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分为阵发性房颤(短暂间隙性发作,绝大多数在24小时可以恢复成正常心跳)、持续性房颤(发作时间在一周以上)和永久性房颤(发作时间在一年以上,而且无法转成正常心跳)。无论哪一种房颤,血栓可以在24~48小时形成,都存在中风或全身栓塞的风险,而且心跳越快、时间越长、心衰的风险也越高。如果已经发生了房颤,该如何治疗呢?治疗策略依患者的病情而定临床研究发现,使用药物来控制房颤,阻止其复发,结果并不理想,并且容易复发,且长期服药也有一定副作用。采用微创手术,比如射频消融,就是把那些异位起搏点(指挥部)用导管一一消灭掉,这是目前治疗房颤并维持正常心跳最好且维持时间最长的方法。但是对某些患者,如年纪比较大,房颤时间长、合并症多,心脏状况不是很好,心房也很大的患者效果也不佳,容易复发。因此,当没有办法去根治房颤时,最好是采取控制房颤心室率的方法。就是用药物把房颤的心跳控制在次/分以下,让患者没有心慌、心悸的感觉,还可以减少心衰的发生率。采用什么样的治疗策略,取决于患者的情况和医疗的技术条件。医生一定要和患者、家属共同沟通后决定。房颤患者预防血栓、中风更重要房颤患者应该积极进行规范化抗凝治疗。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活血化瘀”治疗不一样,抗凝药包括传统抗凝药(华法林)和新型抗凝药(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两种。常用于治疗冠心病的阿司匹林、氯比格雷(波立维、泰嘉等)以及大家常用的三七粉、丹参粉都不能预防房颤的血栓风险。传统抗凝药华法林更便宜,但出血风险高于新型抗凝药。而且不同人的有效剂量不同,很多食物和药物容易影响华法林的抗凝效果。故需要定期(每月)到医院抽血监测凝血指标并调整药物剂量。而新型抗凝药比较省心省事,不需要监测,药物食物影响小。虽然新型抗凝药出血风险明显降低,但房颤抗凝是一把“双刃剑”,需要平衡卒中风险和出血风险。但不要因为出血风险高就放弃抗凝治疗。国外研究发现,即使高龄(80岁)老人、高出血风险的患者抗凝治疗仍然获益。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服药,药物不擅自减量、加量,不饮酒、不吸烟,不乱用止痛药,控制好血压,定期监测,就可以明显减少出血及栓塞的风险。提醒:房颤本身不是病,可以完全无症状,但房颤带来的影响却很严重。一旦患者出现相关异常症状,需及时就医。(医院心衰中心主任医师孔洪)
转载请注明:http://www.dgdoers.com/sxzb/11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