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容易读错写错的地名一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

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

地名是一个城市生命的起点

是一个城市的文化代号

是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

这一期,小编来给大家盘点一下

那些容易读错、写错的地名

北京市

■大栅栏大栅栏,是北京前门外一片著名的商业街区,老字号聚集,是京城南中轴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得名之由,最通行的说法是:明朝弘治元年,明孝宗下令在北京城内大街曲巷设立栅栏,并派兵把守以绝盗窃。因为此地的栅栏较为高大,因此叫大栅栏。今普通话中,栅有两个读音,一个是zhà,一个是shān,读shān是新创造的科技词汇,它表示“电子管靠阴极的一个电极”,可能在这个词的创造者的方言中,“栅”读shan。而一般的栅栏,普通话只能读zhà。总之,zhà这个读音起源相当晚,而大栅栏这个地名可能早在明朝就已经形成,故仍使用shàn这个读音。后来,shàn这个读音懒化得比较厉害,连韵母也脱落了,就变成了“大什烂儿。■国子监国子监,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国子监的监为什么读jiàn,而不读jiān呢?监读“jiàn”时的意思:①古代官名或官府名:太~(宦官,阄人)。国子~。钦天~(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府)。~生(在国子监肄业者,亦可用钱捐得)。②古同“鉴”,镜。③古同“鉴”,借鉴,参考。④姓。监读“jiān”的意思:①督察:~察。~控。~测。~护。~考。~听。②牢,狱:~狱。~押。~禁。坐~。■阜成门阜成门是老北京内城的九门之一,也是明清以来城内通往京西的主要通道,旧时城内所用的煤炭等物资皆由此门运入,是京西官道的起点。阜字,在字典中只有一个标准读音,就是“fù”,那么北京人为什么会把这个字读成“fǔ”呢?原因是,避免阜外大街与复外大街相混淆。

山东省

■菏泽√,荷泽×

菏泽,是山东省地级市,中国牡丹之都,古称曹州,位于山东省西南部。

菏泽原系天然古泽,济水所汇,菏水所出,连通古济水、泗水两大水系,唐更名龙池,清称夏月湖。清雍正十三年(年)升曹州为府,附郭设县,因南有“菏山”,北有“雷泽”,赐名菏泽。

■兖州√,充州×

兖州区,山东省济宁市辖区,地处山东省西南部。

兖州是古九州之一,历史文化悠久,九州文化、大禹文化、佛教文化等交相辉映,南朝宋元嘉三十年(年)至民国元年(年),为州、郡、府治所,一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军事重镇、九省通衢、齐鲁咽喉”之称。

■曲阜

曲阜,是孔子的故乡,是黄帝生地、神农故都、商殷故国、周汉鲁都,是东方文化重要发祥地,被誉为“东方圣城”,亦被称为“东方耶路撒冷”。

“曲阜”之名最早见于《礼记》,东汉应劭解释道:“鲁城中有阜,委曲长七、八里,故名曲阜”。

■莘县

莘县是山东省聊城市辖县,位于山东省西部、聊城市西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

早在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后,今莘县一带分属东郡下辖的阳平县、东武阳县。隋朝大业二年(年),废莘州,清邑县更名为莘县,“莘县”之名始于此,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了。清朝雍正皇帝在位时,莘县属山东省曹州府濮州。

安徽省

■亳州央视曾就把亳州“bózhōu”读成“háozhōu”,一时引起安徽人民的愤愤不平。亳和毫这哥俩长得太像了,亳州之“亳”,被列为一读就错、最难读、最难认的地名之一,亳毫笔画和字形太接近,简直就是“双胞胎”,没听说过亳州的外地人在读到亳州时,也就想当然地一眼就认作是“毫(háo)”州了。亳州,简称亳,古称“谯(qiao)城”,安徽省地级市。亳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活动,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炎黄时代,帝喾(黄帝曾孙)代颛顼为帝,都于亳。商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在亳立都(年)。自秦时置谯县以来,历经朝代更迭,大都系州、郡或县建制,其间魏黄初二年(年)封谯郡为“陪都”。元至正15年(年),刘福通拥韩林儿在亳州称帝,建"宋"政权,以亳州为国都,亳州正式成为"三朝"古都之地。■蚌埠蚌埠这两个字到底怎么读?是bàngfù,还是bèngfù;是bàngbù,还是bèngbù?答案是最后一个。“蚌”是一种水生的动物,因为蚌埠在淮河边上,那里盛产河蚌,河蚌集中的地方就叫作蚌埠。因自古盛产河蚌珍珠而得名,又被誉为“珍珠城”。蚌埠地处我国南北分界线,这里既有北方人古朴豪放,又有南方人秀丽婉约,沃野平畴,物产丰富,是淮河岸边一颗耀眼的明珠,所以有俗语说“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在年辛亥革命爆发的那年,蚌埠通了火车,现在这里成为京沪铁路与淮河的交叉点。■黟县√,夥县×黟县,安徽省黄山市辖县,地处皖南。黟县是“徽商”和“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安徽省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境内存有大量的明清民居、祠堂、牌坊、园林,更有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古村落,黟县又被称为“中国画里乡村”“桃花源里人家”。关于黟县的名称由来,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因黟山得名。据《水经注》:“浙江又北历黟山。县居山之阳,故县氏之。”《清史稿》:“县以黟山名,即今黄山也。”这也是最普遍的一种说法。第二种说法,因产黑色石墨的石墨岭和柿心黑木而得名。第三种说法,来自于古越语地名的发音。上古时期居住着勾吴族的先民,勾吴族是古越的一支。公元前正月,秦始皇赢政东巡至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为加强对东南地区的统治,将原越国的百姓迁徙到包括黝县在内的皖南山区(《越绝书》)。这个黟字的发音为“郁咨切”,据说是古越语的发音。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gdoers.com/zbyy/9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