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上个月,长期徘徊在15美元/盎司左右的银价突破28美元,创下7年来的新高。
白银涨这么猛,除了资本炒作,还有其他原因吗?
可能生产太阳能电池板要算一个。
很多人不知道,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的正面和背面电极上都需要用银浆——在所有金属中,银具有最高的导电性和热导率。
光去年一年,全世界就有吨白银刷在了光伏上,占白银需求的11%。
而未来十年,光伏电池对白银的需求还将达到8.88亿盎司(吨)。
说起光伏,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个老掉牙的“新能源”。
从农村房顶“用一会就不热了”的太阳能热水器,到如今遍布荒郊野岭的光伏电站,光伏画了几十年的大饼,到今天却依然只占全国发电总量的2.6%(年)。
而在这期间,光伏骗补、光伏骗贷、光伏首富破产甚至遭通缉的烂事一桩接着一桩。
为啥要讲它呢?就让它一直半死不活地待着好了。
但让人奇怪的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世界主要国家,在过去十年间全部重仓押注光伏产业。
-年,全世界对可再生能源总计2.5万亿美元的投资,其中1.3万亿美元独独放在了光伏一项上。
到年间,全球所有可再生能源种类中,太阳能供应电量的年均(复合)增长率(36.5%)大幅超越所有其他能源种类,28年间翻了36倍。
中国有个别被骗补、骗投资的地方官傻也就算了,难道全世界政府和商业机构都跟着傻么?
年,美国《科学》杂志预测,到年,全世界的光伏装机总量会达到30亿千瓦到亿千瓦之间,什么概念?
年,全球用电量最大的国家——中国,发电总装机容量是20亿千瓦。
也就是说,十年以后全世界的光伏,最少可以供1.5个(今天的)中国使用,最多可以供5个中国使用。
而国际能源总署更是预计到年,光伏会成为第一大电力来源,光伏装机将占全球发电装机的27%。
火电、水电、风电、核电用得好好的,光伏怎么就香了呢?
更颠覆中国百姓认知的是,不仅全球最大的光伏企业在中国,全球光伏产业链最大的霸主也是中国。
这个过去靠“两头在外”、骗补骗贷撑起来的“全球第一大”产业,如今真的是名副其实的全球第一了。
从硅料、硅片,到电池、组件,光伏上下游的几乎每一个环节,中国都可以卡国外的脖子。
光伏,这个西方人发明、西方人先用上的东西,如今是咱中国人说了算。
甚至,它已经成了中国实现“国产替代”的一个典范。
这十几年的时间里,中国光伏到底发生了什么?
而光伏对中国的“能源革命”到底又意味着什么?
这一切故事的开始,还要从一个被亲爹亲妈拱手送人的中国首富说起。
01
一个人捧杀一个行业
年,江苏扬中市油坊镇太平村里,陈氏人家生下一对双胞胎。在那个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年代里,他们只能选择养活一个。
巧的是,同年,就在河对岸,施姓人家产下了一个死胎,全家人正愁眉不展。
于是很自然地,陈家弟弟被过继给了对岸的施家,取名施正荣。
他的养父母大概不会想到,他们捡来了一个未来中国13亿人中的首富。
油坊镇太平村
从6岁起,施正荣就帮养父母挣钱养家,用竹子编暖壶壳,一个卖5分钱,一直编到13岁。但他不喜欢农活,甚至跟河对岸的亲娘抱怨“狗日的才插秧”。
一心想要离开农村的他,在年16岁时就参加了高考。
为了能一次考上,他报了一个冷门的光学仪器专业,随后考中,先后在长春理工大学和中科院的研究所求学,公派到澳大利亚留学,师从国际太阳能电池权威马丁·格林教授,年拿下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的施正荣
读书的时候,他就对成功充满了向往,留学时买的二手车里永远会留着一盒《成功人士的七个习惯》之类的磁带。
博士毕业后,他舒舒服服地在国外大学的太阳能研究所里教书搞科研,但9年过去,这样安稳的日子他过够了。
“不想一辈子都在实验室和写字间里度过,想赌一把,失败了大不了再找份工作。”
于是,他穷其所学,花一周时间写出一份页的商业计划书,登上返回中国的航班。
“给我万美元,我给你做一个世界第一大企业。”在很多中国城市游说时,多数人都当他是个疯子。这个澳洲回来的“洋博士”在台上叽哩哇啦,台下的官员经常听得一头雾水。
但无锡听进去了。
无锡市政府的控股企业出资万,和他共同成立了尚德电力。
那几年,随着《京都议定书》的签署、德国《可再生能源法》、西班牙“皇家太阳能计划”等出台,可再生能源在很多国家掀起热潮,欧洲多国光伏装机量年年增速%+。
尚德赶上了这一波风口,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多晶硅电池组件制造商。
5年,尚德在纽交所上市。
6年,施正荣以亿元的身家登顶中国首富。
从成立公司到成为首富,他只用了5年,试问全中国有几人能做到?
