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教学大纲

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诊断学课程名称(英文)Diagnostics

课程编号: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学时数:学分:

理论:72学时实验:学时

适合专业和学制: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开课学年学期:II学年2学期III学年1学期

一、课程介绍

1.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从基础过渡到临床的桥梁课程,是临床各专业学科的重要基础,是培养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关键学科。它论述了疾病的临床表现,各种显示疾病存在的基本体格检查方法,即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以及检验技能,教授了如何运用科学的临床思维去识别疾病,判断和揭示疾病的本质,使学习者掌握诊断的原理和方法,学会采集、综合、分析客观的人体资料,概括诊断依据,提出符合疾病本质的结论——诊断。

通过学习诊断学达到以下目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熟练掌握规范化的体格检查手法,熟悉常用检验项目的参考范围和临床意义,通过问题式、启发式教学,初步培养学生临床思维、临床实践和动手能力。

2.教学手段与方法

诊断学的学习包括了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份。理论课是针对基本概念、原理的学习,内容包括症状学、问诊与病历书写、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实践课是针对知识应用的学习,分成小组实践和临床见习来进行。通过小组实践来达到掌握基本体格检查方法、检验技能的目的,通过临床见习来完成对体格检查方法的实际应用、异常体征的学习以及如何进行问诊、病历书写的具体实践。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培养初步的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

3.建议使用的教材、参考书目、教学网站

①选用教材

《诊断学》陈文彬潘祥林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年5月

②参考书目

《临床诊断学》欧阳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年7月

《实验诊断学》王鸿利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年7月

Bates’GuidetoPhysicalExaminationandHistoryTaking.10thEdition.

LynnS.BickleyMD.LippincottWilliamsWilkins.September11st.

4.考核方式和成绩构成

考核方式包括实践考核和理论考核,其中实践考核占40%,理论考核占60%。

二、学时分配

序号

课程内容

学时分配

讲课

实验

小计

1

绪论,第一篇问诊第一、二、三章问诊的重要性、内容、方法和技巧,第二篇第一章基本方法,第二章一般检查

2

2

4

2

第一篇问诊第四章常见症状

6

4

10

3

第二篇第三章头颈部检查、第四章颈部检查

2

2

4

4

第二篇第五章胸部检查第一节胸部的体表标志第二节胸壁、胸廓与乳房第三节肺和胸膜第四节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5

12

17

5

第二篇第五章胸部检查第五节心脏检查第六节血管检查第七节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6

12

18

6

第二篇第六章腹部检查

4

8

12

7

第二篇第七章生殖器、肛门、直肠检查

自学

0

0

8

第二篇第八章脊柱与四肢检查

自学

0

0

9

第二篇第九章神经系统检查

2

2

4

10

第十章全身体格检查第一节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要求第二节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项目第三节特殊情况的体格检查第四节老年人的体格检查第五节重点体格检查

0

8

8

11

第三篇病历书写

2

12

14

12

第四篇实验诊断第一章概论

2

0

2

13

第四篇第二章第一节血液一般检测、第二节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

4

4

8

14

第四篇第二章第三节血细胞形态特征第五节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

4

12

16

15

第四篇第二章第四节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

自学

0

0

16

第四篇第三章血栓与止血检测

4

0

4

17

第四篇第四章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测

第一节尿液检测

2

3

5

18

第四篇第四章第二节粪便检测第三节痰液检测

自学

0

0

19

第四篇第四章第四节脑脊液检测第五节浆膜腔积液检测

1

1

2

20

第四篇第五章常用肾脏功能实验室检测

2

2

4

21

第四篇第六章肝脏病常用实验室检测

4

4

8

22

第四篇第七章临床常用生化检测

4

4

8

23

第四篇第八章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测

4

2

6

24

第四篇第九章临床常见病原体检测

自学

0

0

25

第四篇第十章其他检测

自学

0

0

26

第五篇第一章心电图

7

12

19

27

第五篇第二章其他常用心电学检查

1

0

1

28

第五篇第三章肺功能检查

2

0

2

29

第五篇第四章内镜检查

0

0

0

30

第六篇诊断疾病的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

2

4

6

三、教学要求

绪论

1.诊断学的内容:病史采集、症状和体征、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病历书写和诊断思维方法。

