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说,带教的是大师兄,平时尤其是夜班以后,小师兄会喊心悸,感觉心脏好像停跳了两下。要是病人少,我就给他做个心电图,或者徒手探一下脉搏(当然病人少的时候几乎没有,一般是下半夜,欢迎下半夜带着美食来找我玩哈)。
有时候真的有早搏,或者窦缓+早搏都有。但是他自己都懒得当回事。
上一篇挺多朋友在后台问早搏的事情,我找了一篇梁老师在知乎上的回答:
对于早搏是什么,基本都是因为存在异位的起搏点。
具体至于怎么预防,我的意见是基本没办法预防。如果是存在异常的心肌组织作为异位起搏点,那就像一个人长了颗痣,你觉得该如何预防?如果什么都能预防,那世界上自然就没有整形科了。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避免自主神经系统的紊乱,从而避免很多心律失常的发生,而这本身就是对健康有利的,我并不反对。但是良好的生活方式并不足以预防早搏的出现,这并非像冠心病或者糖尿病那样存在明显的生活方式危险因素的。
并且借贵宝地说明一个被问到烦的问题:早搏要怎么处理?是否需要通过手术或者药物来预防/治疗?
早搏(期前收缩)基本分成两大类:室性以及室上性(经常偷懒说是房性,但严格来说有区别)。处理原则有这么几点共通的:
1、必须明确有没有器质性的疾病。所谓器质性的疾病,就是说这个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明确的组织/器官的长期性损害。而这就要求在主观感受以外,必须有客观的病变证据才行,平时自己觉得胸闷、心慌、头晕但是检查完全没问题的,这些基本都不算数。相当大比例的早搏都是由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另一方面,多数为早搏来咨询/就诊的人都是没有器质性病变的。其中原因就是真有病的人,早搏相比其他症状都基本不算个事儿了,能把早搏当事儿的人只有一小部分是有器质性疾病的。
想完善全套检查的话,心电图、心脏B超和一堆抽血化验是基本的,例如甲状腺功能总不能不查吧?要排除,那几百一千跑不掉了。如果不想花这个钱的话……要么就不要太在意彻底除外器质性疾病这个事情,要么就到卫计委上访去吧。
2、没有器质性疾病,没有明显的症状,没有过多的早搏,这种三无情况基本都不需要治疗。其实这就是早搏的三个治疗的指征,有别的病就治别的病,没有明显症状就不要管它,早搏只要不是太多就不用非治不可。当然,还要考虑例如心肌梗死这种疾病后的高危早搏的识别以及处理,但那就不是需要科普的内容了。
至于早搏是否过多,那是需要动态心电图/Holter来决定的,一般认为室性早搏占总心搏数的20%以上是接受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的适应症,而室上性早搏则需要更多。这是因为室性早搏过多时可能会引起心肌病变及心功能减退,但这方面只是观察到两者相关性,具体的因果关系仍没有定论,治疗建议的证据基于指南中的专家共识。而实际的临床工作中,因为很多出现心功能改变的人之前的Holter看到的室性早搏数还不到20%,所以手术指征是适当放宽的,同时也会考虑患者自己的治疗意愿。
3、当早搏会诱发其他严重心律失常时需要手术治疗。例如特定疾病时容易出现器质性病变的早搏,以及一些存在所谓“RonT”现象的早搏,以及一些特别倒霉一个早搏都能诱发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甚至持续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的可怜人,都可以考虑接受手术治疗。当然这种时候未必都是所谓“微创”的射频消融,有一些人已经需要安装起搏器了。
治疗原则方面,不说太细,免得又引发没有器质性疾病的人的焦虑而去乱买药吃。
1、症状非常明显,自己觉得相当难受,早搏数量又明显没达到手术治疗指征时,可以药物治疗。具体的药物选择请听医生的,反正也不会是OTC。
2、有手术指征的,或者自己强烈要求的,可以去做手术。但医生建议不需要做时还是不需要勉强了,有人喜欢烧自己的钱玩大家都喜闻乐见,但患者要烧自己的心脏玩的话别人可不会觉得好玩。
3、偶尔有个早搏,症状不太严重,但心里非常在意的人,有两个选择。第一是去找心理医生聊聊天,第二就是赶紧回家等着,爱吃点啥吃点啥……
梁颖聪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