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的机制及药物研究进展

房颤的机制及药物研究进展

文献来源:CalvoD,etal.Mechanismsanddrugdevelopmentinatrialfibrillation.PharmacolRev,,70:-

前言

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它影响着全球多万人,是心律失常住院治疗的首要原因。许多药物已在治疗持续性房颤中尝试,但成功率有限。一些IA、IC、III类,以及II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在房颤转化为窦性心律并维持方面具有中等疗效。但是,它们会增加不良事件(如心律失常),一些药物如丙吡胺、奎尼丁和索他洛尔还可能会增加死亡率。事实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整体上改善了患者的症状评分和运动耐受性,然而,大型随机试验没有显示与控制心率相比,控制心律对降低死亡率有益。另一方面,新的标测和导管消融技术的发展使手术更安全和容易进行,一次手术有效率更高也大大改善了阵发性房颤患者的预后。然而,持续性房颤消融的成功率仍然远低于阵发性房颤。由于房颤治疗策略在世界范围内存在很大差异,预防和终止房颤的需求更加突出,进而为开发新一代药物提供了新的机会。

本文并不是对抗心律失常药物药理学的综述,我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dgdoers.com/zbzz/50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