2.诊断学的学习方法和要求。

了解:诊断学的内容和学习要求。学习诊断学的重要性。

第一篇问诊

1.问诊的内容以及重要性。结合症状和病例,讲授常用的问诊方法和技巧,以及特殊情况下的问诊方法和技巧。

2.常见症状

(1)发热:发热的概述;发热的病因(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发热的分度、临床过程和常见的几种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不规则热);发热的伴随症状。

(2)水肿:水肿的发生机制、病因分类及特点;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及肝源性水肿的鉴别要点。

(3)咳嗽、咳痰:咳嗽的病因、咳嗽的性质、咳嗽的时间与规律、咳嗽的音色、痰的性状和量、咳嗽的伴随症状。

(4)咯血:咯血的病因及临床特点。

(5)胸痛:胸痛的病因与发生机制、临床表现以及伴随症状。

(6)呼吸困难:呼吸困难的病因、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肺源性(呼气性、吸气性及混合性)、心源性(左心或右心功能不全)和其他原因(如中毒性、神经精神性、血源性)的呼吸困难。

(7)腹痛:腹痛的病因(急性腹痛、慢性腹痛)、发生机制(内脏痛、躯体痛、牵涉痛)及临床表现(部位、性质、程度、诱发和缓解因素、发作时间、与体位的关系)。

(8)腹泻:腹泻的概念及发生机制;急性与慢性腹泻的常见病因;腹泻的临床表现。

(9)黄疸:黄疸的概述、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溶血性、肝细胞性、胆汁淤积性黄疸的鉴别。

(10)意识障碍:意识障碍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掌握:临床问诊的基本内容。发热的病因、临床表现、热型;水肿的发生机制及各类型水肿的鉴别;咳嗽的临床表现;咯血的鉴别诊断;胸痛的病因和临床表现;呼吸困难的病因和临床表现;不同类型黄疸的鉴别;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

熟悉:常用的问诊方法;如何围绕有关症状进行问诊。腹痛、腹泻的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

了解:特殊情况下的问诊技巧。

重点:临床问诊的基本内容。热型;各类型水肿的鉴别;咯血的鉴别诊断;不同类型黄疸的鉴别。

难点:如何围绕有关症状进行问诊;问诊的技巧。正常胆红素代谢途径及各类型黄疸的鉴别;意识障碍的病因。

第二篇体格检查

第一章基本方法第二章一般检查

1.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的基本检查方法

2.全身状态检查:性别、年龄与疾病的关系;体温(测量体温的方法,正常范围及变异,以及引起误差的常见原因)、呼吸(见肺部检查)、脉搏及血压(见血管检查),并综合分析上述生命征的临床意义;发育及营养的判断方法,常见的意识障碍、精神状态,不同疾病的面容及表情、姿势、体位(自主体位、被动体位、强迫体位)与疾病的关系。

3.皮肤的颜色、湿度、弹性、皮疹、皮下出血、肝掌与蜘蛛痣、水肿等的辨认及临床意义。

4.淋巴结的检查方法、分布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

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基本检查方法。全身状态、皮肤、淋巴结检查的内容和方法。

熟悉:一般检查中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了解:正确系统体格检查的重要意义。

重点: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基本检查方法;一般检查内容,异常生命征、意识障碍、异常面容和体位、皮肤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淋巴结检查方法、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

难点:一般检查中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第三章头部检查第四章颈部检查

1.头颅的外形及毛发

2.颜面及其器官:眼、耳、鼻检查;口腔检查:唇、口腔粘膜、牙及牙龈、扁桃体、咽和腭、舌等的检查及临床意义。

3.颈部活动情况及外形检查

4.颈部血管检查

5.甲状腺检查

6.气管位置检查

掌握:头部、颈部的检查顺序、内容、方法及正常状态。

熟悉:头部、颈部的异常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了解:眼、耳、鼻的功能检查(特殊体检方法)。

