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晓东同济医学院85级一大班
1.同济二字的来历,是因为德语“deutsche”(德国的)的发音与上海方言中“同济”的发音类似,同时,“同济”中文含义里也含有“同舟共济”之意,出自于《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共济,迂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其意为:大家坐一条船过河,在困难的环境下,同心协力,战胜困难。
2.随着时代变迁,我校校名多次更改:德文医学堂(.10.1)→同济德文医学堂()→同济德文医工学堂()→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同济医工大学(.5.20)→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同济大学医学院()→中南同济医学院()→武汉医学院()→同济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校友们在称呼母校时,用的最多的简称是“同济”和“武医”。
3.年5月20日,国民政府教育部下达训令,“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改名为“同济医工大学”。从此以后,每年5月20日就成为我校的校庆日。
4.同济的创始人是德国医生ErichPaulun(中文名:埃里希·宝隆)博士。
5.早在办学初期,同济的医科和工科都获得德国教育当局的承认,膺“国际大学”的名誉。
6.年,《申报》及《时事新报》报道:同济医科办学完善,为国内各医校之冠……。
7.上世纪20年代,著名革命先驱恽代英曾数次至同济演讲,宣传革命思想。
8.年秋季起招收女生入学,医科最早的两名女生是陈保勤、章玉玲。
9.当时在上海高校中,同济医科所收学费的金额最高。不仅收考试费,如果考试不及格,每补考一门,还要交费3~5元。
10.医院的创始人是英国传教士GriffithJohn(中文名:杨格非)。
11.同济与医学的关系:同济因医学而生,医学因同济而盛。
12.我校由同济大学医学院、武汉大学医学院、医院、山东医学院卫生系、浙江医学院卫生系、中南卫生干部进修学校卫生专业合并而成。
13.医院院名变迁:医院()→医院()→武医院()→中医院()→武医院()→同济医科大学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院()。
14.医院院名变迁:医院()→医院()→医院()→同济大学医学院医院()→中南同医院(.5)→武医院(.8)→同济医科大学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院()。
15.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迁移的历史是:上海→浙江金华→江西赣州和吉安→广西贺县八步镇→云南昆明→四川宜宾李庄→上海→湖北武汉,堪称“同济长征”。当年四川宜宾李庄的士绅打给同济的电报是: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李庄人民的眼光和境界非凡!
16.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为同济医科大学题词:坚持严谨治学优良传统培养优秀医药卫生人才。全国人大委员长李鹏题词:发扬优良传统培养四有医学人才。
17.年12月12日,李克强总理来到医院看望白血病患儿和志愿者,与医生交流了解重大疾病攻关进展情况。
18.年,“武汉医学院”改名为“同济医科大学”。老院长唐哲校友(.8-.9任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为改校名题词:发扬同舟共济精神,进一步加强团结,少说空话,多做实事,提高我校教学、科研、医疗水平;出人才,出成果,为我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19.我校于年10月挂牌“中国医学科学院武汉分院”,年11月“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武汉分院”。
20.年,经国务院批准,同济医科大学和华中理工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武汉科技大学职工大学(科技部管理学院)并入,成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21.同济医学院现院长陈建国认为:在现代中国,到同济学医,表明你接受了最好的医学教育,她是一个品牌,是你事业发展、展翅鹏飞的第一级台阶;到同济看病,说明你接受了最好的医疗救助,她是一种信任,是你在身患重疴、生死攸关时所寄托的最后一线希望。
22.同济迄今已有8万多名毕业生。
23.同济人才辈出,被称为“同济现象”。
24.同济医学院院训是“团结严谨求实奋进”。
25.当年同济的创建宗旨是:医院能救人于一时,学堂能救人于复世。
26.当年同济的办学宗旨是:教授高深学问,养成医工专门人才。
27.同济人的座右铭是: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
28.早年同济学生的考试方式是口试,全部用德语,6年内只有2次考试,难度很大,有的学生甚至连考官的问题都没有听懂,近一半的人在前期第一次考试中就要被淘汰。
29.早年同济大学医学院的学制为8年,其中2年预科、5年医科、1年实习,预科成绩优秀者才能结业升入医科就读。5年医科的前2年半为医学院前期(医预科),后2年半为医学院后期(医正科)。
30.早年解剖学和生理学是一二年级合组听讲课,即每位学生听两遍德语的解剖学和生理学讲解。一些老教授回忆做学生时用德语学习解剖学和生理学,听第一遍时较模糊,第二学年再听一遍后,记忆特别深刻,名词、术语终身不忘。
31.年后,我校校友成为院士(含海外)的有:梁伯强(病理)、裘法祖(外科)、武忠弼(病理)、贝时璋(细胞)、沈其震(生物)、吴孟超(外科)、吴旻(细胞)、侯云德(病毒)、陆道培(内科)、杨宝峰(药理)、胡盛寿(外科)、周宏灏(药理)、陈孝平(外科)、胡丙长(公卫)、马丁(妇产科)。
