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老人经常出现胸闷,上不来气,四肢无力、时有头晕的症状,此时,需要警惕这些症状是心脏供血不足的症状,那么出现这些症状,我们该如何应对?这样的心脏病人吃什么好呢?秋冬季节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来了解一下心脏供血不足的那些事。
心脏供血不足的症状细细说
典型的心脏供血不足的症状——心绞痛。不同于针扎、刀割那种痛,它一旦痛起来,患者往往感觉胸口有压迫感,像是压了块大石头或者被紧紧绑住了,闷不透气,难受的部位多位于心前区或胸骨后,在进行体力活动时或情绪激动、寒冷刺激、吃得过饱、大量饮酒时发生,疼痛会持续几分钟,且休息后痛感会得到缓解。
什么样的体力活动会诱发心绞痛呢?根据诱发心绞痛的体力活动程度不同,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也不一样。
I级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心绞痛,例如行走和上楼,但紧张、快速或持续用力可引起心绞痛的发作。
Ⅱ级快步行走或上楼、登高、饭后行走或上楼、寒冷或风中行走、情绪激动可发作心绞痛。
Ⅲ级登一层楼梯时可发作心绞痛。
Ⅳ级轻微活动或体息时即可以出现心绞痛症状。
不典型的心脏供血不足的症状——如果没有出现上述典型的心绞痛,则会出现上述诱因下的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胸闷心慌等表现。
心肌缺血,是生命的“隐形杀手”,心脏供血不足的症状如不进行早期干预,我们的生命就极有可能受到猝死和心梗的威胁!缺血性心脏病常年位列我国居民死亡原因的前两名位置。
西医疗效“被打脸”,原来引起心脏供血不足的症状不简单
近年来,冠脉介入治疗手术量呈现井喷式增长,但研究发现,介入治疗加上国外指南推荐的西医标准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降血脂、降低心肌氧耗的治疗方式,并不能实现我们治疗冠心病的主要目的,即减少心肌梗死和死亡率。患者花了钱受了罪,却没能延长寿命,该得心梗还是会得心梗,西医治疗冠心病的主流方式被“打了脸”。
于是人们究其原因,开始认为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机制是“多元制”,冠脉狭窄只是机制之一,导致缺血性心脏病的其他机制包括冠状动脉自发性血栓形成、痉挛、炎症、微血管功能异常、内皮功能异常和新生血管等。目前,西医药物治疗往往只能扩张血管、降低心肌耗氧量、预防血栓形成,对炎症、微血管功能异常、内皮功能异常和新生血管等无能为力。
西医西药效果不理想,那心脏供血不足的症状的心脏病人吃什么好?中药表现更好吗?一起看看中成药麝香保心丸给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