重点:巩膜黄染、甲亢的眼征、鼻窦压痛、扁桃体肿大分度、颈部血管异常、甲状腺肿大分度、气管移位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难点:颈部血管异常体征及气管移位的临床意义。

第五章胸部检查

第一节胸部的体表标志第二节胸壁、胸廓与乳房

第三节肺和胸膜的检查第四节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第一节胸部的体表标志

1.胸部体表标志:骨骼标志、垂直线标志、自然陷窝和解剖分区、肺和胸膜的界限及体表投影

第二节胸壁、胸廓与乳房

1.胸壁:静脉曲张、皮下气肿、胸壁压痛、肋间隙

2.胸廓检查:胸廓的形态(正常和异常)、胸廓挤压痛

3.乳房检查(自学):

(1)视诊:对称性、表观情况、乳头、皮肤回缩、腋窝和锁骨上窝

(2)触诊:体位、顺序、触诊内容(硬度和弹性、压痛、包块)

(3)乳房常见疾病

第三节肺和胸膜的检查

1.视诊:呼吸运动(正常呼吸运动和呼吸困难)、呼吸频率(正常呼吸频率、呼吸过速、呼吸过缓、呼吸深度的变化)、呼吸节律(正常呼吸节律、4种异常呼吸节律的改变及意义)。

2.触诊

(1)胸廓扩张度:检查方法、改变的临床意义

(2)触觉语颤:检查方法、产生机理、改变的临床意义

(3)胸膜摩擦感:检查方法、产生机理及临床意义。

3.叩诊

(1)叩诊的方法及其注意事项:直接与间接叩诊法及影响叩诊音的因素

(2)叩诊音的种类:清音、过清音、鼓音、浊音及实音。正常胸部叩诊音

(3)肺界、肺下界移动度的叩诊法及其临床意义

(4)胸部的异常叩诊音

(5)中等量胸腔积液的叩诊音区(了解)。

4.听诊

(1)肺部听诊的部位、顺序和方法

(2)正常呼吸音的种类:气管呼吸音、支气管呼吸音、支气管肺泡呼吸音、肺泡呼吸音的特点及分布

(3)异常呼吸音:异常支气管呼吸音、异常支气管肺泡呼吸音的表现和临床意义;肺泡呼吸音的增强、减弱或消失、呼气延长的具体表现和临床意义

(4)啰音:发生机理、分类、特点和临床意义;湿性啰音(水泡音):粗、中、细水泡音,捻发音;干性啰音:哨笛音、鼾音

(5)语音共振: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6)胸膜摩擦音:发生机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第四节呼吸系统常见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大叶性肺炎、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胸腔积液、气胸

掌握:

1.胸廓及肺部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各项内容检查手法和应用;通过相互检查,能获得较为准确的检查结果

2.大叶性肺炎、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胸腔积液、气胸临床症状和体征。

熟悉:肺部异常体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了解:胸部的体表标志、胸壁、胸廓与乳房、肺、肺叶及胸膜的界限和投影。

重点:

1.胸肺视、触、叩、听诊各项内容检查手法和应用

2.胸腔积液、气胸、大叶性肺炎及肺气肿的体征。

难点:肺部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第五节心脏检查第六节血管检查

第七节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一、心脏检查:

1.视诊

⑴心前区外形

⑵心尖搏动:正常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⑶心前区异常搏动的临床意义。

2.触诊

⑴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节律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⑵心前区震颤的原因、部位、时期及临床意义

⑶心包摩擦感。

3.叩诊

⑴心脏叩诊方法

⑵正常心脏浊音界及心脏浊音界改变的原因、特点及临床意义

⑶心界各部的组成及胸部、腹部疾病对心浊音界的影响。

4.听诊

⑴各瓣膜听诊区的部位、顺序

⑵心率与心律

⑶心音及其产生机理,第一、第二心音的鉴别方法

⑷心音的变化:心音性质改变、第一、二心音增强、减弱或分裂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⑸额外心音:舒张期、收缩期、医源性

