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县,这个中国东方的“千年古县”,是人类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的地区之一,东夷文化在此繁衍生息,《毋忘在莒》的故事流传千古,启迪后人;《文心雕龙》的典籍,奠定了中国文学的理论基础,名扬中外;一个“旦”字成为中华汉字最早的发现,厚重的莒文化滋养和哺育一代又一代的莒地儿女。当历史的烟云散去,留下了永远的神秘,雾释冰融,我们试图通过一个汉字“莒”,来揭开莒国强大面纱的一角。
释“莒”
年热播宫廷大戏—《芈月传》让广大观众认识了温婉大气的莒姬,同时莒作为一个生僻字,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莒字本来是很古老的,但因为古代和现代写法的不同,经常被人认错,今年80多高龄的莒县博物馆研究馆员苏兆庆老先生就深有感触。
莒县博物馆研究馆员苏兆庆:我那时候年轻的时候上济南去买点东西,有人就说你是哪里,我说我是莒县文化馆,他就不会写莒,叫我写,这就说明生僻了,又把莒说成吕县,营县,这么多。
各种各样的读音,更为“莒”字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出土的青铜器中,单“莒”字的就有80多个,那“莒”字经过了怎样的演变过程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苏老的讲解。
莒县博物馆研究馆员苏兆庆:“莒”的演变,演变了几个过程,商代一个写法,西周一个写法,春秋一个写法,战国一个写法,到了汉朝就变成了竹头一个吕,草头一个吕,就到了今天了,所以一个莒字贯几千年,不好找,是不是啊,所以我们这里去搞千年古县评比,那些专家们就说,一字贯几千年,很难的事了,咱这个莒就是一字贯了几千年。
一字贯穿千年,在历史进程中是罕见的,是值得我们莒人骄傲的一件事。回首往事,追溯历史,古代还有一种“方者为筐,圆者为莒”之说,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莒不仅仅是单纯的一个字,而是量器的一种。
莒县博物馆研究馆员苏兆庆:用竹子编的筐,就叫莒,所以又叫带竹子头,那就莒叫古代量器,还有一个量器姓“秉”,就是秉承的秉,也是个量器,就是“四秉为一莒”就是“四升为一斗”的意思。那个“秉”呢,相当于个量器,相当于个“升”,这个“四秉”才能成为“一莒”,“一莒”就像咱这地方说的“一斗”似的,“莒”是量器,量器是治国之器,是国家治国之器吧,治国之器它是非常有涵养的一个名称啊。
莒,也是东夷的老牌古国,清朝就有学者称“莒国虽小,乃东夷之雄也,”莒人在这里创作文字,发明酿酒,制做陶器,青铜器,建设城堡,使得原始农业处于发达状态。
莒县博物馆研究馆员苏兆庆:我们这个地方的原始农业发达,原始农业发达,发达到什么样呢,我们这里五千年左右的时候,粮食吃不了,有了剩余,现在在沂淄地方挖出粮食来,都烂了,一个多立方的一个焦渣那里。
发达的经济促进了这个地区文化的发展,历史的齿轮此时已经转向了西周王朝,这个实行分封制国家的王朝试图改变这里的文化,得到了莒人的强烈反抗,只可惜在战争中,莒人失败,多年后,周王朝还在试图改造莒人创造的文化,又一次引发了一场战争,那么这一次战争,莒人是失败还是成功了呢?
