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地见温情
人类的心脏仅有拳头大小,结构精密、运转有序,堪称方寸之地。今天,笔者讲述一段维系这方寸之地运转十余年,并仍将继续下去的温情故事。
年,患者老高发觉自己体力大不如前,后发展至夜间不能平卧,于是来到特色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就诊。经过冠脉造影、心脏彩超、心肌核素等各项检查,发现心脏整体扩大,尤其是左心室已经扩张至68mm,射血分数EF值下降至32%(正常>50%),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心功能IV级。
这个结论,意味着老高在常规治疗下,5年后的生存可能性仅为50%左右,这是一个很糟糕的情况。
怎么办?心内科电生理专业团队给出建议:植入心脏再同步复律装置(CRT-D),延缓心衰进展并预防猝死。在年,植入CRT-D还是心脏起搏电生理领域的顶尖手术,操作复杂风险较高,能独立完成的医疗机构不多,但老高全家选择信任中心心内科,心内科亦不负所托,安全顺利完成CRT-D植入手术。术后老高的心功能逐步恢复提高,左心室缩小至59mm,EF值提高到45%,体力活动基本恢复至患病前。
此后的十余年间,心内科已退休的姜铁民主任、现任赵鹏主任、曾山副主任以及高原高寒心血管病研究所陈少伯主任、董彦主任医师、郭卿副主任医师等赓续随访老高,定期优化程控调整参数并两次更换电池,不仅打破了重度心力衰竭5年存活率的魔咒,更让老高可以享受与同龄人一样的生活质量。这样美好的画面一直持续到年春天……
十余年时光,让老高成为了人们口中的“高大爷”。年春节前后,高大爷开始出现心悸症状并逐渐加重,上下二层楼梯都感到严重的心慌、胸闷、乏力,门诊随访为频发室性早搏,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但效果欠佳且逐渐出现心功能恶化征兆,CRT-D程控发现,室早之外还合并室性心动过速,导致CRT-D起搏比例下降,心功能受损。年3月因心衰症状加重至端坐呼吸,高大爷由急诊平车推入心血管内科住院,Holter显示24小时内室性早搏超过次,并多次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室早/室速来源于左心室穹隆部(Summit区),彩超发现左心室已扩大至78mm,EF值下降至25%。
怎么办?高大爷再次给心内科出了一道难题:药物治疗无效,是否可以再次考虑手术治疗?答案没有那么简单。首先,极度扩张的心脏和恶化至EF=25%的终末期心衰状态,对于任何医生任何手术而言,其风险都可想而知;其次,室早/室速来源地左心室Summit区,其解剖结构及毗邻关系复杂,射频消融手术难度极高、耗时长且液体灌注多,消融时需要同步冠脉造影,甚至可能要从心外膜进行消融,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心血管系统崩溃的“最后一根稻草”。怎么办?观望等待还是绝地反击?在科室进行的病例讨论中,赵鹏主任提出,药物保守治疗还是射频消融手术需要多维度权衡利弊。高大爷近2个月尝试了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全部无效,频繁发作的室早/室速干扰了CRT-D起搏,参数优化亦无可能,观望等待只会陷入绝境。
图1,左心室Summit区解剖图
多年来,心内科一直在探索高难度冠脉介入和复杂心律失常消融手术,因此我们具备手术的技术条件。左心室Summit区是主动脉瓣与二尖瓣之间一个狭小的三角地带,外膜覆盖冠脉左主干分叉和心大静脉(图1),针对该部位消融途径包括心内膜、心大静脉内、心包穿刺心外膜和开胸直视心外膜4种方法。针对高大爷而言,心大静脉有CRT-D电极,心功能又不支持心外膜途径,因此仅剩下心内膜途径可行。但从另一个角度看,高大爷极度扩张的左心室反而留给消融导管更大的操作空间,因此有希望获得成功,应通过药物改善心衰状态,争取创造手术窗口。高大爷知道,这可能是最后一次手术机会,他最终选择再次信任心内科。
4月2日下午14时手术开始,心内科全体医护留守病区做好应急准备,赵鹏主任主刀、曾山副主任同台,心脏导管室全体技术和护理同事密切配合。术中快速建立左心室模型,密集采点锁定室早/室速靶点,冠脉造影确定靶点距离冠状动脉>5mm后,采取高功率短时程方式,一次消融成功。15时30许,高大爷回到熟悉的病房,自述心脏“如释重负”。
图2,消融手术实时影像
图3,消融手术前后心电图对比
看起来又是一台云淡风轻的消融手术,但回顾显示屏中密密麻麻的导管电极(图2),其难度不言而喻。术后复查心电图和Holter,室早完全消失(图3)。5日后,高大爷手拎重物步行出院了。临行前,古稀之年的高大爷欲向送行医护人员鞠躬致谢,被孟维慧护士长扶起,护士长表示心内科更应该向老先生致谢,谢谢十余年来的信任与配合,鞭策心内科人探索追求。
时光荏苒,温情不变。一代代特医人赓续传承,不断求索,矢志不渝攀登医学高峰,为无数个将自己托付于特色医学中心的“高大爷”护航,坚持用疗效和温情回馈每一位部队和驻地患者。
通讯员:王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