英国《卫报》评价施正荣是“能拯救地球的50人”之一,通用电气高管把他和比尔·盖茨相提并论。
“从此以后,我再也不会去挣一分钱,我就花钱。”
雇6名贴身保镖,花20万美元包机参加达沃斯论坛,买宾利路虎奔驰等十几辆顶级豪车,见不同的人开不同的车……
施正荣的“穷奢极欲”是当时中国光伏产业的一个缩影。
仅9年下半年到年,全国就有多个城市都在建光伏产业园,跑步入场千亿级的光伏行业。
中国在短短10年间拥有了家太阳能企业,尚德是最大的一家——年产0兆瓦(MW),够万户家庭用电。
几十家光伏厂商相继赴美上市,个个市值超过1亿美金。
那时候的光伏,是堪比互联网的中国最佳造富行业。
在施正荣之后,苗连生的英利、高纪凡的天合光能、瞿晓铧的阿特斯等纷纷在美股上市。
除了施正荣问鼎首富,还有赛维的彭小峰,登上江西首富、新能源首富;英利的苗连生,河北首富;汉能的李河君,后来的中国首富;还有无数个省市首富,从光伏产业诞生……
施正荣、李河君、彭小峰、苗连生
“那个时候大家都在争老大,因为当了老大之后,书记和市长就会来看你,大会发言就会来请你,银行就会来找你,给你钱。”
可是,没有人问一句,凭什么?
一个西方人发明、在西方发展了半个多世纪的产业,凭什么让中国人在10年不到的时间里后来居上?
尤其是,这还是一个靠技术研发立足的行业。
爆发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我们就没掌握啥技术。
当时的中国光伏企业,就是一个世界光伏产业的代工厂,做的是最低端的组装加工环节——进口电池片,用密封工艺稍稍加工形成组件,再销售给下游客户。
说得复杂一点,就是把光伏玻璃、电池片用EVA胶膜粘在一起,形成一个叠层,用层压机把叠层压成一个整体,用硅胶/胶带把叠层装进铝制边框,再装一个接线盒,等硅胶固化后,就做成了一个光伏组件,就干这个。
最疯狂的时候,在东部沿海,一些服装私企纷纷入光伏行产业,一些家庭作坊买上两三台切割机,再买几根硅棒,切成片就能赚钱。
你问核心原料、设备?90%以上国外进口;你问组装好了卖给谁?90%以上出口到国外——所谓“两头在外”。
类比到今天,就相当于越南工厂在亚洲的地位,不仅处在(中国及周边国家的)制造业供应链末端,而且是最low、分钱最少的那部分。
组件环节毛利率最低,仅4%
中国光伏看似赢了规模,却根本没站起来。
和所有“泡沫破了”的故事一样,严重过剩的产能终于引爆了光伏的大败局。
尤其在8年金融危机后,占全球光伏需求50%的欧盟降低对新能源补贴力度,光伏市场迅速萎缩——西班牙新增装机量一年内从MW骤减至69MW,一个零头。
而为了保护国内光伏产业,欧美国家开始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反倾销税。
美国对中国光伏企业征收最高达.96%的反倾销税,堪称灭顶之灾。
年中国光伏出口额亿美元,年断崖式下跌到亿美元。
中国光伏企业几乎全部陷入巨额亏损,90%的多晶硅企业被迫停产。
而沉醉其中的施正荣依然在大举扩张产能,在价格高位购买了大量晶硅原料,尚德债台高筑,而此后晶硅价格却一泻千里。
本来愿对尚德施以援手的国开行,希望施本人以个人全部资产做无限责任担保,被施正荣一口拒绝。
一毛不拔的他甚至用言辞威胁,意图“绑架”政府:
“我有这么多的职工,你不救我,我就要关门。”
国开行拒绝了。最终,尚德没有逃过破产的命运。
到年,全球光伏上市企业市值蒸发99%,产业链上破产的中国企业超过家,11家头部企业总负债近亿,施正荣黯然离场,汉能李河君因股价暴跌半小时身家缩水0亿,赛维彭小峰因大量债务未清偿出逃登上“红色通缉令”(年)……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贪婪的光伏首富,和贫瘠的光伏产业,为本不属于他们的风光支付着代价。