⑹心脏杂音:心脏杂音的产生机制;杂音听诊的要点:部位、性质、杂音的时期、强度、形态、传导方向、体位呼吸和运动对其的影响

⑺心包摩擦音的产生原因、特点、临床意义及其与胸膜摩擦音的区别。

二、血管检查

1.动脉搏动、脉率及脉律

2.脉膊的强弱、大小、血管紧张度与动脉壁的情况

3.动脉血压的测量方法及临床意义

4.交替脉、奇脉、无脉、水冲脉、毛细血管博动征、枪击音、Duroziez

杂音及双重杂音。

三、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脏增大、心包积液、心力衰竭。

掌握:心尖搏动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心脏各种震颤的临床意义;能比较准确地叩出心界;心脏听诊的部位及顺序;心房颤动的听诊特点;第一与第二心音产生的机制、鉴别要点;心脏杂音的产生机制临床意义,正确掌握其听诊要点,并能辨别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正确测量血压的方法及血压标准;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脏增大、心包积液、心力衰竭的体征

熟悉:第一与第二心音增强、减弱、分裂的临床意义;血管检查的内容和方法;血压水平的分级

了解: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脏增大、心包积液、心力衰竭的主要症状

重点:第一与第二心音产生的机制、鉴别要点;心脏杂音的产生机制、临床意义及听诊要点

难点:各种类别杂音的鉴别

第六章腹部检查

1.腹部的体表标志及分区:详述九区法。

2.腹部检查

(1)视诊:腹部外形、腹壁情况、呼吸运动、腹壁静脉、蠕动波。

(2)触诊(重点讲解):(重点讲解)

①触诊方法。

②触诊内容:腹壁紧张度、腹部压痛、压痛点及反跳痛、肿块、肝、胆、脾、肾的触诊、液波震颤、振水音。

(3)叩诊:肝脾叩诊、肾区叩击痛、移动性浊音、胃泡鼓音区。

(4)听诊:肠鸣音、血管杂音。

3.腹部常见病的主要症状及体征:消化性溃疡、急性腹膜炎、肝硬化、急性阑尾炎、腹部肿块。

掌握:腹部检查方法(尤其是肝、胆、脾触诊,移动性浊音检查),腹部常见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熟悉:腹水、腹部肿块、肝脾肿大的体征。

了解:腹部体表标志、分区与腹腔内脏的对应关系。

重点:腹部触诊的手法;触及肝脏时的注意内容;脾肿大的分度;Murphy征及McBurney点的检查手法和临床意义;移动性浊音的叩诊手法和临床意义。

难点:腹部触诊手法,尤其是肝脾触诊。

第七、八章生殖器、肛门直肠、脊柱与四肢检查(自学)

一、生殖器、肛门和直肠检查

二、肌肉骨骼系统的检查方法和异常体征

脊柱(正常曲度、畸形、压痛和叩击痛,运动功能障碍)四肢(肢体的位置与形态异常、运动障碍、关节病变、下肢静脉曲张)

熟悉:脊柱、四肢的检查方法及病理改变的临床意义。

了解:肛门、直肠检查的重要性。

第九章神经系统检查

1.简要讲授脑神经、感觉系统、运动系统及自主神经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检查方法由学生自学

2.重点讲授神经反射及病理反射的检查方法和临床意义

(1)浅反射:角膜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跖反射、肛门反射

(2)深反射: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Hoffmann征、阵挛(踝阵挛及髌阵挛)

(3)病理反射:Babinski征、Oppenheim征、Gordon征

(4)脑膜刺激征:颈强直、Kernig征、Brudzinski征。

掌握: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了解:神经系统其他检查的内容及方法(脑神经、感觉、运动及自主神经功能的检查)。

重点: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

难点:神经反射改变的临床意义。

第十章全身体格检查

将分段体检进行有序连接,仅要求平卧的病人坐、立各一次完成体检。

掌握:强化系统全身体检的概念,熟记检查内容并熟练掌握规范的体检方法,在尽量减少病人体位改变的条件下,在规定时间内正确有序的完成全身体格检查

第三篇病历书写

1.病历书写的基本规则和要求;

2.住院病历的格式与内容;

3.住院期间常用的医疗文件的格式与内容;

