律,快慢兼治
对于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其治疗是不同的。例如房早、房颤等快速性心律失常,其发病机理主要是心脏的多离子通道和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发生了紊乱,可使用相应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目前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有很多类,但基本上都是针对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主要是通过调整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和阻滞心肌离子通道,从而治疗早搏、房颤等。但这些药物往往治疗有效剂量与引发毒副反应剂量非常相近,用药量不足起不到治疗作用,用足了药量又容易引起毒副反应。
缓慢性心律失常主要是心脏起搏、传导功能紊乱引起的,目前来说还没有较有效的改善心脏起搏、传导的药物,可以说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西药是空白。除了药物治疗,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可通过安装心脏起搏器来调整心率、改善症状。
鉴于何女士的病情较为复杂,医生当初也建议她安装心脏起搏器进行治疗,但出于种种原因,何女士最后还是希望通过保守治疗来改善心率、缓解症状。虽然尊重患者的选择,但对于慢快综合征的保守治疗来说,并没有太多可供选择的西药,因此贾振华教授对何女士从中医角度进行了仔细辨证,认为她属于气阴两虚、络虚不荣,因此使用益气养阴、荣养络脉、清心安神的中药进行调理。经过11天左右的治疗,何女士心慌、晕厥等症状明显减少、缓解,再次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比显示,她的心电图间歇明显减少,间歇时间也明显缩短,由原来最长11秒缩短到2秒;房颤出现的次数也明显减少,由原来的次减少到20次左右,发作时间也大大缩短。
“中药治疗心律失常的优势就在于具有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的整合调节的治疗特点、快慢兼治,既治快、又治慢。”贾振华教授指出。在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上,西药疗效有待提高且副作用较多,影响患者的治疗。面对这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国家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心血管病科)主任贾振华教授及其医疗团队,在学术带头人吴以岭院士带领下,在国内首先开展了对两千多年来中医学防治心血管疾病理论与用药经验的深入挖掘与系统整理,首次系统构建中医脉络学说,形成了以中医脉络学说指导心血管重
大疾病治疗的科室优势特色
在心律失常的治疗研究方面,他们提出了“络虚不荣”为其发病机制的新观点,确立了“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清心安神”治法,制定出“整合调节—心律失常干预”新策略,开辟了从“抗律”到“调律”治疗心律失常的有效新途径,开发出治疗心律失常的国家准字号中药新药。由国内36医院联合完成的国际上最权威的循证医学研究证实:该药对室性早搏疗效优于西药慢心律,治疗阵发性房颤疗效与心律平相当,对目前西医尚无有效治疗药物的缓慢性心律失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慢快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可平均提高患者心率7.15次/分钟,特别是心率越慢的病人效果越好,一些需要安装起搏器的患者不用安装起搏器就可以正常的生活。也就是说通络中药既治“快”、又治“慢”,这样一个“快慢兼治”的整合调节优势,可以明显改善病人心慌、气短、失眠、乏力等心律失常症状,为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曙光。
专家档案
贾振华主任中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河北医院院长兼国家中医临床重点专科主任(心血管病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络病重点研究室副主任,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第六届常务理事。获第十一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卫计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高端人才等荣誉称号。
业务专长: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脂血症、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梗恢复期、心律失常及慢性心衰等心血管疾病。
出诊时间:周五上午
-83803
相关链接
河北医院心血管病科为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是河北省中医心血管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络病重点研究室及络病学重点学科建设单位,由河北省首届十二大名中医、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教授创建,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生导师贾振华教授的带领下,以中医脉络学说为指导,系统研究了冠心病、心律失常、慢性心衰的发病机制,从全新视角制定治法与有效组方,依托研制的通络特色药物,建立了针对心血管疾病的系统通络治疗方案,形成了科室在治疗血管病变方面的中西医结合独特优势。
同医院联合成立了“北京阜外-河北医院心血管病诊疗基地”,医院专家长期在医院出诊,联合开展急性心肌梗死支架置入、心律失常射频消融、起搏器安装等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奠定了医院在中西医结合诊疗心血管重大疾病的国内领先地位。
——摘自年4月26日燕赵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