32.同济医学院的本科专业设置是: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原中医学)、药学、中药学、法医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实验技术、护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原图书情报)、公共事业管理(原卫生事业管理)。
33.医院是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34.医院康复医学科为“世界卫生组织康复培训与研究合作中心”。
35.从年起,受“文革”影响,我校连续5年未招收学生。经全校努力,年在钟祥、保康、郧西开办三个教改试点班,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恢复教学活动。
36.我校是中国最早开展法医学尸体解剖鉴定的单位之一(年)。法医学系是年正式成立并开始招收本科生的。
37.同济医学院是全国首批同时拥有国家级基础医学、临床技能、预防医学三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院校之一。
38.年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公共卫生与与预防医学专业全国排名第一。
39.同济医学院现有9医院:医院(第一临床学院)、医院(第二临床学院)、医院(第三临床学院)、医院(第四临床学院)、医院(第五临床学院)、医院(第六临床学院)、医院(第七临床学院)、医院(第八临床学院)、武汉精神卫生中心(第九临床学院)。
40.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第一次为教授评级,同济有8名一级教授:金问淇校友、李宝实教授、李赋京校友、梁之彦校友、姚永政教授、杨述祖教授、于光远教授、谢毓晋校友。曾在我校学习或工作过的一级教授有:徐诵明教授、王宝楹校友、许本谦校友、荣独山教授、张涤生院士、屠开元校友、宁誉校友、谷镜汧校友、黄胜白校友。13名二级教授:陶桓乐校友、林竟成校友、裘法祖校友、吕富华校友、范乐成教授、杜公振校友、宋名通校友、陈任校友、过晋源校友、周裕德教授、章元瑾校友、涂登榜教授、唐哲校友。曾在我校学习或工作过的二级教授有:方中祜校友、高有炳校友。三级教授8人,四级教授18人,五级教授12人,六级教授4人,讲师14人。在五十年代的武汉地区的大专院校中首屈一指。当时,裘法祖校友是二级教授,武忠弼校友是四级教授。
41.年,医院前身—医院的豪华阵容(可谓史无前例、后无来者):院长:林竟成校友(二级教授);内科主任:王宝楹校友(一级教授);肺科主任:陶桓乐校友(二级教授);外科主任:裘法祖校友(二级教授,院士);妇产科主任:金问淇校友(一级教授);小儿科主任:宋名通校友(二级教授);泌尿科主任:章元瑾校友(二级教授);眼科主任:陈任校友(二级教授);骨科主任:屠开元校友(一级教授);耳鼻喉科主任:李宝实教授(一级教授);皮肤科主任:于光远教授(一级教授);牙科主任:张涤生教授(一级教授,院士);放射科主任:荣独山教授(一级教授)。
42.享誉世界的生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的童第周教授曾在我校执教。
43.贝时璋校友是实验生物学家、细胞生物学家、教育家,中国细胞学、胚胎学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是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和第一届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担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
44.钱信忠校友担任过卫生部部长,殷大奎校友、何界生校友担任过卫生部副部长;
45.沈其震校友曾长期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是新中国医学科学事业奠基人之一,是中国人民军队卫生事业奠基人之一。
46.有“同济双壁”之称的是裘法祖校友、武忠弼校友。
47.武忠弼校友是安徽定远人,童年即受同济出身的伯父武培明(年首届工科,曾任筹建川汉铁路的总工程师)、表叔杭承照(届医科)之熏陶,童心烙上同济印,及长先后入同济附中,毕业时以统考第一名的成绩入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攻读,担任班长,抗战时亲历“同济长征”路,毕业后走上病理学道路,留校工作,直至辞世,可谓一生相伴“同济母亲”,八十余载“同济情结”。武忠弼校友博闻强记,有着极强的语言天赋和丰实的人文底蕴,人称“同济精神的化身”“同济活化石”。
48.武忠弼校友在其《自述》中说:“不时有人出于好心劝我罢手,但为母校发展,我毫无悔意。道理很简单,是母校把我从十几岁的孩子培养到今天这个状态,一个人万万不能忘本。我爱母校胜过一切,愿为母校发展贡献终生。我曾对校长表态:我愿为母校同济的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并非豪言壮语,而是出自内心的表述。”
49.武忠弼校友是德国自然科学院院士,是荣获德国政府颁布的大十字勋章和德国总统颁发的星级大十字勋章两项殊荣的唯一的中国人。
50.武忠弼校友乐观豁达。他晚年听力下降,对外界的反应明显迟缓。但是,话题一旦涉及“病理”“同济”和“德国”,他立即如同年轻人一般应对如常。为此,旁人戏称其患“选择性”耳聋。
51.年,武忠弼校友应同济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98级三大班同学们的邀请,在新1号楼四大教室,作“光芒四射的同济精神”的报告,“他在台上讲得热泪盈眶,大家在台下听得热血沸腾”。
52.年11月8日,武忠弼校友与世长辞。在诸多送别挽联中,有这样两句令人印象深刻:
