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头碱类植物主要成分为乌头碱,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之功效,民间及中医常用于治疗跌打损伤、抗风湿及温阳等。因炮制不当或用量过大,乌头碱类植物中毒时有发生,严重者甚至死亡,其致死的主要原因系严重的心律失常。现对我院收治的6例乌头碱中毒患者作回顾性分析,探讨乌头碱中毒致心律失常的机制和治疗对策。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年3月至年1月共收治乌头碱中毒致心律失常患者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30~7岁,中位年龄49岁。草乌中毒19例,川乌中毒7例;服用剂量5~30g;草乌药酒10例,煎药汤服16例。全部病人均于服药出现症状后10min至h就诊。
1.临床表现
神经系统:6例患者就诊时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晕,唇舌及四肢麻木;其中伴有牙关发紧、四肢紧束感1例,占46.%;阵发性抽搐3例,占11.5%;意识障碍3例,占11.5%。循环系统:6例患者均出现心悸、胸闷;其中伴有休克症状10例,占38.5%。消化系统:13例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和流涎,占50.0%。
1.3心电图特点
患者均表现为种以上的心律失常,其中频发房性早搏10例(38.5%),频发室性早搏0例(76.9%),心房颤动7例(6.9%),室性心动过速10例(38.5%),心室颤动3例
(11.5%),窦性心动过速1例(46.%),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5例(19.%),房室传导阻滞8例(30.8%)。
1.4抢救措施
轻度中毒患者仅予输液、利尿等治疗,重度中毒患者行催吐、洗胃、导泄、输液、利尿和血液透析等治疗。
对出现频发室性早博、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和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的患者,静脉缓慢推注盐酸胺碘酮针mg,必要时可观察10min后重复使用一次;然后使用微泵持续静脉推注盐酸胺碘酮针,控制在1mg/min,6h后改为0.5mg/min。对严重心动过缓的患者静脉推注阿托品针0.5~1mg,必要时可反复使用。
3例室颤患者中,例经过J直流电除颤后转为窦律,仍有室性早博频发,1例抢救无效死亡。支持治疗:对10例休克患者予多巴胺针10g·kg-1·min-1持续微泵静滴推注,必要时同时使用间羟胺针,使血压维持在90/60mmHg以上;例呼吸衰竭患者经口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均成功获救。
结果
6例患者中5例治愈,治疗后均恢复正常窦性心律,占96.%,住院时间~7d。死亡1例,占3.8%。
3讨论
乌头属毛莨科多年生野生植物,包括川乌、草乌和雪上一枝篙等。其主要成分是乌头碱,为剧毒的双醋生物碱,乌头的块根有祛风除湿和散寒止痛之功效,但毒性甚大,酒浸或用酒冲服可增强其毒性,用药不当、误服或自服极易中毒。
主要通过消化道或者破损的皮肤吸收,摄入乌头碱0.mg就能使人中毒,3~5mg即达致死量[1],急性中毒病死率高,高达3.1%[],严重心律失常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本组发生室性心动过速10例,心室颤动3例。1例室颤经反复除颤10次,心肺复苏1h未成功。此例患者60岁,服用草乌30g,服用1h后就诊。
乌头碱中毒目前尚无特效的解毒药,治疗的关键在于及时有效地控制心律失常,尽早消除异位节律,改善传导,缓解其对心肌细胞的毒性以及抗休克治疗。阿托品可抑制迷走神经的张力,解除其对窦房结及房室传导系统的抑制和降低心室肌的自律性,当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时,应同时给予阿托品及可达龙针,前者降低迷走神经兴奋,后者可抑制心肌传导纤维,降低自律性,提高心室肌致颤阈值,消除异位节律。有报道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毒患者效果显著[3],所以不妨尝试在病情初步稳定的基础上加用中药。
鉴于乌头碱的剧毒性,以及每年都有中毒事件发生,要加强对乌头碱类毒性中药的用药宣传教育,严格掌握适应证;内服药一定要用炮制品,禁用生药,严格防止超量使用,防止滥用;切忌与酒同服,以免增加吸收。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