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生之缺氧

白癜风几年不复发还会不会复发 http://www.bdfyy999.com/bdf/zhuanjiadayi/changjianwenda/31561.html

常用血氧指标

1.血氧分压(PO2):

①定义:物理溶解于血液中的氧所产生的张力。

②正常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正常值为mmHg,静脉血氧分压(PvO2)为40mmHg。

③含义:动脉血氧分压取决于吸入气体的氧分压和肺的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静脉血氧分压取决于组织,细胞对氧的摄取和利用状态。

2.血氧容量(CO2max):

①定义:氧分压在mmHg,二氧化碳分压在40mmHg,温度为38℃时,在体外ml血液中的Hb所能结合的氧量。(即Hb充分氧合后最大携氧量)

②正常值:20ml/dl。

③含义:取决于血液中Hb的含量及其与O2结合的能力。

3.血氧含量(CO2):

①定义:ml血液中实际含氧量,包括物理溶解与化学结合,正常情况物理溶解的氧含量很少。

②正常值:动脉血氧含量(CaO2)为19ml/dl,静脉血氧含量(CvO2)为14ml/dl,动静脉氧含量差为5ml/dl。

③含义:血氧含量取决于血氧分压与血氧容量,动静脉氧含量差反映组织的摄氧能力。

4.血红蛋白氧饱和度(SO2):

①定义:血液中氧合Hb占总Hb的百分数,约等于血氧含量与血氧容量的比值。

②正常值: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为95%-98%,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为70%-75%。

③含义:主要取决于PO2,两者之间的关系曲线呈S型,称为氧离曲线。血液pH下降,温度升高,CO2分压升高,RBC内2,3-DPG增多时,Hb与氧气亲和力下降,氧离曲线右移;反之左移。

缺氧类型

1.低张性缺氧:

(1)概念:以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含量减少为特征的缺氧。

(2)原因:

①吸入气体的氧分压过低:多发生于高原地区,通风不良的坑道等。

②外呼吸功能障碍:肺通气功能障碍,肺换气功能障碍。外呼吸功能障碍引起的缺氧又称为呼吸性缺氧。

③静脉血分流入动脉:见于由右向左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如房,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等。

(3)血氧变化:PaO2,CaO2,SaO2均降低。血氧容量正常或增高。动脉血氧含量差降低或正常。

(4)血氧改变机制:

①进入血液的氧气减少,导致PaO2降低。

②当PaO2降低至60mmHg以下时,CaO2,SaO2显著降低。

(5)皮肤颜色变化:毛细血管中脱氧Hb≥5g/dl时,皮肤粘膜呈青紫色,称为发绀。Hb正常的人,可以通过发绀程度来判断缺氧程度(成正比),但严重贫血的人缺氧不会出现发绀。

2.血液性缺氧:

(1)概念:由于Hb含量减少或性质改变,使血液携氧能力降低或与Hb结合的氧不易释放而导致的的缺氧。

(2)原因:

①Hb含量减少:严重贫血。

②CO中毒:CO与Hb的亲和度是氧气的倍。当CO与血红素结合后,将增加其余3个血红素对氧气的亲和力,使得氧离曲线左移。

③高铁血红蛋白血症:高铁血红蛋白中的Fe3+因与羟基结合牢固,失去结合氧的能力。食用大量含亚硝酸盐的食物后,可导致大量亚硝酸盐入血导致大量Hb被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

④Hb与氧气的亲和力异常增高:氧离曲线左移。

(3)血氧变化:PaO2与SaO2正常。CO2max与CO2降低。动静脉氧含量差降低。

(4)血氧改变机制:

①外呼吸正常,氧的摄入与弥散正常,PaO2正常,所以SaO2也正常。

②贫血者Hb含量降低,CO中毒者血液HbCO增多,均可导致CO2降低。

(5)皮肤颜色改变:贫血病人,皮肤,粘膜呈苍白色。CO中毒者,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Hb与氧气亲和力异常增高时,皮肤,粘膜呈鲜红色。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者,皮肤,粘膜呈棕褐色。

3.循环性缺氧:

(1)定义:由于组织血流量减少使组织供氧量减少所引起的缺氧,又称为低动力性缺氧。其中,因动脉血灌流不足引起的缺氧又称为缺血性缺氧,因静脉血回流障碍所引起的缺氧,称为淤血性缺氧。

(2)原因:

①全身性循环障碍:见于心力衰竭,休克。

②局部性循环障碍:见于动脉硬化,血管炎,血栓形成和栓塞,血管痉挛或受压。

(3)血氧变化:PaCO2,CaO2,SaO2均正常。动静脉氧含量差增高。

(4)血氧改变机制:

①外呼吸功能正常,PaCO2正常。

②Hb的性质和数量没变,CaO2与SaO2正常。

③循环障碍使得血液经流组织毛细血管的时间延长,细胞从单位容量血液中摄取的氧量增多,同时血液淤滞,二氧化碳含量增高,使氧离曲线右移,释放的氧气增多,动静脉氧含量差增大。