在短暂发迹的几年里,施正荣在他家门前的那条河上修了座桥,起名“博士桥”,还在施家的旧址上盖起了豪华的中式别墅。
施正荣的一位生意伙伴评价他说:
“他一开始要很多很多的钱,后来又要很多很多的名,这些都占有之后,发现自己还是觉得匮乏,想拥有更多。”
这个骗子“速成”首富的产业,已沦为天下人的笑柄,时代本来不该赐予他们第二次翻身的机会。
但幸运的是,中国得到了第二张光伏入场券。
而这一次,天翻地覆。
02
中国光伏,长出一个“华为+”
年9月1号上午,隆基股份市值首次突破亿人民币,是全球资本市场上第一家市值破亿的光伏企业。
那一天,富士康市值亿人民币
而这家企业最有意思的倒不是第一,是它的名字。
因为“隆基”,既不是总裁的名字,也不是总裁爸爸的名字。
它是总裁刚上大学那年,已去世20年的一位老校长的名字。
年的一天,兰州大学86级入学新生在学校花园江隆基老校长塑像前举行集体入学教育。
刚步入大学校园的青年们被江校长的事迹所感动,他们在塑像前约定:“今后出去做企业就要取名隆基。”
李振国便是其中一位。
毕业之后,李振国先后在一些半导体厂、器件厂工作,后来盘下了西安理工大学的单晶基地,0年注册了自己的公司——西安隆基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也就是隆基股份的前身。
而他的同学们也信守约定,各自成立的企业也以抚顺隆基、沈阳隆基等命名。
李振国刚创办隆基股份的时候,自信心膨胀,觉得啥都可以干,于是拍板开了很多项目,但有一些半年后就遭遇了失败。
他意识到,一个人做决策虽然很爽很高效,但也很容易犯错。
6年,钟宝申辞去了沈阳隆基总经理的职位,加入隆基股份,负责战略规划。
年,李文学辞去一家军工企业董事长的职位,加入隆基股份,负责生产运营。
钟宝申、李振国、李文学
当年在老校长塑像前“盟誓”的兄弟三人终于聚首。
他们决定大干一场,在中国光伏界掀起一场滔天巨浪。
善做战略的钟宝申加入后,带领团队对技术路线展开了半年的研究,搞清楚两个核心问题:
其一,光伏行业的本质是什么?
答:不是短期追逐高毛利,而是每度电成本的不断下降——后期所有的技术升级都应该为降低度电成本做贡献,否则就是耍流氓;其二,未来的竞争格局会怎样?
答:凡是人可以造出的东西,短缺一定是阶段性的,过剩才是常态。隆基判断,这个产业未来一定是个充分竞争的格局。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两个判断全对。
于是隆基在此基础上选择了单晶硅全产业链布局的路线,遂成就今日单晶硅之王亿的市值。
听起来很顺,对么?
真逗,做企业哪有这么顺的。
隆基当年选择单晶硅,在所有人看来几乎是一个“傻得不能再傻”的决定。
为啥?因为当年所有同行都在做多晶硅(和薄膜)。
这里我们简单科普一下,做光伏用的原料——硅棒分为单晶硅棒和多晶硅锭,当然制成的硅片也分为单晶硅片和多晶硅片。
肉眼可见的区别,单晶硅电池片是深蓝色、长方形;
正方形、浅蓝色的是多晶硅电池片。
6年前后,单晶硅片仅比多晶高2%的光电转化效率,但是多晶价格却比单晶低很多,工艺也简单,所以没有人看好单晶。
李振国“挨家挨户”拜访国内下游几乎所有的电池和组件大厂,甚至在黑板上给高管们一点点掰扯算账:
“我跟他们讲,今后两年单晶硅片的成本会快速降低,你们往单晶转,但我跑一圈下来,结果不乐观,没人愿意转。”
当时每一年,单晶硅片的市占率都在不断下滑,处在被市场边缘化的风险中。
不知道李振国内心里有没有冒出过这么一句话:“钟宝申啊钟宝申,你就是在给我挖坑啊!”