莒县博物馆研究馆员苏兆庆:一个姓莒的人物,叫莒虎,这个莒虎呢,又引导着周围的东夷部落的人们呢,又去和西周打,这一仗呢,把西周打的开始衰败开了,西周衰败开了,这不接着来了春秋战国吗,春秋战国,莒国接着就更强盛了,所以莒国呢,它不像有些人说的是莒国是个子爵,其实莒国从金文上看,也称过王,也称过公,也称过侯,也就说莒国到了这么个地步,并不是和现在说是莒国是小国,子国,那是他不懂文献的一种说法。
“莒”是地名
从文献资料和考古实物证实,莒是地名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部落时期,那时就有莒氏部落。《春秋释例谱》云:“莒,嬴姓,少昊之后……”郭沫若《中国史稿》载:“伯益是较早注入华夏的夷人分支,传说伯益的后裔有徐氏,郯氏,莒氏…….”学术界都公允:大汶口文化就是少昊文化。莒地大汶口文化遗址比比皆是,仅莒县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就有50处之多,占山东省同时期遗址的十二分之一。著名的陵阳河遗址,出土文物之精美,研究价值之高,在全国同时期遗存中,可称之为佼佼者。马承源在《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记载:“之阻,于是乎夹州、徐州始可处。禹通淮与沂,东注之海,于是乎竞州、莒州始可处也。禹及通蒌与汤东注之。这一文献资料更为人们研究莒提供了事实依据。
莒县博物馆研究馆员苏兆庆:我在一次会议上,北大的一个教授说是,我给他一本书,他说是老苏我发现了一个事,这个对咱莒县很重要,马承源编的那个竹简上,有莒州,那个莒州很重要,我说那个能不能给我个复印件啊,他呢,后期就给我搞了一个复印件来,我一看以后呢,我就写了一篇小文章,说是莒州是古代九州之一,为什么,这个竹简上,那时候山东省没有青州,没有兖州,就有莒州,有莒州这不就说明莒州很早了吗?刚才说的那个竞州啊。很可能就是兖州那个地法,很可能像兖州那个地方,莒州是古老的九州之一,说我们是夏朝,我们就是九州了。
莒为古邑,大汶口文化时期为莒氏部落,夏代为莒州,商代封为莒方国,周代封莒国,秦朝为琅琊郡莒县,汉朝是城阳国莒县,西晋为城阳郡莒县,东晋至南北朝是东莞郡莒县,北周莒为州。后为州、为郡、为县。莒自古至今,朝代交换行政变更,区域变更,莒之名,约年来,始终未改。
“莒”为姓氏
莒县博物馆研究馆员苏兆庆:莒这个名吧,过去吧就光叫地名,是吧,只说是地名,那个莒怎么讲法,纯地名,纯地名我因为这个事吧,纯地名也有这种现象,好像有点问题,我就因为什么,通过这些考古资料看起来,它就不是纯地名,就古代就有这个文献上说的那个,古代有个莒氏部落,就有什么了,商代有,西周有,春秋战国都有,释出以后就有这么个事,其实啊,古代这个莒啊,不光是地名,更是姓氏。
苏老的观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的证实。莒氏是东夷氏族中最强大的一支,她为中华文明作出过重要贡献。莒是姓氏,莒以国为姓。
莒县博物馆研究馆员苏兆庆:我们莒氏就是国姓,我们莒国不就是国姓嘛,以国为姓,是不是啊,其实古代就是这样,同样一个族,一家人家分了好几个姓啊,这边姓了莒,那边姓了徐,其实莒氏和徐氏,谭氏都是一帮子东夷人,他就变成了东夷人,这里叫莒氏,那里叫徐氏,徐氏在那里,在蒙山的下边,徐氏在蒙山的下边那个国,徐国专管祭祀蒙山,谭氏不就是谭国嘛后来。
考古文献资料显示莒氏是姓氏,苏兆庆老先生为了寻找莒姓人花费了几十年的时间,却始终没有找到,一次偶然的机会,苏老的小儿子在网上发现天津静海四当口村有姓莒的人,于是苏老多方打探来到了莒姓人居住的村庄。
莒县博物馆研究馆员苏兆庆:到了天津的四党口,到了四党口村以后啊,那个村里一问,说这里姓莒的有多少,说我们这里还有多口人,四党口村包括四党口,他们的人这么热情呢,我们本来是请他们吃饭的,结果到那里以后,他们把我们又请了,带礼品很热情,所以呢,给联系上了,到了这是春天吧,到了八月十五,他们就派代表来看我,他们也来,这两年呢,连着两三年,姓莒的一直都来来往往,来看,那就说是说明莒不光是地名更是姓氏。
目前,莒姓人分布在北京、上海、山西汾阳、潞城,河北任丘、丰宁、唐县,山西栖霞、荣成、胶州,陕西眉县,天津静海,浙江永嘉,辽宁沈阳市,吉林省,内蒙古等地区,遗憾的是莒县境内现在并没有莒姓存在。年4月5日,莒姓人来到莒县浮来山“莒子墓”祭祖。
莒县博物馆研究馆员苏兆庆:去年4月5号,他们来莒子墓祭祖,有一个人,姓莒的,他是河南,他在河南,他儿子在浙江工作,他呢,听着说了,回到了河南,把河南又上了天津,把天津随着团又上了莒县,认老家,上莒子墓进行祭祖,这就说人不能忘根就在这里,是不是,中国人就是不忘根啊,只有根才有文化。
莒人的祖先在鲁东南这块大地上,以善于创造,勇于开拓,讲礼仪,崇文尚武著称。他们在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和龙山文化时代,文化尤为突出,以莒地出土的大批珍贵文物佐证,莒文化是东夷文化的典型代表。莒人早在五千年前就已率先吹响了向文明社会进军的号角,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作出过巨大贡献。
如今的莒县人,在莒文化的滋养下,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攻坚克难,砥砺奋进,为冲刺全省中游水平、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打造“一强三名”建设富强美丽幸福新莒县而努力奋斗!
(记者:盛月粉许文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