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ws
每一波大跌都成为私募的“大考”,围绕着产品净值、业绩的波动,从人员流动、产品发行,再到江湖地位等多个方面,都在发生变化,重新调整私募江湖的格局,书写私募们的生存状况。
中国基金报记者吴君何婧怡
从去年6月股灾以来,A股市场经历三波大跌,上证指数从多点一路下跌至点左右,8月再次跌至点,今年1月则跌至多点。每一波大跌都成为私募的“大考”,围绕着产品净值、业绩的波动,从人员流动、产品发行,再到江湖地位等多个方面,都在发生变化,重新调整私募江湖的格局,书写私募们的生存状况。
招兵买马vs人员回流
“春节后有3到4个新财富的分析师过来,加强我们公司目前的投研能力建设;同时,我们还从公募等专业机构挖了中后台的运营、市场销售人员,近期也会到岗。”北京一家大型私募总经理兴奋地告诉记者。
在去年6月市场大跌来临前,这家私募的投资经理高位减仓到10%以内,躲过大跌,产品基本没受损;到年底,该私募旗下产品年平均业绩高达70%以上。
由于业绩叫好,这家私募从去年下半年以来,顺势发产品、扩张公司规模,同时四处招兵买马,包括交易、市场、风控、运营、财务及综合管理等多个岗位,扩张势头凶猛。据记者了解,目前这家私募资产管理规模已超过亿元,人员也在逐步跟上,该总经理的规划是打造一个奢华的团队。
这仅仅是个缩影,其实,股灾以后私募行业的人员正在悄然发生流动。业绩好的私募乘机扩充规模和人员,而业绩差者则面临严重的人员流失。
据记者了解,去年大牛市来临前“奔私”的基金公司中后台人员,如今出现“回流”情况,或转投别家。而去年深圳某中型私募招聘了两个券商营业部人员,现在重回营业部,惹得老总再贴招聘广告。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去年牛市不少投资人士纷纷“奔私”,而今股灾后人员回流,格局再变,不禁令人唏嘘。研究、销售人员尚有回头路,但对于更多私募基金经理来说,“奔私”本是一条不归路,就算煎熬,也要坚持走下去。
求发产品vs挑选渠道
“现在出去和别人谈销售,都要先把股灾的业绩拿出来看看,股灾后业绩不好,基本上就不用谈了,排不上号;股灾后表现好的,则是资金追着找,他们还要挑一挑。”深圳一家私募的销售人士告诉记者。
在“业绩为王”的私募江湖,资金的流向、私募产品的销售格局也在发生重大变化。
据记者了解,某家商业银行私行部按照股灾业绩,重新梳理了一遍它的投顾“白名单”。一些大型券商则主动四处挖掘在这次股灾中表现好、有规模扩张需求的私募,对小私募、业绩一般者不屑一顾。从第三方私募销售平台来看,股灾后一批号称“逃顶”的私募纷纷亮相、叫卖产品,多者发行十几只。另外,一些财力雄厚的金主,也在四处打听股灾后声名大噪的新锐私募。
同时,私募们对于销售渠道的态度,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前述深圳私募销售人士就感受非常明显。
他告诉记者,他们接触过一家私募,6月赚了50%,态度变得高傲,说现在基本不用找渠道,都是渠道主动来找。另一家私募由于表现稳定,也得到渠道青睐,说现在不是什么钱都要,而是要对自己有意义的钱,比如对品牌的打造、后续规模扩张有意义的资金。
他也表示,之前联络的“公转私”的私募则变得低调、谦卑很多,“去年上半年想要找他们发产品,沟通十分费劲,但现在他们会主动联络我们,问能否发产品。”
换了江湖地位?
“曾经志得意满,出来闯荡私募江湖的一批公募精英们,现在都变得十分低调。含着金汤勺出来,号召力强大,而今一哥一姐却星光黯淡。反而是一批擅长择时、操作灵活的私募人士,引起市场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