而这坑大的,简直填不过来。
首先,上游设备要买的话太贵,隆基就选择自主设计了一系列的生长炉,炉体、软件系统等。
为了降低单晶切割成小片的成本、提高切割速度,隆基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用当时光伏业没啥人用的电镀金刚线(那时这玩意主要用来切割蓝宝石),替代传统的砂浆线切割。
全部切割设备替换后,单晶硅片成本下降10-15%、综合成本下降30%,切割速度提高1倍以上。
就因为这,隆基还捎带手养出了金刚线全球市占率第一的中国企业——美畅新材,因为所有人跟着来搞单晶以后,也都采用金刚线了。
但是光靠一根线降成本依然不够,好不容易把单晶硅片做出来,也没几个人买账。
于是就像当年华为做初代海思芯片没人愿意用,结果用在山寨机上惨败而归,最终决定用在自家手机上一样,隆基为了走单晶硅路线,选择自己做单晶上下游产业链。
面对下游的层层阻力,年,隆基收购了下游单晶组件厂商乐叶,倾尽全力打通产业链一体化。李文学亲自挂帅出任隆基乐叶总裁。
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再回头。
但庆幸的是,隆基走对了。
李振国说:“大概用了10年,到年的5月,我们单晶硅拉棒环节的非硅成本,做到了3美分,论证了当时推论的正确。”
“多晶硅即便价格降到0,我们也比他们有竞争优势。而今天多晶硅成本是2美分。”
毫不客气地说,是隆基一家企业,改变了整个中国光伏市场的组件安装格局。
而就在年,隆基收购乐叶的第二年,市场风云突变,单晶开始持续蚕食多晶市占率。
从到年,单晶市占率由19%涨至62%,完成了对多晶的反超。
而隆基的单晶硅片价格由十年前的元/片降到最新3.07元/片。
单晶硅组件价格由每瓦30多元下降到每瓦2元;
组件功率还提升至瓦的主流水平,并且还能双面发电。
-年五年时间,隆基股份的硅片产能由3GW扩至42GW,组件产能由0.2GW扩至14GW,增了70倍。
而今天,隆基除了硅料不做,剩下的“硅棒→硅片→电池片→组件→电站”全产业链的研发、生产销售、建设、运营,全做。
平心而论,光伏全产业链的技术难度、复杂度当然比不上手机全产业链,但做个不恰当的类比,隆基自己在供应链上“全包圆”的程度明显比(不做芯片制造的)华为要更高。
年,隆基股份净利润53亿人民币,同比增长%,这几乎是国内各光伏龙头的利润总和。
隆基硅片产能一举超越曾经的“亚洲硅王”、多晶老大保利协鑫,成为全球最大的硅片制造商。
而为了挖宽挖深护城河,隆基在年的投资更是高达亿。
再然后,就是今年破纪录的亿市值,以及众多持有隆基股票的散户、基金的狂欢盛宴。
有人说,是补贴成就了这家世界级的光伏企业。
但这解释不了,为什么同样拿着补贴的中国同行们做不到隆基的1/2?
真正成就这家世界级企业的,是敏锐的技术觉察能力、强大的执行能力,和坚定的战略选择能力。
打个比方,隆基和所有同行的选择,就像一个想要恶补数学的孩子,是该对着课本买习题集,还是直接学奥数?