(5)皮肤颜色改变:缺血性缺氧时,皮肤,粘膜苍白。淤血性缺氧时,皮肤,粘膜呈暗红色。由于细胞从血液中摄氧量增加,容易出现发绀。

4.组织性缺氧:

(1)定义:组织供养正常的情况下,因组织,细胞氧利用障碍而引起的缺氧。

(2)原因:

①线粒体损伤:最常见的原因。高温,放射损伤,细菌毒素均可损伤线粒体。

②呼吸链抑制:氰化物中毒时,CN-可与Cytaa3结合,导致呼吸链中断。

③氧化磷酸化解偶联:2,4-二硝基苯酚虽然不直接阻碍呼吸链电子传递,但可以使得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中泵出的H+不经过ATP合酶出线粒体内膜,导致氧化磷酸化解偶联。

④呼吸酶合成减少:维生素B1,B2,PP的缺乏。

(3)血氧变化:PaO2,CaO2,SaO2均正常。PvO2,CvO2,SvO2均升高。动静脉氧含量差降低。

(4)血氧变化机制:

①组织性缺氧的关键是细胞对氧利用障碍,所以动脉血氧不受影响。

②由于组织细胞对氧利用障碍,静脉血氧升高,动静脉氧含量差降低。

(5)皮肤颜色变化:细胞用氧障碍,毛细血管中的HbO2较多,患者皮肤呈红色或玫瑰红色。

5.四种类型缺氧时血氧变化特点: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与代谢

1.呼吸系统的变化:

(1)肺通气量增大:PaO2降低可刺激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肺泡通气量增加,称为低氧通气反应。这是急性缺氧最重要的代偿反应。

(2)高原肺水肿:指从平原快速进入m以上的高原时,因低压缺氧而发生的一种高原特发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严重发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白色泡沫痰,肺部有湿啰音。发生机制为:

①缺氧引起肺血管收缩,肺动脉压升高,肺毛细血管内压增高,血浆,蛋白质及RBC从肺泡-毛细血管壁漏出至间质或肺泡。

②缺氧引起肺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高,液体渗出。

③缺氧时外周血管收缩,肺血流量增多,液体容易外漏。

④肺水清除障碍。

(3)中枢性呼吸衰竭:PaO2<30mmHg时,可严重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能量代谢,直接抑制呼吸中枢,导致肺通气量减少。可导致潮式呼吸,间停呼吸。潮式呼吸又称陈-施呼吸呼吸,特点是呼吸逐渐增强,增快,再逐渐减弱,减慢,与呼吸暂停交替出现。间停呼吸又称比-奥呼吸,特点是一次或多次强呼吸后,继以长时间的呼吸停止,之后再出现数次强呼吸。

2.循环系统的变化:

(1)心脏功能和结构变化:

①心率:急性中轻度缺氧时,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严重缺氧则抑制心血管活动中枢,心率减慢。

②心肌收缩力:缺氧初期,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严重缺氧则因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输出量降低。

③心输出量:缺氧初期,心输出量增加。严重缺氧,心输出量降低。

④心电变化:严重缺氧可导致窦性心动过缓,期前收缩。缺氧时细胞内外离子分布改变,心肌细胞内Na+增多,K+减少,静息电位降低,心肌兴奋性,自律性增高,传导性降低,易发生异位心律和传导阻滞,

⑤心脏结构改变:久居高原,COPD,由于持久的肺动脉压升高和血液粘稠度增加,使右心室负荷加重,右心室肥大,严重时发生心力衰竭。

(2)血流分布变化:心和脑的血流量增加,皮肤,内脏,骨骼肌和肾脏的血流量降低。

(3)肺循环变化:急性缺氧导致肺血管收缩。慢性缺氧导致肺血管重塑,导致肺动脉高压。

3.血液系统的变化:

(1)红细胞和Hb增加

(2)红细胞内2,3-DPG增加,红细胞携氧能力增加

4.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1)急性缺氧:头痛。思维力,记忆力,判断力下降。

(2)慢性缺氧:易疲劳,嗜睡。

5.组织细胞的变化:

(1)代偿性变化:

①细胞对氧的利用能力增强:慢性缺氧可导致线粒体数量增多,表面积增大。呼吸链中的酶活性增大,数量增多。

②糖酵解增强

③载氧蛋白表达增加

④低代谢状态

(2)损伤性变化:细胞膜,线粒体,溶酶体损伤。

缺氧的治疗原则

1.治疗原发病的。

2.氧疗:吸入氧分压较高的空气或是纯氧,以及高压氧疗。对组织性缺氧效果不好

3.防止氧中毒:对于单纯低氧血症或低氧血症伴高碳酸血症进行机械通气者,吸氧浓度一般不要超过60%,以防氧中毒。

PS:整理自第九版病理生理学(人卫)与贺爸爸执业医辅导讲义。

1

END

1




转载请注明:http://www.dgdoers.com/xzzb/5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