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早搏预测死亡风险

7月14日,发表于《JACC》的一项基于社区的研究,对超过例受试者经过长期随访,结果发现,室性早搏(PVCs)比例较高可预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发生心衰和死亡的风险升高。

研究者分析了心血管健康研究(CHS)中的一个队列,纳入分析的受试者年龄均在65岁以上,基线时无心衰,LVEF正常,对其进行24小时Holter监测,评估PVC。与一般人群相比,可归因于PVCs的心衰风险达到8.1%,与传统的心衰危险因素的增加幅度相当,例如体质指数增加、高血压、年龄较大和冠状动脉疾病。与PVC频率处于最低四分位值的人群相比,PVC频率最高四分位值人群5年中LVEF降低的风险升高3倍;在中位超过13年的随访期间,死亡风险升高31%。

研究者称,尽管之前已有研究观察到,频发PVCs与心衰密切相关,但该研究第一次显示出,PVC比例可预测新发收缩功能不全、临床诊断的充血性心衰(CHF)和总死亡。该研究也引出了一个问题,即干预PVC能否成为预防心衰的适当目标?尽管这项观察性研究没有显示出因果关系,但其结果提示,PVCs可能是特发性心肌病的一个重要病因,对于那些有CHF其他危险因素的患者而言,PVCs也可能是发生CHF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

在最新的电生理实验室数据出现之前,通常认为PVC是良性的。但近年来,研究显示,PVC频繁的患者采用消融治疗,可改善生活质量,减少晕厥等症状。另外,一系列的PVCs和原发性非缺血性心肌病研究提示,消融PVCs,可改善心衰,使射血分数恢复正常。

评论者称,这项分析的结果令人信服,为干预PVC作为降低心衰和死亡风险的治疗目标提供了证据。另一方面,该分析队列与CAST人群有重要区别。CAST研究人群具有急性心肌梗死(AMI)病史,LVEF较低,每天采用药物治疗PVCs;CHS队列患者来自社区,LVEF正常,无心衰,随机选择进行24小时Holter监测。

之前的CAST研究显示,AMI后无症状或有轻微症状的PVC患者,接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但因为这些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使得患者的心律失常性死亡发生率显著升高,非致死性心脏骤停发生率也明显升高。CAST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将PVC作为治疗目标的考虑。不过,现在导管消融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可以不用使用副作用较大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研究者指出,他们接下来的一项工作是,根据PVC负担识别出哪些患者最易于发生心衰,包括确定PVC的形态。

心在线专业平台专业打造摘译王雪萍┆美编柴明霞┆制版袁媛

点击下方“阅读全文”,进入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最专业
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专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dgdoers.com/xzzb/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