做课内习题更容易,但你最多只能拿到95分,因为最后一道题你永远都不会做;
学奥数更难,但一旦学会了,面对考试就是降维打击。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面临的选择,不是therightway,orthewrongway。(对错之分)
而是therightway,ortheeasyway。(正确的路,和容易的路)
对中国光伏来说,多晶硅并没有“错”,它更easy,但也更容易碰到“习题集”的天花板;
而单晶硅就像“奥数”,只要你肯登攀,它“提分”的“降本增效”空间也更大。
隆基和所有同学不一样,他选了“奥数”。
就像李振国说的:“很多报道说隆基豪赌单晶硅赌赢了,其实不是赌,我们做过很长时间的分析研究。”
在全行业普遍研发费用占比年收入不足1%的时候,隆基每年研发投入达到5-7%,是全球研发投资最多的光伏制造商。
就像当年的尚德一样,隆基同样只是“第二代”中国光伏产业的一个缩影。
在头部光伏企业的带动下,供应链上下游的无数中国企业跟进完成了国产替代。
举一个例子:没人听说过的世界光伏胶膜“隐形冠军”福斯特。
早年间,中国光伏胶膜主要依赖进口,主要生产厂家包括美国胜邦(STR),日本的三井化学、普利司通等企业。
3年,福斯特开始布局EVA胶膜,经过5年的自主开发,福斯特在配方、生产工艺、关键设备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8年所产EVA胶膜性能指标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国外产品。
在那之后,福斯特通过低价策略,主动将毛利率从40%压缩到20%,成功抢占市场,全球市占率从年的36%提升到年的58%,成为全球光伏胶膜领域的寡头。
但中国光伏企业不只有“降价揽客”这一招,光伏企业之间深度绑定的“协同进化”才是中国光伏屹立潮头的真正壁垒。
做金刚线的美畅新材,不仅通过与隆基的共同成长,拥有国际领先的技术,同时能做到供应最稳定,工艺升级反应速度最强,成本不断下降。
这种“成本×规模×效率×技术×迭代”协同爆发的全方位竞争优势才是中国光伏企业难以撼动的护城河。
年,中国光伏各环节产业规模占全球比重就已全部超过50%,确立了全球竞争优势。
而今天,全球硅料企业TOP4、硅片企业TOP7、电池片企业TOP4、组件企业TOP5——全部都是中国企业。
在补贴“殆尽”的当下,中国光伏产业正在大浪淘沙、加速“寡头化”,头部TOP5/10的企业市占率年年攀升,大量中尾部企业洗牌出局。
鲜为人知的是,就连比亚迪、华为等知名企业也同样涉足光伏产业。
华为光伏逆变器全球市场占有率37%,世界第一。
而比亚迪把光伏组件工厂都开到了巴西。
市场证明,在疫情和光伏产品持续降价的冲击下,能活得好的只有头部企业。
中国国内的光伏装机市场在最近三年确实在下滑,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国内政策原因,但与此同时,中国光伏的海外装机量屡创新高。
在补贴退坡的大背景下,中国光伏企业越来越走向市场化竞争,补贴在毛利中的占比已不足1%。
为什么降了价,中国光伏巨头们在各个环节依然可以保持盈利?
因为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主动压低毛利抢占市场↓
→总体薄利↓却能保证每瓦(W)依然挣钱↑
→终端产品价格下降↓
→销量进一步扩大,市占率提高↑
→获得更多资金,用于技术升级↑和降本↓增效↑
→保持总体薄利↓却依然挣钱↑
年,中国向世界出口了超过0亿人民币的光伏组件。
但有人依然会说,中国光伏即便称王称霸,也只是一场自嗨。
你搞成了国产化又怎样?国内用的了那么多吗?外国人能买你的账吗?
