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高科技,再也不用担心心脏乱颤了!”走医院(南部)心内科病区时,55岁的韩先生笑谈道。半个多月前,一个名为“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利器”经由腋下“住”进了他的身体,从那时起,他便不再“提心吊胆”。这也医院(南部)首次开展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术。
多年前,韩先生突发心梗并发室壁瘤,之后一直小心翼翼地生活。前段时间,他时不时感到心慌,到医院检查被告知为室性期前收缩,也叫室性早搏。医生告诉他,心肌梗死后出现的室性早搏,很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发展为室速或室颤,严重危及生命,只有植入除颤器才能为心脏提供一把“保护伞”。“心脏不能正常工作,肯定要人命的。”没有多想,韩先生选择充分相信医生及现代医学技术。
考虑到韩先生心尖部位有室壁瘤,传统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电极很有可能导致心脏穿孔或发生心包填塞,手术风险大。鉴于此,医院心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副主任、心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执行主任(南)汪芳建议植入“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医院此前并未开展过,但汪芳对此十分有信心:“比起传统的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手术,全皮下植入无需经过血管通路进入心脏,仅通过皮下植入,术后感染及电极导线并发症风险更小,更适合韩先生。”
4月20日下午,心内科(南)起搏电生理团队汪芳、孟伟栋、刘晓强、李伟锋等“最强阵容”上阵,为患者实施除颤器植入手术。全麻状态下,手术团队在患者左腋、剑突上缘分别做2个切口,经剑突上缘切口处建立左腋、胸骨左缘之间的皮下“隧道”,引导并固定除颤电极,之后再用导引针沿胸骨左缘牵引除颤电极“行”至胸骨柄上缘,而后固定电极,连接、固定脉冲发生器,最后缝合切口。整个手术耗时约1小时,“生命桥”便搭建完成,患者随后被送至ccu进一步康复。
“此次手术,我们为患者选用了可接受1.5t核磁全身扫描的a除颤器和除颤导线,患者日后在启动起搏器检查模式的情况下,能够接受mri检查。”据汪芳介绍,心源性猝死是我国心血管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且绝大多数由室颤引起,及时有效地除颤,是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关键。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能够提供与传统心律转复除颤器相同的预防心脏骤停治疗,且其整个系统只植入于皮下,不直接接触心脏和血管,能够彻底杜绝可能发生的血管损伤、减少潜在的系统感染风险,保留静脉通路,避免经静脉导线植入或拔除的相关并发症,为心脏性猝死的高危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文王梅■受访者供图
■栏目责编王姝姝
■栏目主编周样波
上观号作者:上海松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