4.门诊病历的格式与内容。

掌握:病历书写的基本要求、种类、格式与内容。

熟悉:门诊病历的书写要求。

重点:住院病历书写的格式与内容。

难点:病史如何采集。

第四篇实验诊断

第一章概论

1.实验诊断学的概念、主要内容及应用范围

2.标本的采集和处理、参考值的判断、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和控制、检验结果的正确解释。

掌握:实验诊断学以检验的临床应用为目的,是诊断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诊断学发展非常迅速,尤需注意知识更新。

熟悉:常用检验项目的参考范围和临床意义,以及影响临床检验质量的因素可来自分析前、分析中及分析后三个阶段。

了解:标本的采集和处理,检测的原理、方法和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分析及检验结果的正确解释是学习实验诊断学的关键。

第二章临床血液学检测

第一节血液一般检测第二节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

1.红细胞参数及形态

(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测定的参考值;

(2)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生理变化以及病理性增多和减少的临床意义;

(3)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平均指数计算的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4)红细胞形态病理改变的临床意义。

2.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

(1)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的参考值及生理变化;

(2)各类白细胞增多和减少的临床意义;

(3)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的临床意义;

(4)白细胞常见的病理形态及其临床意义;

(5)类白血病反应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3.血小板计数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4.网织红细胞计数:染色原理、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5.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1)影响红细胞沉降率的因素;

(2)红细胞沉降率的参考值及沉降率增快的临床意义。

6.贫血的形态学分类与常见贫血疾病的鉴别

7.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原则

掌握: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网织红细胞计数的正常参考值及其增减变化的临床意义;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正常参考值及其增减变化的临床意义;血小板计数的正常参考值及其增减变化的临床意义;红细胞沉降率测定的正常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熟悉:血细胞比容测定及其临床意义;红细胞平均值的正常参考值及其临床意义;贫血的形态学分类及常见贫血疾病的鉴别。

了解: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和血小板计数的检验方法;溶血性贫血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重点: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测定及血小板计数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难点:血细胞形态改变的辨认和临床意义。

第三节血细胞形态特征第五节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

1.骨髓细胞学检查的适应征及临床意义;

2.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

3.各种血细胞原始、幼稚和成熟阶段的正常形态特点;

4.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方法、正常骨髓象特点及临床意义;

5.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多发性骨髓瘤的血象和骨髓象特点;

6.常用的血细胞化学染色、骨髓病理学检查、细胞免疫分型和细胞遗传学分析的临床意义。

掌握: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检的常用部位及适应征;骨髓细胞学检查的内容及方法;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学特征;正常骨髓象特点。

熟悉: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

了解: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检标本采集的要求;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及其临床意义;细胞免疫分型和细胞遗传学分析。

重点: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学特征,正常骨髓象特点。

难点:掌握各种血细胞原始、幼稚和成熟阶段的正常形态特点并能对其进行辨认。

第四节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自学)

1.ABO血型系统的抗原与抗体的分型;

2.ABO血型系统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的原理、方法和临床意义;

3.Rh血型系统的抗原与抗体分型,Rh血型系统的鉴定;

4.白细胞抗原系统、血小板抗原和抗体的临床意义。

掌握:红细胞血型系统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了解:其他血型系统的临床意义。

重点:ABO血型系统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的原理。

难点:新生儿Rh溶血病。

第三章血栓与止血检测

1.复习正常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

2.血管壁检测、血小板检测、凝血因子检测、生理性抗凝与病理性抗凝物质检测、纤溶活性检测项目的选择和临床应用;

3.出血性疾病及血栓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选用原则及诊断步骤。

掌握:常见血栓、止血检测的原理和临床意义。

熟悉:常见出血性疾病及血栓性疾病实验室检查选用原则及诊断步骤。

了解:血栓与止血障碍的常见病因。

重点:常见血栓、止血检测的原理和临床意义。

难点:正常止血、凝血、纤溶机制,出血性疾病及血栓性疾病实验室检查选用原则及诊断步骤。

第四章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测

第一节尿液检测

1.尿液一般检验

①尿液标本的收集与保存方法

②尿液一般检验的内容、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物理学检查:尿量、气味、外观、尿比密(比重)

