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工作中,心律失常的诊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一)病史
心律失常的诊断应从详尽采集病史开始,让病人客观描述发生症状时的感受。病史通常能提供对诊断有用的线索。
病史询问包括
1、发作诱因和频度,起止方式,发作时症状和体征;
2、既往是否有类似心律失常发作史,以及家族成员中是否有类似发作史;
3、是否有已知心脏疾病病史;
4、是否有引起心脏病变的全身性疾病,如甲亢;
5、是否有服药史,尤其是抗心律失常药物、洋地黄和影响电解质的药物;
6、是否有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史等。
(二)体格检查
除检查心率与节律外,某些心脏体征有助于心律失常的诊断。如:完全性房室阻滞或房室分离时心率规则因PR间期不同,而随之变化。
(三)心电图检查
是诊断心律失常最重要的一项无创伤性检查技术。
心电图分析原则
1、根据P波形态特征确定其节律,判断基本心律是窦性心律还是异位心律;
2、测定PP或RR间期,计算心房率或心室率有无心动过速或过缓,以及心律不齐;
3、测定PR间期和QT间期,判断有无延长或缩短;
4、比较PP间期和RR间期,寻找心房律和心室律的关系。
(四)长时间心电图记录
动态心电图主要用于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检查,包括了解心悸与晕厥等症状的发生是否与心律失常有关、明确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发作与日常活动的关系以及昼夜分布特征、协助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起搏器或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的疗效以及是否出现功能障碍等。
(五)运动试验
运动试验常用于评估与儿茶酚胺有关的心律失常如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并评估心律失常危险性,协助判断预后等。
(六)食管心电生理检查
食管心电图常用于鉴别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类型,如是否存在房室结双径路,还能清晰识别心房和心电的活动,确定房室电活动的关系,鉴别室性心动过速与室上性心动过塑伴室内差异性传导。经食管快速起搏心房可使预激图形更为清晰,有助于明确不典型预激综合征病人。食管电生理检查简单易行、安全性高。
(七)心腔内电生理检查
心腔内电生理检查主要包括三个目的
1、诊断性应用:确诊心律失常及其类型,并明确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与发生机制;
2、治疗性应用:以电刺激终止心动过速发作或评价某项治疗措施能否防止电刺激诱发的心动过速;植入性电装置能否正确识别与终止电诱发的心动过速;通过电极导管,以不同种类的能量(射频、冷冻、超声等)消融参与心动过速形成的心肌,以达到治愈心动过速的目的;
3、判断预后:通过电刺激确定病人是否易于诱发室性心动过速、有无发生心脏性碎死的危险。
常见需要进行心电生理检查的适应证包括:
1、窦房结功能测定
2、房室与室内阻滞
3、心动过速
4、不明原因晕厥
(八)三维心脏电生理标测及导航系统
临床上常应用的三维标测系统包括:心脏电解剖标测系统、接触标测系统以及非接触标测系统。
主要功能包括:三维解剖定位、激动顺序标测、电压标测以及碎裂电位标测等。
临床中三维标测系统可用于不适当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频发房性期前收缩、局灶性或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室性期前收缩、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器质性室性心律失常等的导管消融治疗。
(九)基因检测
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而反复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甚至碎死的病人,可应用基因检测明确是否存在离子通道病。基因检测有助于筛查家系中潜在的病人,指导治疗方案,如ICD或药物治疗等。基因检测准确率较高,但目前尚有很多离子通道病的致病基因未明确。
-END-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为转载内容,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华医云共享智慧医疗平台介绍
华医云共享智慧医疗医院学会移动医疗专业委员会及中关村华医移动医疗技术创新研究院设计研发,以打造全国基层医疗共享医疗服务平台为目标,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创新共享智慧医疗服务模式,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医院为中心,医院、下联各市、县、乡、村,是医联体/医共体成员单位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高级会诊”,“数据共享、信息互认、结果互认”、“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诊、多级联动”的综合型区域医疗信息平台。
该平台是医联体(医共体)建设的优质项目,是国务院扶贫办与中国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推荐的健康扶贫优质项目。
如在平台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可联系助手进行协调解决
华医影像医生助理:
华医心电医生助理:
—END—
#谢谢浏览点个赞吧#match华医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