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阴雨连绵,突然想起小时候一种叫做“阴天晴天草”的植物。小伙伴们口口相传这种草可以预知阴天晴天,一旦见到,便兴奋地薅上几枝,三三两两地玩起来。将它长长的三棱形的茎折下来,一人扯着一头,慢慢从中间撕开,如果成为“口”字形,就是“晴天”;如果成为“工”字形,就是阴天。这种方法当然不可能准确预测天气,一种儿童游戏而已,然而,这种小草,却深深刻在印记中。
直到后来读大学,在厚厚的《植物学》中,才知道这种“阴天晴天草”,原来叫做莎草(CyperusrotundusL.),是莎草科莎草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莎”字估计很多人读不对,在这里它念[suō],听到不少人把“莎草”读成“沙草”。
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者,莎草广泛分布于全世界,不仅数量巨大,而且种类很多,我国常见的都有五六十种,香附子、球穗莎草、扁穗莎草、碎米莎草、异型莎草、矮莎草等等,外形较为相似,往往只能从花果序上才能准确分辨。一般来说它们的共同特征为:植株细长、直立;叶片形似禾草,叶脉平行,无节与节间的区别,叶梢不开张,无叶舌;茎呈长杆状,横切面三棱形或者扁三棱形,茎内大多为实心;根为须根系,有块根或者鳞状根系;花长在叶簇的末端,花期在夏季和秋季,能结出褐色的果实。我们河南各地所见最多的是香附子,常说的莎草就是指它。
莎草在农业生产上臭名远扬,被列为世界十大恶性杂草之一。它有惊人的繁殖能力,根扎得很深,无论种子还是根茎都能繁殖,条件适宜时,两三天即可出苗,一株接着一株,连绵不断地生长。而且很难铲除,把地上部分割掉,地下部分还会继续萌发,要想彻底铲除,必须把根刨出来。它喜湿怕冷,在中原一带主要生于山坡草地、耕地、路旁潮湿处,进入冬季地上部分便开始凋萎,所以夏季的阴湿草地上莎草最多,生长最盛。
尽管是一种恶性农业害草,但莎草的地下根茎却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中药上它的干燥根茎叫香附或者香附子,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许多中草药配方都要用到,具有理气理气解郁、调经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肝郁气滞、消化不良、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寒疝腹痛、乳房胀痛以及胸、胁、脘腹胀痛。《本草纲目》把香附子列入草部芳草类,名“莎草香附子”,并且对其形态描述十分精准:“莎叶如老韭叶而硬,光泽有剑脊棱,五、六月中抽一茎三棱中空,茎端复出数叶,开青花成穗如黍,中有细子,其根有须,须下结子一、二枚,转相延生,子上有细黑毛,大者如羊枣而两头尖,采得燎去毛,暴干货之”。不过,关于香附子的使用,李时珍记载的炮制方法是用“童子尿”:“用时以水洗净,石上磨去皮,用童子小便浸透,洗晒捣用”,现在看来有点不靠谱。?
我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莎草这种古老的植物,在传统文化上也没有缺席。诗经有一首《小雅·南山有台》的诗歌,“南山有台,北山有莱。乐只君子,邦家之基。乐只君子,万寿无期。”这其中的“台”通“薹(tái)”,也就是莎草。古籍记载它是制作蓑衣的原料,也叫蓑衣草,可能“莎草”二字就是从“蓑草”演化而来。不过后来所见的蓑衣大都是用稻草、棕毛所制,真正莎草所制的蓑衣已经见不到实物。蓑衣主要使用区域在南方,北方人对蓑衣比较陌生,随着蓑衣退出现代生活,人们更是对蓑衣缺乏了解,我们对蓑衣的了解主要在古代诗歌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悠然,“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孤傲,“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都带给我们中华文化独有的人文意境。
雨后的草地上,长满了莎草,却不见那些快乐游戏的孩子。真的羡慕古人,可以在烟雨濛濛中,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任他风吹雨打!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