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息,心念不止。
万法千论,不离寸心。
想找个好工作,是心念;万丈高楼,从立项,到设计图纸,到施工,每个流程都有无数心念。
苹果砸头上,牛顿想为何不往天上砸,偏偏向下,还砸脑壳?由这个心念,以至观察世间一切万有,都是向地砸来,是什么力量造成的?地心引力。地心为何有引力?其他万有是否彼此有引力?由此等心念,反复观察推究,发现万有引力。科学就是在现实中观察,产生疑问,经过努力实验,反复验证,得出结论。这是不是心念?无数心念。所有这些心念,不离寸心。
光是否有速度?是否有质量?有没有比光更快的速度?如果物质按光的速度运行,会发生什么?如果速度比光更快呢,物质会不会发生变化,会发生什么变化?能否验证?对时空观察,是当下之念,提出超越现有理论框架的理论,打破常规,就是不被之前的心念所拘持,提出新的理论,新理论也是心念。这是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相对论是心念所现,爱因斯坦的方寸之心所探究得到。
想赚钱是不是心念?想办企业,想孩子考个好大学有个好前程,想有个幸福的家庭,想自己享受生命。。。念念想想,心念不止。
识别心念之源,本心,本来面目就非常重要,以一心驾驭万万心念,以本心照破万法,重启工作创新,生活趣味,生命提升。
般若波罗蜜多心,就是阿諾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本来面目,就是本心本性。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何重要,就是因此。
明心,是学习中华儒释道文化的开端。中华儒释道文化,是圣贤之心所呈现,核心是心法。明心,见本源,见本心,方能领会圣贤之意。否则,用自己被拘持的心念,狭小,羸弱,不能领会圣贤心意,读不懂经典。
明心,也是真正幸福的开端。一切痛苦烦恼,皆因执念,执念也是眼前一念,识破放下,方得反转,被执念所拘持,则痛苦烦恼,不得自在,不得幸福。回想过去,哪些念拘持了你?例如男女之欲,念头起时,没着没落,燥热难耐,不发泄似乎难过的活不下去了,这就是被欲念拘持了身心,欲念要做主人翁。欲念,从何而起,从何而散?无自性,本来空,因缘习气。熬过了,回头再看,当时过不去的痛苦,就是个笑话,云淡风轻窗前月,秋虫低吟暗香来。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道破本来面目,让人不要妄被执念拘持,妄受痛苦烦恼,妄自颠倒轮回,恢复潇洒自在,常享内心极乐。
下面一同看经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諦揭諦,波罗揭諦,波罗僧揭諦,菩提娑婆呵。”
解密: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我们每个人本来是佛,本有觉性,本来面目清净光明,本来清净光明心,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无实性,本来空。苦厄因五蕴而生,五蕴本空,一切苦厄了无踪迹,苦厄全无,自是得渡了。
观自在菩萨,就是每个人,每个人都是观自在菩萨,都可以观自在。
菩萨,又叫菩提萨埵,又叫觉有情,人人受他人影响,人人也在影响他人,见到痛哭流泪的人,跟着流泪,见到欢喜雀跃的人,被他感染,看到人格高尚的人受到震撼,见到卑鄙猥琐的人心生厌恶。菩萨以自身清净之心行,影响感染他人,他人也能从念念执念,颠倒妄想中,因见到清净心行,回照内心清净本来面目,一念回光,清凉自在。
观,又见,就是复盘,反复看浮现心头的那些念头,念头都是过往人事物的影像,像放电影一样,在心头纷飞,越是清净下来,就像阳光照进门缝,微尘纷飞,因光影而更清晰,历历在目,扰动于心。尤其那些对我们造成巨大痛苦,巨大烦恼,巨大影响的人事物,正是对心灵影响巨大,那些心念会牢牢占据身心,影响当前的身心不得自在,多生烦恼。通过反复看,复盘,就像看小说一样。10岁看红楼梦,20岁再看,30岁再看,40岁再看,50岁再看。。。小学时看,中学时看,大学再看,研究生再看,工作若干年后再看,经历诸多人事之后再看。。。如此反复看,每次看到的味道不同。复盘,看自己,也是如此,像看自己的小说,看自己的电影一样,反复看,反复品味,以现在的身心再去经历,是否还会有当时的心境?如果重新再经历,心念会有何不同。中学时,曾经老师一句评价,同学一个白眼,意中人一个拒绝,感觉天塌了地陷了,再回头观,呵呵一笑,当年心念卡在见识如此之小,仿佛没活路的人生,都是自己的假想妄念。
观,反复复盘,复盘念头,当年的事件影像之念,起自何处?消亡于何方?当年牢牢占据身心的执念,今天还在拘持身心吗?反复观看,渐渐功夫纯熟,若得明师指点更好,看见念,是心念,心还是本心,念已经不再是那个念,念本来是因缘和合的,无自性,本来空,不是主人翁,本心不变,才是主人翁,渐渐看见自己本来面目,大智慧到彼岸,彼岸就是回归,回归自家本来面目,本心本性。