化学检查:尿酸碱度、尿蛋白、尿糖、尿酮体、尿胆红素、尿胆原、尿亚硝酸盐

尿沉渣(显微镜、有形成分)检查:细胞、管型、结晶体

2.其它检验:尿红细胞形态检查、尿清蛋白、尿蛋白电泳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掌握:如何分析尿液一般检验的结果,及其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熟悉:尿液的其它检验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了解:尿液的检测方法。

重点:尿液一般检验的内容、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难点:显微镜尿沉渣检查,能辨认不同的细胞、管型和结晶体。

第二节粪便检测(自学)

1.标本的采集

2.粪便检测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①一般性状检查:量、颜色、性状、气味、寄生虫等 ②显微镜检查:细胞、食物残渣、微生物和寄生虫卵等 ③隐血试验

熟悉:粪便检验法及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粪便隐血试验的方法和临床意义。

第三节痰液检测(自学)

1.标本的采集2.痰液检测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①一般性状检查:量、颜色、性状、气味及异物等。   ②显微镜检查(有形成分分析):白细胞、红细胞、上皮细胞、肺泡巨噬细胞、寄生虫及虫卵、硫磺样颗粒、脱落细胞、细菌等。

熟悉:采集符合检查目的真正痰液标本。

了解:痰液检测项目临床意义。

第四节脑脊液检测

1.脑脊液检测

①脑脊液检查的适应症及标本采集方法

②检验内容及临床意义

一般性状检查:压力、颜色、透明度、凝固物

化学检查:蛋白定性及定量、葡萄糖及氯化物定量

有形成分分析:细胞计数及分类、细菌学检验

免疫学检查:免疫球蛋白及抗原抗体的检测

③常见脑及脑膜疾病的脑脊液特点

2.浆膜腔积液检测

①浆膜腔积液分类及发生机制

②检验内容

一般性状检查:量、颜色、透明度、比重、凝固性

化学检查:粘蛋白定性试验、蛋白定量试验、葡萄糖测定

有形成分分析:细胞计数及分类、脱落细胞检测及细菌学检测

③漏出液与渗出液的鉴别要点

掌握:脑脊液及浆膜腔积液检测的临床意义,漏出液和渗出液的鉴别要点。

熟悉:脑脊液检查的适应症及标本采集方法;浆膜腔积液分类及发生机制。

了解:常见脑及脑膜疾病的脑脊液特点。

重点:漏出液与渗出液的鉴别要点。

难点:对脑脊液及浆膜腔积液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

第六节生殖系统体液检测(自学)

了解:阴道分泌物、精液、前列腺液检验的内容和意义。

第五章常用肾脏功能实验室检测

1.肾小球功能的检测:血肌酐(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血清尿素SU(血清尿素氮BUN)、血清尿酸(UA)、肾小球滤过率(GFR)的检测方法、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2.肾小管功能检测

①近端肾小管功能检测:α1-微球蛋白、β2-微球蛋白

②远端肾小管功能检测:尿渗量、尿浓缩稀释试验

3.常见肾脏疾病的试验检查: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及慢性肾功能衰竭。

掌握:血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血清尿素氮和尿浓缩稀释试验、尿渗量的测定等肾脏病常用实验室检查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熟悉:常见肾脏疾病的实验室检查特点。

了解:肾脏病常用实验室检查的检测方法。

重点:肾小球功能检测。

难点:分析肾功能检查结果。

第六章肝脏病常用实验室检测

包括第四篇实验诊断如下章节:第六章肝脏病常用实验室检测;第八章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测的第四节肿瘤标志物检测(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第九章临床常见病原体检测的第四节病毒性肝炎检测。

1.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测项目

(1)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测:血清总蛋白和清蛋白、球蛋白比值测定;血清蛋白电泳;血清前清蛋白测定;血浆凝血因子测定;血氨测定;甲种胎儿球蛋白(AFP)、癌胚抗原(CEA)测定(第八章第四节)。

(2)脂类代谢功能检测:血清胆固醇和胆固醇酯测定;阻塞性脂蛋白X测定。

(3)胆红素代谢检测:血清总胆红素测定;血清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测定;尿内胆红素测定;尿内尿胆原测定。