一口心忠,忠党忠国忠民忠教忠同济忠中德友谊
双弓百弼,弼前弼后弼上弼下弼时事弼过往今来
53.裘武二位老校友心灵相通,但平素喜“文斗”。针对裘法祖校友“取笑”自己耳聋,武忠弼校友扬言“本人听力不好,但是真货,不像某人自夸眼明,却是赝品(指裘法祖校友因白内障而植入人工晶体)”。武忠弼校友常嘲讽“外科医生什么都敢干,什么都不懂”,裘法祖校友则反击“病理科医生什么都敢干,什么都懂,可惜太晚了(指病理解剖处理的是死人)”。裘法祖校友“贬低”武忠弼校友一生都给自己“拎包”,武忠弼校友则笑言:“缺了我这个“跟班”,有的人(指裘法祖校友)什么事也干不成。”
54.裘法祖校友和武忠弼校友自称是“一对老家伙,两个老搭档”。
55.武忠弼校友是我国医学界最早应用电镜技术的专家之一,年受卫生部和中央军委卫生部委托,在北京主持全国首届电子显微镜技术讲习班。
56.武忠弼校友去世当晚,同济医学院的多名学生,在学子苑自发组织起悼念活动。次日晚,更有数千师生在星星点点的烛光中,回忆老校友的生平,缅怀老校友的业绩。据考证,这在迄今同济百余年的历史上是空前的。
裘法祖校友曾说:“他的才华远远超过我,但他一直甘于做我的助手。”
57.坊间流传的最能说明同济临床医疗水平的话是:只要还有一口气,赶快赶快送同济;要是同济救不活,赶紧赶紧送协和。虽是戏言,也足见我校的医疗水平在大众百姓心中的地位。
58.我校实验医学研究中心是由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基金会捐赠万马克建成。实验医学研究中心对外称“保尔·艾尔利希(PAULEHRLICH)研究所”。
59.裘法祖校友时我国现代外科学和器官移植学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留给同济学子最深、被传诵最广、最为大家认可称道的教诲是: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教诲医学生要做到“三会”,即会开刀看病;会上课和作学术报告;会撰写研究论文和著作。
曾深情地说:“是同济培养了我,让我长大,使我成长,献身医学事业和同济事业是我平生最大的追求。”
提出: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
60.裘法祖校友一贯主张对青年医生要“大胆放手、具体指导,严格要求”。对于较大的手术,先由自己做示范,然后放手青年医生执刀,而自己任第一助手,进行具体指导。手术成败的责任则由自己承担。
何谓大师风范?何谓众人仰慕的老前辈?何谓医学大家?答案不言自明。
61.裘法祖校友的博士学位导师MaxBorst教授,德高望重,学识渊博,曾被德国政府授予“国策顾问”称号。
62.裘法祖校友的恩师是Bronner教授,Bronner教授是著名外科学家Frey教授的弟子,而Frey教授又是著名外科学家Sauerbruch的高足。真可谓名师出高徒!
63.年,裘法祖校友被德国BadT?lz医院聘为外科主任。
64.裘法祖校友在留德期间曾冒着生命危险,从纳粹手中解救了30余名犹太囚犯。
65.裘法祖校友是世界上开颅证实脑血吸虫病例的第一人。
66.作为外科医生,裘法祖校友的刀法精准闻名于外科学界,人称“裘式刀法”,据说他要划破两张纸,下面的第三张纸一定完好无损。
67.20世纪70年代,湖北松滋一名袁姓女孩患先天性胆道狭窄久治不愈,其家人抱一线希望来到医院。裘法祖校友当即安排检查和手术,成功治愈病人。病人父母因此将女儿改名为“裘党生”。
68.裘法祖校友曾连续多年担任全国高等医学教材评审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中国数代医学生都是读着裘法祖校友主持编纂的教科书成长起来的。
69.年,裘法祖校友的夫人裘罗懿申请加入中国籍,其证书签字人是周恩来总理。裘夫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加入中国籍的外国人。
70.年,裘法祖校友和谢毓晋校友秉承“让医学归于大众”的宗旨,在国内首先创办了高水平的医学科普刊物《大众医学》,受到广泛赞誉。
71.裘法祖校友认为,所谓“同济精神”就是:能够经受住战争烽火的考验,能够走过一段又一段艰苦卓绝的历程,能够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
72.前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年少时,曾至裘法祖校友家中与他的孩子们一起玩耍,尊称裘法祖校友为“裘伯伯”。李培根院士在纪念文章中深情地回忆道:有一次,当他认为大学的某个举措不利于同济的发展,他言,“李培根让我心碎了”。作为他的晚辈,他对我充满长辈的情谊。但是,若他认为我之所为不利于同济时,其爱憎则分明可见……。
73.裘法祖校友的第一位博士生是陈孝平(现为院士)。
74.“裘氏手术”是指“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75.裘法祖校友讲急腹症的常见症状时,曾用了四个生动的比喻:“腹部像刀割一样痛;腹肌像棺材板一样硬;肠鸣音像坟墓一样肃静;失水的嘴唇像稻草一样干燥。”
76.裘法祖校友有两个子女也是我校校友,其中一位去了相对落后的十堰地区的郧阳医学院工作。
77.年,为传承同济医学院对德交流的办学传统,在裘法祖校友和武忠弼校友积极倡议和推动下,武汉医学院开办“德语医学班”(简称SK),学制6年,第一学年集中学习德语。SK是德文SchnellKlasse的简称,即“快班”,意为“很快掌握德文”,Klasse一词在德文中也有“棒极了”的含义。“很快成为最棒的”,这寄托着老一辈医学家对培养中德医学交流接班人的深切希望。
78.年,经卫生部批准,我校在全国医学院校中第一批改为6年制。年,我校开设环境医学专业;年,创办7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年,成立卫生管理系。
79.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校争取德国的低息贷款,拟在医院,裘法祖校友、武忠弼校友及其他校领导努力争取,历经6年的千辛万苦,曾多次拜访相关部门,最终缘于当时的大环境,仍未能建成,令人十分痛心!
