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移植手术,前世今生是这样的

心脏移植的分类

心脏移植可分为原位心脏移植术和异位心脏移植术,前者是把病心先切除,再在原位移植一颗心脏;后者是病心不切除,在身体的其他部位(多为右侧胸腔)再移植一颗心脏。

心脏移植的对象

心脏移植的对象是终末期心脏病的患者。一般而言,积极而正确的内科药物治疗下心力衰竭仍难以纠正,症状严重而失去劳动力,病程中有严重心律失常,或有心脏停搏心肺复苏史,轻微感染即可诱发心力衰竭住院,慢性低血压,肝肾功能持续下降,及有心源性恶病质倾向,预期生存时间小于半年,应考虑为终末期心脏病。

心脏移植手术的常见疾症包括:

1.晚期原发性心肌病,其中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以及慢性克山病等。

2.无法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严重缺血性心脏病。

3.无法通过矫治手术根治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4.终末期瓣膜病,无法通过换瓣手术治疗。

5.其他难以通过手术治疗的心脏外伤、心脏肿瘤等。

6.心脏移植术后移植心脏广泛性冠状动脉硬化、心肌纤维化等。

心脏移植手术发展史

现代器官移植的历史应从美籍法国医生阿历克西斯?卡雷尔的研究算起。年他发明了一种血管吻合技术,一直沿用至今。年,他把一只小狗的心脏移植到大狗的颈部(同种异位移植),小狗的心脏在此跳动了2小时之久。由于这些开创性的工作成就,他荣获了年诺贝尔医学奖。

多年的动物试验之后,20世纪中叶,开始出现对人体器官移植的临床研究,并先后获得成功。现在,人的心、肝、肾、肺、胰等各个器官都可以进行移植。器官移植被认为是20世纪临床医学最突出的成就之一。最早成功的是肾移植,而心脏移植则成功较晚。

年12月,在开普敦在南非开普医院,以克里斯蒂安?巴纳德为首的5位医生,把一名车祸中丧生的25岁青年的心脏植入52岁患者,以取代他患病的心脏,实施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例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手术,虽然患者因肺部感染在接受手术后仅仅存活了18天,但是这次手术却翻开了人类心脏移植的新篇章。巴纳德之后,各国掀起了心脏移植研究的第一次热潮。

年斯坦福大学制定出受心者和供心者的选择标准。这一年,全球有17个国家的60多个医学中心共做心脏移植手术例。但由于排斥反应和感染,受术者大多很快死去。于是从年起许多地方停止了这项工作,之后10年移植手术总共不足50例,全世界在20世纪70年代对心脏移植的研究进入了低潮期。

随着英国剑桥大学的学者罗伊?卡勒发现硫唑嘌呤能防止动物身上的异体排斥反应,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到80年代初,他又发现环孢菌素在抗免疫排斥反应上更好、更适用。年起环孢菌素被广泛应用于心脏移植手术,同时由于心肌保护技术的改进,外科技术的提高,心脏移植迎来了第二次高潮,心脏移植术也日趋完善。

年,美国卫生部正式宣布,心脏移植不再是一种实验性能的医疗方法,而被公认为临床治疗终末期心脏病人的一种有效手段。

目前,心脏移植已成为常规手术。至今为止,已经实施了大量的心、肺、心肺联合移植手术,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为终末期心肺疾病的患者提供了一个有效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的治疗方法。全球累计已有6万多人接受了心脏移植手术,每年约以例的速度增加。在美国每年进行心脏移植的约有余例,其数量位于角膜、肾脏、肝脏移植之后,居第4位。

我国心脏移植手术现状

我国开展心脏移植手术起步较晚。年4月21日在上海第二医院,以张世泽教授为首的医疗小组,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成功完成了全国也是亚洲首例心脏移植手术。换心人存活天,后死于第4次急性排斥反应。后十多年,心脏移植在我国大陆一直处于停顿状态。

到上世纪90年代,在国际器官移植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的心脏移植手术又重新启动。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心脏移植无论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着长足的发展,心脏移植的技术手段,抗排斥反应的研究都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现在我医院有几十家。

来源:心肺健康园

作者:马南上海交通大医院心胸外科副主任医师

不想错过心脏之声的推送?

戳文章顶部蓝字“哈特瑞姆心脏之声”


转载请注明:http://www.dgdoers.com/zbzz/5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