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中国政府网宣布:为促进深圳经济特区一体化发展,结合特区建设发展新形势新任务,国务院同意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
这意味在中国即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存在了36年的“特区管理线”成为历史。换句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深圳人终于可以告别关内和关外的说发了!“关外”的深圳人也终于可以挺胸抬头自豪的说自己是深圳人了!
相信有不少像腾知君这样的“外来户”在看到“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的第一时间感到一脸茫然,经济特区我知道,深圳我也知道,但是管理线是个啥?为什么存在?为什么又要撤销?撤销后有啥影响?
别慌,腾知君经过这么长时间终于搞明白了经济特区管理线的前世今生,接下来腾知君就和大家扒一扒这个已经被撤销了的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的二三事儿……
A“二线关”的起源记得腾知君很小很小的时候,听到过一首歌,歌词内容是“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个圈指的其实是当年的“关内”。
年6月,深圳特区和非特区之间用铁丝网修筑了一道管理线,称为“二线”。之所以称“二线”,是相对于俗称“一线”的粤港边界管理线而言。
这道线把深圳分为特区内和特区内外,俗称关内和关外,这条管理线就是深圳特区管理线,特区管理线是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历史见证。
B“二线”背后的辛酸过往俗话说英雄难过梅林关,关口堵车又堵心。深圳二线关口的常年拥堵,成为不少市民心中难以排解的痛。这一条线,隔开的不仅仅是土地,更是权利的区分。
早些年,来深圳时办边防通行证、找到工作后办暂住证、工作稳定收入增加后设法调入深圳户口,办理带有T字标志的特区身份证,是每一个深圳移民人生中抹不去的记忆。
时至今日,围绕着“边防证”“二线关”周围的那些故事早已走进了历史深处,但对许多早期来到深圳的人们而言,这关乎着一段特殊的人生经历。“拿着边防通行证排长龙进关口,忘带证件的被带到樟木头,这些场景还历历在目。”
“当时想办一个‘边防证’,难度远远高于现在办护照。”曾参与筹建“二线关”的海关工作人员回忆道,当时办理一个进入深圳的边防证,要经过单位政审、派出所核查、公安局办证三个程序。如果没有单位就更难了,需要街道居委会审查,申请手续非常复杂。如果边防证过期、没有办理暂住证等相关手续,被查到之后甚至还有被遣返回老家的可能。
C为什么要撤销“二线关”?特区内摩天大楼,深南大道树荫如盖,道路上行驶着一水的豪车。特区外则暴露了一个新兴城市建设的忙乱和嘈杂。
事实上,“二线关”的铁丝网不仅仅是特区内外的物理界定,更成为了深圳交通的肠梗塞,还带来了道路、给排水、污水处理等城市建设的统一规划难题。
长期以来,伴随着“二线关”,带来的是人们内心的坚固的“心理关”。无论是交通、基础设施等硬件,还是社会治安、文化氛围等软件,关内关外存在不少的差距。提到龙华、宝安等名字,人们总是会不由自主地默默地为其加上“关外”的前缀。
随着时间的推移,“二线关”逐渐成为特区一体化融合的瓶颈。当前四大一线城市北上广深,深圳面临的土地困扰最为明显。
撤销“二线关”,可以加快特区一体化建设,一改原关内是现代化都市、原关外大部分是城乡结合部的城市治理困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激发深圳创新势能,无疑需要加快特区一体化布局。
D撤销后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深圳撤销二线关后,特区范围扩大,但也对城市道路、环境绿化、给排水、通讯、市政等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建设与管理提出新的要求。自特区内外一体化后,原二线关检查站场地及其配套设施便开始空置,造成土地及相应资源的闲置浪费。
对此,市规划国土委称,二线沿线将结合绿道系统,进一步完善步行系统及自行车道系统,充分利用并体现沿线地区的历史属性,塑造具有人文烙印的特色风貌线。改善南头关、白芒关、长源村、梅林水库、布吉关、沙湾关等主要节点的空间形态,创造与周边建筑及环境共生的公共开放空间。
在腾知君看来,打破深圳关内关外的界限,对于特区一体化布局来说非常重要。但从咱老百姓的生活等方面来说,这些影响则是更加有意义!
首先在交通方面,原来想要在关外打车回关内,还必须要区分红车绿车,现在通过出租电动化的方式得以解决,开车的小伙伴也不用担心关口堵车又堵心了。
其次,对于龙华区、平山区等原特区外片区来说,在规划、建设、管理并重、产业、城市和人居等多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如深圳人最为痛心的房价!龙华的“地王“项目频现,一些二手房小区价格早已超过福田中心区,福田甚至被戏称为“龙华南”。这大概是深圳小伙伴们最不愿意看见的一种变化了吧~
最后,最重要的是“关内”、“关外”这种对身份的一种特殊的识别方式终成历史!画在深圳人心里的这根线终于可以撤销了!住在关外的小伙伴们以后也能抬起头自豪的说自己是深圳人啦!闲来没事的时候还能在曾经的巡逻道上散散步、健健身,再也不用因为深圳“血统”而烦恼啦~
注明: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涉及版权问题烦敬请原作者添加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