80.胡丙长校友是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哈佛医学院正教授,营养系主任,年本科毕业于我校公共卫生系。
81.曾在同济学习并获“华中科技大学杰出校友”荣誉称号的有“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王争艳校友、艾滋病防治专家桂希恩校友、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胡丙长校友。
82.饶斌校友有“中国汽车之父”之称,是一汽、二汽的主要筹建者,担任过哈尔滨市长和机械工业部部长,主持生产过解放、红旗和东风牌汽车。
83.宗白华校友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发现并扶持了郭沫若。
84.蒋介石先生的“御医”是熊丸校友;陶桓乐校友担任过毛泽东医疗小组的总负责人。曾经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最高领袖们何其有慧眼、选择自己最信得过的医生的思维方式何其相通!
85.朱家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颇有影响的著名人物,为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首任院士,年入同济德文医学堂学习,后转入工科,历任民国时期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第一代德语教授),中山大学校长、中央大学校长、国民政府教育部长、交通部长、浙江省主席、中央研究院院长、行政院副院长。
86.在《20世纪中国医学首创者大辞典》中可以查阅到的众多“首创者”中,从同济毕业或在同济工作的就有52人之多。
87.首创治疗日本血吸虫的“酒石酸锑钾三日疗法”的是邵丙扬校友。
88.吴孟超校友是我国肝胆外科的主要创始人和开拓者,获得过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创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脏疾病研究和诊疗中心。
89.侯云德校友是中国分子病毒学、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和现代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的主要奠基人,率领团队成功应对近十年来国内外发生的多次重大传染病疫情,获得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90.我国迄今最有名的、内容最全面的外科学参考书、深受广大外科医生喜爱的必读书《黄家驷外科学》(第7版)的主编是吴孟超校友、吴在德校友。
91.我校编辑出版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居全国医学院首位。
92.如果说医院的外科创始人是裘法祖校友,医院的外科创始人则是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的管汉屏教授。
93.夏穗生校友在年发表我国第一篇肝切除论文。在我国首次施行犬的异位肝移植和异位肾移植。年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期间,成功施行该国首次断腿再植手术。年,医院派了一个班子到同济来学习肝移植技术,裘法祖校友、夏穗生校友和他们的助手们毫无保留地将关键性技术传授出去,随后不久就传来上海施行国内第一例肝移植手术的消息。年参与创建我国第一所器官移植研究所。年在国内首先成功进行胰腺移植。年在国内首先施行亲属活体脾移植治疗血友病甲。夏穗生校友和同仁们还开展了甲状旁腺、肾上腺、胰岛、骨髓、胸腺、心脏等多种器官的移植。夏穗生校友被公认为我国器官移植创始人、奠基人。
94.同济首位医学博士是广东梅县人年入校的李梅龄校友。
95.抗战时期,国立同济大学内迁后,留在上海的德籍专家教授们(也有部分中国和其他国籍人士)组建了“上海德国医学院(DeutscheMedizinischeAkademieSchanghai,DMAS)”,办学方式与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相仿,同时按照德国大学制度不收学费。年国立同济大学迁回上海,DMAS的学生并入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的相应年级,承认其学历,毕业时同样颁发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证书。著名器官移植学家夏穗生校友、医院骨科创始人王泰仪校友、病理生理学家冯新为等曾就学于DMAS。
96.早年在上海与同济有关的医学院有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同德医学院、上海德国医学院。后来同德医学院并入上海第二医学院,上海德国医学院并入同济大学医学院。
97.年,我校在宜宾成立了我国第一所正规化的医事检验学校——高级医事检验职业科。
98.抗战时期,国立同济大学内迁后,校内不少德籍教师离沪返国,但德籍生理学教授史图博(Stübel)先生的选择有些另类:他既没留在上海,也没选择回国,而是不顾几千里的艰辛跋涉,冒着飞机轰炸扫射的危险,和国立同济大学的师生员工们一起辗转于赣、湘、粤、桂、滇、川等省,并坚持教学工作。直至抗战胜利,史图博教授又从内地返沪,继续坚守在教学一线。当史图博教授60寿辰时,徐诵明校长送他一幅“高山仰止”的中国画,表达了同济师生对他的喜爱。史图博教授还是“中国黎学”奠基人。
99.深受广大同济学子喜爱的哲学教师是王智平(笔名王蛇)老师。王老师作为非同济毕业生,无限挚爱同济,致力于挖掘和传播同济内涵和精神,颂扬同济,丰富了同济文化,曾写过《同济五歌》,历经磨难而不悔,爱同济的痴心不改,是几代同济学子的良师益友,值得所有同济人敬仰!我们会永远记住您,尊敬的王智平老师!