不到20岁的中国光伏,承担了太多不属于这个年纪的误解。
03
百战归来,再出发
在光伏补贴盛行的那些年,在中国农村,“光伏贷骗局”成了很多人的心理阴影。
骗子号称不用你花一分钱,租用你的屋顶,每年给几百块租金,20年之后光伏免费赠送给你,有些老人觉得一分钱不用花还有钱拿,稀里糊涂就签字了。
于是骗子拿着合同去银行贷款,用质量极差的组件给农民安装,用两年就坏,发不出来电,没有收益,骗子卷款跑路,贷款只能农民户主还。
很多人对光伏的认知,就还停留在农村房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上。
但说到底,那并不是光伏产业的“大趋势”。
光伏在用电端的崛起,也不是让每家每户都装上一个。
未来全球3/4的光伏用电量会流向大型工商业(集中用电),只有1/4会流向家庭用户。
而说到工业,光伏对中国能源大战略的终极意义才真正凸显了出来。
如果做个类比的话,乌鸦是一个资深的工业党,他跟我讲过“工业母机”的概念。
工业,是用机器造东西;
而工业化,是用机器造机器。
有的国家只有工业,没有工业化,就是因为他们造不出“工业母机”——机床。
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要看他们造机床的能力。
电视剧《都挺好》片段
到了21世纪的信息革命,国家间比拼的新战场是“信息化”——用信息造信息的能力。
翻译一下,就是用(带)芯片(的计算机)造芯片(及其相关设备)的能力——一旦有了第一代芯片,就可以用作工具,生产下一代更好的芯片,如此往复……
美国想卡我们脖子,卡的就是这个。
而如果我们大言不惭地造一个新词——“能源化”,它又该指代什么?
就是用(再生)能源生产(再生)能源(及其相关设备)的能力。
中国作为一个能源资源短缺、而能源消耗量极大的国家,“能源化”和工业化、信息化的重要性不分伯仲。
传统的化石能源,短期内没有自我再生的能力。
而清洁能源发的电,就成了“能源化”最好的选择。
水电风电核电,都要受到地理环境、安全因素等诸多限制。
而光伏,只要一片能晒太阳的荒地。而这样的荒地,漫山遍野。
世界首座熊猫外形光伏电站在山西落成
如果把太阳光照射地球1个小时的能量“全部”收集起来,够全人类使用1年。
地球荒漠面积1%装上光伏电站,就可以满足人类目前用电量需求。
而中国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的20%装上光伏电站,发电量足够全国人民使用。
光伏业内已经有人提出“SolarforSolar”的构想,也就是利用太阳能发的电,制造更多的太阳能光伏产品,实现“用清洁能源生产清洁能源”,这就是“能源化”的基础。
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光伏生产国、最大的光伏装机国(占全球1/3),是最有能力做到这一点的。
中国光伏累计装机量:
6年,0.16GW(1GW=10亿瓦);
年,GW,翻了倍;
预计到年再翻一番,GW。
国家电网前董事长刘振亚创办的国际能源智库“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7月发布的最新报告预测:
到年之前,太阳能就会成为中国第一大清洁能源。
到年,电能会成为第一大终端消费能源。
过去,为挽救“后尚德时代”破败的光伏产业,光伏上网电价一直高于燃煤电价。
而到明年,,行业内公认中国全面的光伏上网平价时代就会到来——也就是光伏电价和煤电价格打个平手,甚至以后远低于煤电价格。
图源: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中国年光伏发展展望()》
很快,光伏对传统发电手段的替代就会拉开大幕。
在一些光照资源丰富的地区,比如中东和南美,已出现大量上网电价低于人民币1毛钱/度电的项目,在这些地区,光伏已成为了最便宜的电力能源。
现在,就连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国沙特也要建设40GW光伏电站!
他们提出“做好告别最后一滴石油的准备”。
沙特并不孤单。
年之后,在全球可再生能源增量中,太阳能都是一枝独秀。
彭博社预测,未来30年,太阳能还将吸引超过4.2万亿美元投资。
而未来30年,分布光伏+集中光伏会是中国装机量最大的两个能源项目。
中国年均新增装机容量(万千瓦)图源: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中国年光伏发展展望()》
有人说,画什么大饼?光伏发那么多电,储能技术又不行,最后都得浪费掉。
储能不完善,电可以送出去啊。
用什么送?特高压。
乌鸦告诉我,公里,从北京到印度南部班加罗尔,从拉萨到莫斯科,就是“一根”特高压的距离,沿途电能损耗却只有1.6%。
中国的发电大户在西和北,用电大户在东和南,怎么办?