观自在,就观自己心行,语言,行为,经历人事的无数念头,语言的背后也是念头,行为的背后也是念头。正如参话头,念佛是谁?念一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音声,是话语,话语的前头是念头,先有念,然后有话,念头从何处起?从心起。念佛是谁?谁?谁起念头,形成音声念佛?如此由念头,观心,明心,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佛,无所成,就是本来面目,因而佛无成佛之念,但有成佛之念,就是念头,就不是本来面目。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般若波罗蜜多,就是大智慧到彼岸,就是本来面目,就是无念无助,就是不修不证,就是那个不增不减,不来不去。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就是时时,处处,事事,从早晨到晚上,从出生到身故,每个当下不被念头拘持,不被念头捆绑,本来面目当家,自己主人翁当家。
照见五蕴皆空。五蕴,色、受、想、行、识。蕴,蕴含,一切有,好比山谷中种种生物,树木,花草,梅花鹿,小兔子,都被山谷蕴含。色蕴,就是“我们独有的物质世界”,对我们心念产生影响的物质世界,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等都可以简化为“我们独有的物质世界”引发的心念,就是通常所说“物质决定意识”,准确的说是物质相呈现于当前心念。
为什么是我们个体独有的物质世界?就是我们的五根,及五根所对应的的五尘,一切有形物质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五根,就是人与世界互动的器官,眼、耳、鼻、舌、身。五尘,就是眼睛所见的,耳朵所听的,鼻子所嗅的,舌头所尝的,身体所触的。世界博大,外太空,外星人,外国人事物,那些其实和我们没多少关系,有关外星人的传说和文字,倒是会引起我们的好奇念头,文字与眼根相对应,与五根相对,才与我们有关。
这个世界,众人同见一个太阳,同见一个月亮,也就是“我们独有的世界”有很多是重叠的,这叫做“共业”,受阳光照射,受冷暖,受光明与黑暗。而每个人之间还有“异业”,例如美国人独有的世界,和中国独有的世界有很多不同。A村庄和B村庄有很多不同,A城市和B城市有很多不同。狼孩从小跟着狼妈妈,只会狼嚎。四川和浙江方言不同。汉语和英语语言各异。
色蕴,“我们独有的物质世界”,细分来四大,五根,五尘。四大,地水火风。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尘,色声香味触。我与我独有的世界,再细分来就无量无边了。总而言之,作用于“我”,此“我”通常是“以为的我”,非“真我”。
受,古文中间有个心,就是信息与“我”发生作用。六个接收器官,眼、耳、鼻、舌、身、意。
想,就是成相,“我心念之相”。六种相,眼对成相为见想,耳对为相为听想,鼻对为相为嗅相,舌对为相为尝相,身对为相为触相,意对为相是法相。
行,就是造作,喜欢,厌恶,嫉妒,憎恨,恐惧,担忧…总总情绪,简单言之,就是新旧想相相互冲突,同类相聚,异类相斥,或不理不睬。好比电脑自动筛选,排列组合。
识,只言,就是个个念,个个识别,也包含识别本身之念。
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蕴都是客人,不是主人翁,主人翁是本来面目,是本心本性。五蕴在主人翁这里,是各种心念,只要不被心念拘持,捆绑,当下解脱,就是自在。五蕴在主人翁这里,来了不迎,过去不留,无自性,本来空。
“渡一切苦厄”,一切苦厄,皆是心念执着,缠缚,捆绑所致。五蕴本空,心念解脱,苦厄自渡。渡,到彼岸,是比喻义,从苦海上岸,不再漂流苦海,不在苦海逐波流浪。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是大实话。心念不执着,当下解脱。心念,是心之念,心是念之体,体用本一。心念如波浪,心如大海水,波浪也是海水,海水可以形成各种大浪、小浪、狂浪、细浪,种种浪。色,就是“我独特世界的物质”,作用于“我”,就是种种心念,心念本空,只有执着束缚才起作用,只要解脱当下自在。空是心的状态比喻。“波不异海,海不异波,波即是海,海即是波”,如此就容易明白了。受想行识,也是心念,因此,亦复如是,和前述解释一样。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诸法,无非就是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色身意,种种心念。因缘而生,因缘而灭。正如波浪,种种形象变化,这种种变化之相,对于海水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一样,种种色受想行识心念,心念之相,对于本心本性,相就是相,心念就是心念,本来空,无自性,相对于本心本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本心本性,我们的本来面目,也不会因为心念之相,而生灭,垢净,增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所以本心本性,我们自家的本来面目,无任何色受想行识的心念安住,显相。种种相,只是我们错认,以为是主人,以为是“我”,实际上,过去种种,反复复盘,那些了不起了不起的挫折、痛苦,现在还是当初那样吗?当初似乎占满整个身心的,现在又在哪里?如果当初那些以为的真占满了身心,后来种种又往哪里搁置?今日之种种,和昨日种种本质一样。所有一切,在本心空中,本来无。很多人以为,我记了这么多东西脑子已经满了,但是,眼前事,甚至街边诱人的包子香,又进入了记忆。