(4)胆汁酸代谢检测。

(5)摄取、排泄功能检测:靛氰绿滞留率试验;利多卡因试验。

(6)血清酶及同工酶检测:血清氨基转移酶及其同工酶测定;碱性磷酸酶及其同工酶测定;γ-谷氨酰转移酶及其同工酶测定;α-L-岩藻糖苷酶(AFU)测定;氨基酸脱氢酶测定;5'-核苷酸酶测定;单胺氧化酶测定;脯氨酰羟化酶测定。

(7)其他检测:Ⅲ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ⅢP)测定;Ⅳ型胶原及其分解片段(7S片段和NC1片段)测定;血清铜(铁)测定。

(8)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测(第九章第四节):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甲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庚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

2.常见肝脏病检测指标变化特点:

(1)急性肝损伤

(2)慢性肝损伤

(3)肝硬化

3.常见肝脏病检查项目的合理选择与应用。

掌握: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测、胆红素代谢检测、血清酶及同工酶检测、甲种胎儿球蛋白测定。

熟悉:摄取、排泄功能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常见肝脏病检测指标变化特点,常见肝脏病检查项目的合理选择与应用。

了解:脂类代谢功能检测,胆汁酸代谢检测,Ⅲ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测定、Ⅳ型胶原及其分解片段(7S片段和NC1片段)、血清铜(铁)测定,甲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肝型炎、庚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

重点:

1.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测:血清总蛋白和清蛋白、球蛋白比值测定,血浆凝血因子测定(主要讲凝血酶原时间),甲种胎儿球蛋白(AFP)测定。

2.胆红素代谢检测。

3.血清酶及同工酶检测:血清氨基转移酶及其同工酶测定、碱性磷酸酶及其同工酶测定、γ-谷氨酰转移酶测定。

难点:常见肝脏病检测指标变化特点。

第七章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

1.以物质分类探讨疾病时的生物化学变化;

2.以器官和组织损伤为主探讨疾病时的生物化学变化;

3.临床酶学及临床治疗药物监测。

第一节血糖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

熟悉:空腹血糖检测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的结果参考值与临床意义。

了解:血清胰岛素检测、胰岛素释放试验、血清C肽检测及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临床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第二节血清脂质和脂蛋白检测

熟悉:血脂测定结果参考值及临床应用。

了解:血清脂蛋白的测定结果及临床应用。

第三节血清电解质检测

掌握:血清电解质钾、钠、钙、氯、磷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了解:阴离子间隙的临床意义。

第四节血清铁及其代谢产物检测

熟悉:血清铁及其代谢物的检测原理及临床意义。

了解:铁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

第五节心肌酶和心肌蛋白检测

熟悉:血清心肌酶的正常参考值及增高的临床意义。

了解:血清肌钙蛋白、肌红蛋白升高的临床意义。

第六节其他血清酶学检测

掌握:淀粉酶及脂肪酶以及升高临床意义。

熟悉:酸性磷酸酶以及胆碱酯酶异常值的临床意义。

第七节内分泌激素检测

掌握:甲状腺激素检测结果异常的临床意义。

熟悉:甲状旁腺素、降钙素以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结果异常的临床意义。

了解:肾上腺髓质激素、性腺激素以及垂体激素结果异常的临床意义。

第八节治疗性药物监测

熟悉:常见需要监测的药物以及采集标本注意事项。

重点:疾病状态时各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

难点:疾病变化与检测结果之间的关系。

第八章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测(第一~三节、第五~七节)

1.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IgE及血清M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2.补体的测定:总补体溶血活性(CH50)、C1q、C3、C4。

3.T、B淋巴细胞检查。

4.自身抗体检测:类风湿因子(RF)、抗核抗体、抗甲状腺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5.感染免疫检测: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抗O或ASO)、肥达试验、梅毒螺旋体抗体的临床意义。

6.其他免疫检测: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

熟悉:常用的临床免疫学检查项目(包括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细胞免疫、感染免疫及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和参考值。

了解:常用临床免疫学检查主要检测方法及其基本原理。

重点:各检测指标用于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选择。

难点:抗核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分析。

第九章临床常见病原体检测(自学)