几千公里的远距离输送,全靠“新基建”特高压解决。
中国已建、在建特高压线路31个,全长4万公里,能绕赤道一圈。
因为特高压等新技术的加持,甘肃的光伏“弃光率”(发电浪费量)从年的40%降到了如今不到10%。
而到年,中国的特高压网络会像城际铁路网线一样密集。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光伏展望》报告预测,到年,光伏就是中国的第一大电源,光伏发电总装机规模达到50亿千瓦,占全国总装机的59%,占全社会用电量的39%。
所谓今日“过剩”的光伏产能,会在特高压如“毛细血管”般的输送网络中大放异彩。
从“光伏制造大国”
到“光伏制造强国”
从“中国光伏世界造”
到“世界光伏中国造”
未来能源看光伏
世界光伏看中国
如果说0-的中国光伏,还有人看不见,有人看不起,有人看不懂。
当它早已浴火重生,洗尽铅华,你是否愿意重新认识它的模样?
-的中国光伏,必将百战归来,再出发。
光伏的需求分析
在过去的研究过程中,我们的注意力放在光伏行业的供给而非需求,原因很简单,光伏供给变化的波动率远大于需求的波动率,供给对价格的影响更大。复盘光伏股票的变化,市场对于需求的敏感度更高,资金交易光伏板块的逻辑是一个巨大的需求故事,即光伏替代火电。
从供给到需求体现光伏行业既有周期性也有成长性的综合特征,业绩和估值的双重波动赋予光伏股票显著弹性。光伏的周期性在之前的产能周期框架有所体现,我们尝试在此处分析光伏的需求。
需求的阶段
光伏替代火电是终极目的,光伏的需求故事可以讲到无限大。我们入行的时候前辈们的梦想也是总有一天光伏的成本匹敌火电。从成本绝对值来看,全球从年开始触及光伏平价,这个时间点比之前的预期早了十年。光伏平价并不意味着光伏安装自由,业界听到越来越多的限制来自于电网,比如中国很多地区的风光安装量超过一定比例之后影响电网稳定,后续的安装空间有限。虽然来自于电网的抱怨有多有质疑,但是光伏平网并没有解放光伏发展空间却是不容质疑的。
站在电网的角度,光伏发电的成本和火电一样便宜只是经济意义上的平价。光伏的不稳定曲线需要储能等设备滤波之后才能达到火电的同等质量,只有这样,光伏才具备技术意义上的平价实现对于火电的全面替代。加装储能要增加成本,所以光伏系统必须继续降本或者继续提效。此处我们想起光伏业内一个久经不衰的观点,高效是产品是法拉利,高投入所以高价;一般产品是帕萨特,不能与之相比。这个观点是有害的,法拉利和帕萨特有品牌和体验的区别,但是高效或者低效的光伏产品发出来的都是无区别的电。高投入可以有阶段性细分市场的高价,但是降价提高渗透率是永恒的主题。坚持高效高价的公司不是倒闭就是过苟延残喘。
归纳来看,光伏需求分两个阶段
1.补贴影响的阶段
从上世纪德国推出光伏补贴到年全球触及平网,光伏市场的需求波动来自于补贴的波动。补贴来源于政府财政,经济周期的波动影响光伏需求。从历史来看,光伏需求大幅波动的8年、年和年对应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机和中国去杠杆。虽然每次波动只是放缓光伏需求增速,但是波动率更大的供给击落价格,造成严重的行业性经营困境。好处在于每次的价格下跌都推动需求的快速发展,光伏在过去十年的规模增长何止百倍。年之后补贴的影响逐渐淡出,光伏发展具备内生属性,进入第二个阶段。
2.并网影响的阶段
见上文所述,电网不会因为清洁属性主动拥抱光伏,只有光储系统平价,光伏才真正具备替代火电的经济和技术属性。这就是说,以后经济周期对光伏的影响越来越小,然而,如果光储不能平价,光伏的需求增速将逐步归零,而非我们以前认为的自由时刻。
年之后行业发展进入第二个阶段,光伏不再是简单的标准化产品或者系统,加装储能的光伏行业才迎来自由的曙光,业界生态将越来越丰富。
需求的驱动力
光伏的发展两个途径,降本和提效。此处降本指的是经济意义上的降本,而非笼统地将提效也归于降本概念。
1.降本
补贴影响的阶段,光伏硅料从USD降到10USD,组件从4USD降到1.5RMB,这证伪了高投入高价的错误观点。堪比摩尔定律的降本速度推动需求百倍以上的增长。每一次的光伏需求波动带来的产能过剩倒逼价格大幅下降,产能周期向下摧毁了一大批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只有最坚强的厂商存活下来提高市占率,这是行业的自然选择。有趣的是,经历牛熊周期存活下来的光伏企业投资决策略显保守,因为很多激进的都死了,只有一类激进企业做大了。