感谢所有热爱同济、帮助同济、献身同济、为同济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们!
.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届45名毕业生历经了同济最艰难的抗战时期,先辈们在隆隆的枪炮声中,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有所成,出现了许多知名的医学专家:王心禾校友(传染病)、江明性校友(药理学)、武忠弼校友(病理学)、项士孝校友(解剖学)、童尔昌校友(小儿外科)、颜小琼校友(放射学)、魏能润校友(耳鼻喉科)、李桓英校友(麻风病防治)……同样,届的毕业生历经了我校迁校建校的艰苦时期,当年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之艰苦可想而知,可仍然出了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陆道培校友和侯运德校友。真是时势造英雄!
.同济史上的“一牛四虎”是一牛是谢毓晋校友、大虎江圣造校友、二虎王辨明校友、三虎过晋源校友、四虎裘法祖校友,五位同济校友曾同住一宿舍,大家把谢毓晋校友当大哥。一牛四虎的友情持续了一生。
.同济公共卫生系创始人是林竟成校友。
.我国第一个妇幼卫生专业是年由刘筱娴校友创办的。
.前中国国家主席李先念的夫人林佳楣是同济校友。
.过晋源校友把对学生和病人的爱概括成四句话:解其所惑、补其所缺、救其所难,治其所难
.同济的现地址以前是华商跑马场。
.年,同济第一届医科毕业生是:张近枢、何理中、江逢治。三位师兄是所有同济学子的“大哥”。
.儿科医学家宋名通校友曾担任湖北省职称评定委员会医学组主任,时逢他的夫人熊彩珍申报正高级职称,宋名通校友在评定会上说:“我们家已有一个教授了,还要一个教授干什么呢?”主动将名额让了出来。熊彩珍退休时仍是副高级职称。对比同济前辈的高风亮节和崇高思想境界,吾等晚辈无比汗颜。
.中国血液病学奠基人之一的王辨明校友的叔祖父是著名国学大师、清华四大导师之一、曾提出做学问三大境界的王国维。
.王辨明校友送给他的学生童春容的毕业赠言是:人生的意义在于多为事业及人民着想,少计较个人利益。虽是给个人的赠言,但值得所有同济人铭记在心。
.内科学家过晋源校友在病房给实习小组的学生讲课时,亲自带领学生到卫生间观察病人的排泄物。内科学家、医学教育家是如何养成的,可见一斑。
.年卫生部部属医学院毕业统考,武汉医学院总分平均86.3分,名列第二。
.我校本科生在第八届全国临床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我校留学生在首届全国留学生临床技能大赛中荣获最高奖:优异团队奖和最佳团队合作奖。“学医在同济”的品牌更加响亮。
.中国预防医学尤其是劳动卫生学奠基人之一的陈炎磐校友当年报考大学时,因听说“学医当然要学德国,德国医学是最先进的”,放弃了当时很有名的、已录取他的某医学院,改为报考同济。
.联邦德国前总统谢尔、联邦德国前总理科尔曾专程前来我校访问。
.中国病理学奠基人之一的徐诵明教授曾担任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院长、北平大学代理校长、国立同济大学校长兼任医学院院长等。抗战胜利后,教育部要求国立同济大学留在四川,徐诵明教授坚决反对,强烈要求同济迁回上海。现在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办公楼前有徐诵明教授的雕像。
.上世纪50年代,为保住“同济”的校名,同济有一些一、二级教授竟被打成“右派”!曾执教同济公卫的陈立功校友对同济的无限热爱也令人印象深刻。今天,无论世间风云如何变幻,我们无比珍惜“同济”品牌,“同济”品牌凝结着历代同济人奋斗的心血和无限的挚爱,任何试图抹杀同济的人,都为广大同济学子所愤慨。
.抗战时期,同济在宜宾期间,当地学生发生了大批学生中毒事件,当地人称之为“Pa病”(“Pa”在四川话中意为软瘫),经同济医生诊治,确诊为含钡食盐中的氯化钡引起的中毒,建议在食盐中加入“芒硝(硫酸钠)”,以去除氯化钡。从此,四川就再也没有这种危害多年的“Pa病”了。此项成果获年全国应用科学类学术奖励一等奖。
.“十年动乱”期间,在湖北省及周边地区的农民发生“烧热病”和“软病”,是同济的研究人员发现其致病机理并予以治愈的。研究发现两病的致病物质是棉酚。后来,棉酚还曾被用作为男性避孕药。
.医院心血管外科心脏移植手术量居全国第一,疗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屠开元校友是国内外知名的骨科专家,在国内首创“骨库”,证实了断肢可以再生的科学理论,培养了包括朱通伯、王泰仪在内的众多骨科人才。
.宁誉校友是第一位担任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的中国人,是新中国皮肤科学的先驱和开创者之一。
.早在年,吕富华校友首次成功地于家兔实验中证明烟草的致癌性,论文题目为《烟叶油脂涂于家兔身上后,所发生之癌肿考察》。
.邹贤华校友曾担任中华医学会理疗学会主任委员,北京医院物理医学康复科、超声诊断科主任,在国内首先开展了高频电疗、体疗和水疗等技术,并于50年代首先开始了应用A型超声的诊断工作。
.毕增琪校友创建了北京医院肾脏内科,是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会创始人之一,在国内最早报告了IgA肾病。受国务院指派,任首届我国驻联合国代表之一。
.“新型血小板功能缺陷症(沈迪氏病)”是医院血液科沈迪发现的。
.王新房校友是我国超声心动图系统工程研究工作的创始人之一,被世界超声医学生物学联合会褒奖为“超声医学历史先驱者”,有“世界现代超声心动图之父”之称。