熟悉:临床标本的正确采集和运送,掌握临床感染常见病原体检测、病毒性肝炎检测以及性传播病原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了解:病医院感染常见病原体检测的方法及临床应用。

第十章其他检测(自学)

了解:基因诊断,流式细胞术及染色体检测的临床应用。

第五篇辅助检查

第一章心电图

介绍心电图产生的原理及常用导联;心电图的各个波段、波形的测量法及其正常值。介绍几种异常心电图的特征:心房、心室肥大;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窦性心律失常;期前收缩;异位性心动过速;扑动与颤动;房室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电解质紊乱和药物对心电图的影响。心电图的分析方法和临床应用。心电图机的正确操作。

掌握:正常心电图各波的图形、正常值和临床意义。几种常见异常心电图的特征:心房肥大、心室肥厚;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期前收缩;心房颤动;心室颤动;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的分析方法。

熟悉: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范围及临床意义。窦性心律失常、心房扑动、心室扑动、异位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点。心电图机的正确操作。

了解:预激综合征的心电图特点;电解质紊乱和药物对心电图的影响。

重点:心电图的测量、正常心电图的波形特点及正常值。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类型。心肌梗死的图形演变、定位。期前收缩、扑动与颤动、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点。

难点:心电图的产生原理。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类型。电解质紊乱对心电图的影响(高血钾、低血钾)。

第二章其他常用心电学检查

介绍其他心电检查仪器基本结构;导联选择;临床应用范围;运动试验的生理和病理基础;运动负荷量的确定;平板运动试验;运动试验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运动试验结果的判断。

了解:动态心电图的应用范围;心电图负荷试验的方法及适应症、禁忌证和结果判断。

难点: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的方法及试验的适应症、禁忌症。

第三章肺功能检查

1.肺功能检查的内容

(1)肺容积检查:潮气容积VT、补呼气容积ERV、补吸气容积IRV、残气容积RV、深吸气量IC、肺活量VC、功能残气量FRC、肺总量TLC的测定方法、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2)通气功能检查:每分钟静息通气量VE、最大通气量MVV、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肺泡通气量VA的测定方法、参考值和临床意义;通气功能障碍类型及严重程度的判断;气道反应性判断

(3)换气功能检查

2.血气分析

(1)血气分析的各项指标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值、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碳酸氢根(HCO3-)、缓冲碱(BB)、剩余碱(BE)、血浆二氧化碳含量(T-CO2)

(2)血气分析的临床应用:确定呼吸衰竭的类型和程度;判断酸碱平衡失调类型和程度。

掌握:肺功能检查的常用项目;动脉血气分析的常用指标。

熟悉:肺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

了解:动脉血气分析的临床应用。

重点:肺功能检查的常用项目;动脉血气分析的常用指标

难点:血气分析的临床应用

第四章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的适应症、禁忌症、检查方法、并发症以及临床应用。

第一节基本原理简介

了解:内镜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熟悉:上消化内镜检查的适应症、禁忌症和并发症。

了解:常见上消化道疾病的内镜诊断、上消化道内镜的检查方法。

第三节下消化道内镜检查

熟悉:下消化内镜检查的适应症、禁忌症和并发症。

了解:常见下消化道疾病的内镜诊断、下消化道内镜的检查方法。

第四节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熟悉: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适应症、禁忌症和并发症。

了解:纤维支气管镜的临床应用、纤维支气管镜的检查方法。

重点:各种内镜检查的适应症、禁忌症以及并发症。

难点:如何正确选择各种内镜检查。

第六篇诊断疾病的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

1.诊断疾病的步骤。

2.临床思维方法及基本原则。

3.临床诊断的种类、格式和编写病历的基本要求。

1.掌握诊断疾病的步骤和临床思维的方法。

2.掌握临床诊断的种类、内容和格式,能独立完成格式正确、符合实际的病历。

重点:诊断疾病的步骤、临床诊断的种类、内容和格式。

难点:临床思维方法和独立完成格式正确、符合实际的病历。

诊断学教研室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有妙方
白点疯



转载请注明:http://www.dgdoers.com/sxzb/2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