2.提效
降本贡献光伏需求大部分的发展,提效只是在最关键的几个时间窗口起作用,也就是之前文章提出的“技术跳跃间断点”。把握住硅料和硅片等等技术变革的激进企业不但存活而且做大了,但是长期存活略显保守的企业却一次一次失去弯道超车的机会最终泯然众人焉。五年前某家美股光伏大厂董事长说每一轮我都是前三,最终我就是第一,实际情况是这家企业每年都在退步。提效的技术进步犹如德州牌局,每次都不参与,即使看牌也能逐渐消耗筹码,抓住1-2次大机会的牌手长筹打短池,赢者通吃。
从降本到提效的切换有一个显著的领先信号,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一体化。因为降本的边际效应越来越低,原有技术路线进入生命周期尾声,整个行业存量博弈,厂商们只能上下游拓展一体化抢食其他地盘,比如年-年大幅扩产多晶硅片的保利协鑫。今天越来越多的硅片厂扩产电池和组件和越来越多的电池组件厂扩产硅片,单晶P型硅片+PERC电池的路线进入技术生命周期的尾声。存量博弈的结果是新的技术路线开始出现。
提效的技术跳跃间断点是革命性的,但凡有口饭吃的人是不会转型的,只有被逼到墙角的厂商才会拼死杀出一条血路。年被多晶硅片逼到市占率不到20%的单晶面临灭顶之灾,金刚线和快速直拉单晶等等都被隆基股份快速商业化逆袭翻身。最近的硅料爆炸推动价格反转,在价格越来越低的今天,连续涨价刺破降本推动需求的正循环。硅料硅片大佬的混战将既没有硅料也没有硅片的电池组件厂逼入年单晶厂商一样的绝境。传统大厂短期扩硅片,中长期拥抱HIT,不做肯定死,做了可能有一条生路,更何况HIT的技术飞跃推动光伏进入摆脱并网约束的新时代。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君子豹变或出于此。
所以说光伏的大周期是技术替代周期,两个必要条件是硅料见底和新技术出现,因为硅料见底所以价格反转打破正循环,新技术突变改变行业存量博弈的格局,光伏行业才能迎来新一轮的增长。
提效的正确性在于方向,不是谁提出一个新概念就是一个新技术。单晶-多晶-单晶P型-单晶N型-单晶N型叠层...这个路线早就写在美国国家实验室的技术路线图。
需求的来源
从光伏到光储增加的不只是一个储能设备,行业逻辑同样发生革命性变化,进一步强化从降本到提效的逻辑。在光储系统中,电池系统占比50%,其他BOS占比30%,光伏占比20%。也就是说大幅降低光伏成本的空间越来越小,必要性也越来越低,提高光伏效率带来的系统表现成倍提高,因为BOS越大相当于这个系统的效率杠杆越高。另一方面,光储系统的降本大头在电池系统,这将改变铁锂路线相对于三元路线的竞争格局。简言之,光储系统依赖于光伏提效,依赖于电池降本。所以在补贴阶段光伏降本的逻辑逐步弱化,新技术如HIT甚至可能在摆脱并网限制的第二阶段实现提价刺激需求的可能性。光伏的技术属性第一次超越成本属性,行业估值面临系统性修复。
站在单一光伏厂商的角度,HIT的IRR还没有性价比,市场爆发仍需时日。站在光储厂商的角度,市场早已存在,等待的是产品落地。今天最大的光储玩家是TSLA,Musk每个季度的电话会早已把战略说得清清楚楚,不然TSLA也不会早在年就收购HIT初创企业赛昂科技。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有趣的事情才刚刚开始。我们坚信光伏替代火电将是未来十年能源领域最重要的变化,一切依然从下一个新技术开始。
十倍股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本人在一家医疗投资机构搬砖,日常工作就是做行研、看项目,过去一年专注于医疗器械领域,工作之余也一直在思考二级市场的好标的。此文就专门谈谈自己的选股策略,认知有多深刻谈不上,但至少对行业基本面的研究是下过功夫的。
从雪球上各支股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