.龚锦涵校友为“航海医学”“潜水医学”在我国的建立进行了大量的开创性工作。
.江湖人送外号“丁一锤”的医院神经内科教授丁铭臣校友,其临床诊治技巧之精妙,令人叹为观止。“黄大刀”医院的黄信孚校友。
.李桓英校友利用短程联合化疗治疗麻风病取得成功,经常孤身一人,深入与外界隔绝的麻风村,与麻风病人“亲密接触”,给他们治疗,给他们希望。李桓英校友为中国的麻风病防治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取得了世界水平的成果,获得过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吴熙瑞校友在人类生殖医学、妇产科内分泌等方面起到带头作用,做出过积极贡献。由国家推荐,曾任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人类生殖规划顾问及科学家(-)。曾任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学会首届、第二届主任委员和三届荣誉主任委员,曾任我国第一家生殖医学中心—同济医科大学生殖医学中心主任。
.张锦坤校友曾担任中华消化内镜学会首任主任委员。年,因写作《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而闻名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先生患晚期癌症后,其病情引起毛泽东和周恩来等领导人的重视,指示卫生部派医疗队到瑞士就地为他医治。医疗队由武医院(现医院)消化科专家张锦坤校友带队。
.陈孝平校友曾联合其他专家学者提出,要提倡用“病人”来代替“患者”,认为这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翻阅近期同济人写的文章,的确用“病人”明显多一些。
.据说,医院、医院之间的“较劲”从未间断,就像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也像长江与密西西比河,更像太极图中的黑白两级,相互是对手,互相有合作。
.有“世界断肢再植之父”之称的陈中伟院士曾就读于上海同德医学院。而上海同德医学院是由同济德文医学堂的首届毕业生江逢治和他的校友开办的。毕业于同德医学院的朱裕壁(二级教授)创立了湖北医学院。
.创建同济寄生虫学科的一级教授姚永政发现了“姚氏钉螺”,在国内首先证实“瘴气”既是恶性疟疾。解剖学家、钉螺研究专家,一级教授李赋京校友发现了“安徽李氏钉螺”。
.应诗达校友创建了山东省第一个“麻醉科”建制,担任山东省第一位麻醉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创办《中国麻醉与镇痛》杂志并担任主编。
.吕维柏校友曾参加西学中学习班,结业时荣获卫生部颁发的学习优良一等奖金质奖章,所写的论文全文刊登于《人民日报》头版头条。
.被卫生部誉为“白求恩式的好医生”的韦加宁校友(医院手外科医生)是李赋京校友的女婿,被授予医务界最高荣誉奖“白求恩奖章”,北京市委、市政府授予“人民好医生”(获此殊荣第一人)。韦加宁校友早在年,就成功地进行了世界第一例同体断足移植手术。
.邓仲端教授和车东媛教授夫妇在我校病理教研室工作近半个世纪,他们为同济及全国病理界的发展付出了一生。车东媛教授在我国报道第一例“农民肺”尸检的病理报告。
.年,钱允庆校友和陈中伟教授等一起进行了世界第一例断手再植手术,首创断手再植小血管吻合方法,解决了断手再植中关键性世界难题。
.梁之彦校友(一级教授)的勤奋好学是闻名的。“文革”后期,每天图书馆开馆半天,许多人怕扣上“只专不红”的帽子,很少进图书馆。但图书馆管理人员说,只有梁教授经常来,一坐半天。有一次,梁之彦校友看书太入神了,忘了关门的时间,没有出来,被锁在图书馆内。直到下午一点多被路人听见叫声,喊来管理员开门,才将梁之彦校友放出来,一时成为校内佳话。
.医院的李宝实教授是我国耳鼻喉科先驱之一,一级教授;于光元是我国皮肤性病科主要奠基人之一,一级教授。二位教授均获得过英国爱丁堡医学院博士学位。
.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周裕德医院院长的时间最长,担任医院院长、医院院长达三十余年。
.陶桓乐校友曾担任《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第一届主编。
.童尔昌校友曾担任《中华小儿外科杂志》主编,现任主编是袁继炎校友。
.金清尘校友曾担任《中华麻醉学杂志》主编和全国麻醉学会主任委员。
.谷镜汧校友曾担任代理国立上海医学院院长,是上海医学院创始人之一。
.沈其震校友曾担任大连医学院院长,是大连医学院创始人。
.梁伯强校友曾担任中山大学医学院院长。
.屠开元校友曾担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
.许本谦校友曾担任南京医学院副院长。
.陈孝曙校友曾担任中国营养学会会长。
.李珏声校友曾担任青岛医学院院长。
.汪磊医院副院长、全军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主任。
.殷大奎校友曾担任华西医科大学副校长。
.方中祜校友曾担任广西医学院副院长。
.周宏灏校友曾担任湖南医科大学副校长,是国际遗传药理学和药物基因组学会创始成员(FoundingMember)。
.中医院的现任院长是院士胡盛寿校友。
.蔡焯基校医院院长。
.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是杨宝峰校友。
.吴小南校友担任福建医科大学副校长。
.冉丕鑫校友担任广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