眼耳鼻舌身意,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共18界。都是心念。无明,无明尽,老死,老死尽,也是心念。乃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十二因缘。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自寻烦恼,采集苦因而成苦果,误以为乐,是为集谛。灭去苦因苦果,离苦得乐是为灭谛。求证道果,升华人生,达到究竟圆满,是为道谛。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因缘。仔细识别,无非心念。乃至烦恼与解决烦恼的智慧,缺乏与得到,也都是心念。
这些种种心念,对于本我真空,本来面目,只要不错认主人,当下心念解脱,不被束缚捆绑,本来无,毕竟空,来而未来,去而无痕。
为何无明也是心念?正如一念愤怒,只见愤怒之念,不见其余,张口怒骂,大打出手一样,这就是把愤怒一念,错认为主人,它来当家作主,此时,不见其余,完全被怒火占据,其余不见就是无明,无明之念也在给当家作助手。
无明尽,正发火之际,正准备屠刀下手,突然发现刀下是自己最亲最近的亲人,差点错杀,立刻惊醒,一念回转,哪里还有火气?这察觉的觉悟,一念回头的觉悟,就是无明尽,也是一念。
老和死,老死尽,也是心念?廉颇80能带兵,黄忠70猛无敌,有人30岁自觉苍老,有人60岁还觉得年轻,老是一种认识,一种观念,一种心念。死,呼吸停,称为死,以前有认为心脏停,称为死,或脑死亡称为死。身体停摆,老化,本心何曾有老死?认为本心,不随身体老死,也是一种心念,就是老死尽。这种种心念,不能称为真我本来面目,也是心念。
“我”,假我,就是以心念为我,被他拘持,不得自在。种种心念,五蕴六识,无明,无明尽,智慧,老死,老死尽。真我,本来面目,就是修道人要找回的佛性,本来不失,只要不错认念头为我,当下解脱自在,冷暖自知,自见自行。
在本我真空,无烦恼,也就无解决烦恼的智慧。本来空寂,哪有得失?得失,是对待,得了一个宝剑,失去一个钱包,就是对待。都是心念。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本我自性,本来空寂,无所失,也无所得,恒常大定,菩提萨埵就是大定境界。般若波罗蜜多就是本心的真实状态,无可比量,不可对待,无量寿,无量光,无量智慧。种种心念,因此被识破放下,不能再占山为王,不再假做主人,所以没有挂碍念头。挂碍,就是挂念于有,形成执着之念,此念障碍本性光明,所以称为挂碍。恐惧,就是担心失去,担心失去亲人,担心失去爱人,担心失去财富,担心失去生命。。。无挂碍没有失去的对象,所以无有恐惧。颠倒梦想,就是错认念头为主人,种种念头纷纷扰扰,互相纠结,斗争不息,都想当主人,都不过是念头而已。究竟涅槃,也是一念,佛无念,就是本心所显,但有成佛,作佛,究竟涅槃,都是一念,被念所执,则念头做主,不是本心自性,不是佛。挂碍念,恐怖念,颠倒梦想念,究竟涅槃念,依般若波罗蜜多,就是本心做主,而不让念头做主,所以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等种种念的执着,得大自在。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诺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佛。般若波罗蜜多,就是大智慧到彼岸,就是本心本性真实状态。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般若菠萝蜜多,成就佛果,成就一切智慧德性,能有此功德,所以是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咒就是自性真言。一切苦,都是执着心念,心念所执,拘持成苦。般若波罗蜜多,当下解脱一切,契入本来面目,所以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諦揭諦,波罗揭諦,波罗僧揭諦,菩提娑婆呵。”般若波罗蜜多咒,就是:“揭諦揭諦,波罗揭諦,波罗僧揭諦,菩提娑婆呵”。无念,无修无证,正是本来面目,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正是真心,本我,真我,本心,自性,佛性。真言,咒语,但有音声,无世间对待相,无具体人事物,亦不可着音声相,真言,咒语,与自性相应。所以如此持咒,可解心念缠缚,悟解心开,开悟本来面目。
读懂心经,就是见到本来面目,见到本来面目,不再被暂时的各种心念所迷惑所拘持,可得大智慧,大自在。
自古以来,读经的多,解经的少。顿教法门,直截了当,从学人当下心念,解除缠缚,指示本来,直截了当,解脱自在。
我国现在各种硬件实力已经领先,然而,顿教法门没有广泛流行,缺乏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师父,因为有明眼师父,识别学人当下之念,所执之处,才能就执着处下手,拨乱反正,返本复原。被各种信息干扰,形成各种心念,让人内心不得安宁,迷失本来,以至于破身,败家,荒废精力,事业败坏。
西方各种学问,固然有可取之处。然而如果被客做主,且以为学问为恒常真理,一成不变,则执念日深,自心光明,反而被遮蔽不现。
为人父母,为人领导,为人朋友,为人伴侣,为人兄弟,首当自明心性光明,然后帮助他人也相信自性光明,能照耀一切万法,大智慧到彼岸。
心经,就破解到这里。会意者同行,彼此切磋。
财智人生高应利赞赏是上流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