.王宝楹校友曾担任山东省立医学院院长。后该校和其他学校合并为山东医学院。
.徐竞英校友曾担任北京医院核医学科主任。
.吴静安校友曾担任医院眼科主任。
.刘蔼年医院眼科主任。刘蔼年校友的丈夫是著名的“一代经济学大家”董辅礽,女儿董欣年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女婿王小凡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陆道培校友曾担任北京医院内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
.陈贤义校友年毕业于我校,曾担任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
.湖北医药学院的创始人是项士孝校友。
.年,项士孝校友从当时已是沦陷区的上海的高中毕业后,告别父母妻女,执意要到同济上学,最后绕道越南河内转至云南昆明,找到已西迁的国立同济大学,并如愿考上医学院。年,项士孝校友获瑞士巴塞尔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项士孝校友收到两份聘书:国内一所医学院聘请其为教授,而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聘请其为副教授。项士孝校友愉快地接受了母校的聘请。曾有人问项士孝校友为什么选择同济,回答说:“是同济培养了我,当然要报效母校,服务母校了。”
.胡远峰校友在国内最早引进口服降糖药—磺脲类化合物。
.谢荣校友是我国著名的医学教育家、临床麻醉学家,我国麻醉学科卓越的奠基人。担任过北京医院外科主任。年被授予“英国皇家麻醉学院荣誉院士”,是当时全球华人唯一获此殊荣者。
.梁浩材教授毕业于中山医学院,是我国社会医学、卫生管理学、社会教育学等领域的创始人之一,曾担任同济医科大学社会医学研究所所长。梁浩材教授大力推广医学要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观念,以适应医学社会化的潮流。许多校友毕业多年,仍记得当年风度翩翩的梁浩材教授的深入、新颖、风趣幽默的讲课。
.据传,医院由英国教会建立,属医学领域的英美派;医院属医学领域的德日派。早年社会上对这两个医学门派的传说甚多,常从医生的举止做派就医院。英美派者常吸雪茄,而德日派习惯抽烟斗,西装打理也各有特色,就连外科医生在术中缝线打结的方式也有单、双手之别。医院在《外科学》总论的实习课上,两种打结方式都教授给学生,考试时则以单手打结为主。
.年,医院、医院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的数量分别位居全国医疗机构的第一位和第三位。
.高浴教授是著名的心脏病学家、医学教育家,是中国心电学的奠基人之一,在建国初期就担任过中央保健专家组副组长。年,国家恢复学位制时,高浴教授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心血管内科的8位博士生导师之一。创办了武汉医学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创刊《临床心血管病杂志》并担任主编。
.张天民校友是我国第一位物理治疗学副教授。曾被聘请为蒋介石先生治疗腰痛3个月,后来因此得到不公正待遇。
.郭鹞校友从事放射医学研究,多次奔赴大西北核试验场。和同事们撰写了《特种武器的损伤与防护》检测报告,这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载入被国家领导人誉为国宝的《我国核试验技术总结汇编》。主编《放射损伤病理学》,这是我国第一部以本国核武器试验效应和病理研究结果为主要依据的专业参考书。
.徐佩珉校友曾担任刘少奇、陈云等国家领导人的保健工作,其中曾任刘少奇专职医生保健工作近8年,受到中央首长和卫生部多次奖励。年曾担任习仲勋老一辈革命家高级干部医疗抢救组组长。
.张应天校友在医院担任主治医师时,自创胃癌根治术及扩大根治术,及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及引流术(PTC),被业内专家称为中国第一人。曾因冤案入狱。是全国劳动模范,荣获首届中国医师奖。湖北省和武汉市都曾号召向张应天校友学习。
.高有炳校友曾于年以湖北省选拔考试第一名的身份获WHO资助赴美进修,对普外、脑外、泌外、胸外、小儿外科等各种手术都能熟练掌握,对烧伤、冻伤、战伤亦有研究,尤其擅长普外、胸外高难度手术,为湖北省开展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做出了突出贡献,是武汉市最早开展门脉高压急症分流术、房间隔缺损修补术、食管癌切除术、肝癌切除术、肾移植术、动脉瘤手术治疗专家之一。
.顾美仪校友毕业于同济护士学校,担任过第二十一届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和《中华护理杂志》主编。
.医院中医科的朱师墨教授是湖北省第一位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中医学教授。
.肖传国校友提出有争议性的“肖氏反射弧”新理论,中央电视台曾予以宣传报道。由肖传国校友等完成的“人工建立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恢复截瘫后膀胱功能”获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郭继鸿校友是我国著名心脏电生理专家、中国心律学会主任委员、中国心电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杂志》副总编辑。年,率先完成了国内第一例射频消融术,为心脏电生理学、心脏起搏及导管射频消融术在我国的不断开展、普及和推广做出了杰出贡献。
.饶克勤校友担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在国家卫生服务研究、营养与慢性病流行病学、健康公平性、健康监测方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远立校友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是“卫生体系学”创始人之一,在我校公共卫生学院攻读本科及硕士,师从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创始人林竟成校友、梁浩材教授。
.张旭校友本科、硕士、博士均毕业于我校,完全“同济制造”,被裘法祖校友称赞“极具手术天分”,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张旭校友多次在国内外做手术演示,常和国外专家同台竞技,迅速提高了我国泌尿外科腹腔镜水平,被称为“中国微创泌尿外科领跑人”。
.李龙承校友本科、硕士、博士均毕业于我校,也完全是“同济制造”,担任北京医院中心实验室主任、实验动物中心主任(兼任)。李龙承校友获得过美国NIH历史上第一次(年)设立的鼓励高风险创新性计划基金,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并命名RNAa现象(一种小RNA参与的基因激活机制)。
.游苏宁校友年毕业于我校,曾担任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是中国科技期刊界唯一的首届韬奋出版新人奖得主。
.国际知名医学期刊《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的首位华人副主编是我校79级本科、84级硕士的肖瑞平校友,也是NEJM在美国本土外聘任的首位副主编。肖瑞平校友是前美国NIH终身研究员,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所长,在受体信号转导、心血管及代谢疾病的基础和转化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
.沈康校友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突触发育的分子机制、树突形态的发育机制。
.吴旭东校友年毕业于我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33岁就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提出了全新的PcG蛋白结合染色质的机制模型,以封面故事形式发表在MolCell上,Cell杂志的专栏评述认为该研究挑战了传统理论,超越了原始中心法则的概念。
.81-1的冯翔校友创作并演唱了武汉民谣《汉阳门花园》,一时广为传唱,“冬天腊梅花,夏天石榴花。晴天都是人,雨天都是伢”,勾起了无数人对儿时的幸福回忆。
.年1月,医院王伟团队与中科院的关于神经胶质细胞功能的合作研究项目被评为由《医学科学报》、《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主办的“中国十大医学进展”之一。
.百年同济,百年沧桑,百年坎坷,百年辉煌。
.我们同济有辉煌灿烂的过去、蓬勃发展的现在、大有希望的未来。
.裘法祖老校友在祝福母校百年校庆时曾说:
让我们同济人热忱地祝福我们亲爱的母校同济医学院前程无限!
参考文献
1.吴孟超,吴在德。《百年医学同济人——百年来我国医学事业发展中的同济和同济人》,同济大学出版社,。
2.黄昌勇,干国华。《老同济的故事》,江苏文艺出版社,。
3.金正基。《同济的故事》,同济大学出版社,。
4.马先松,赵小抗。《医院志~》,武汉出版社,。
5.余培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志-》,。
6.肖克难,余培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百年志-》,。
7.龚非力。《病理学家武忠弼》,湖北人民出版社,。
8.卢刚,王钢。《德源中华济世天下——同济医学院故事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9.肖克难,余培超。《人民医学家裘法祖》,湖北人民出版社,。
10.吴在德。《纪念人民医学家裘法祖诞辰周年》,人民卫生出版社,。
11.陈安民。《当代医圣裘法祖》,科学出版社,。
12.刘正湘,雷志勇。《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院壹佰周年纪念》,。
13.李华一,黄彬鉴,吕先英。《同济医科大学大事记~》,同济医科大学出版,6。
14.王国斌,张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院~》,。
15.王能辉,刘维九,何世银等。《医院志~》,6。
16.洪光祥。《医院志~5》,6。
17.王国斌。《医院志6~》,。
18.王国斌。《医院志~》,。
19.陈建国。《致同济医学院校友年新年慰问信》,。
徐医生荐读
同济医学趣闻
同济风雨百又十,细数开创者们的故事
同济情怀,源远流长
向同济大声告白:岁生日快乐,我爱你
同济根,白衣梦开始的地方,来跟我们一起探寻
同济病理,以及同济病理人的回忆
“北协和,南同济”的说法
建国初期同济医院内迁武汉纪事
亲历抗战的"90后"同济医学大家
非著名校友参加同济周年校庆返校日记
李晓东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