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葛均波院士获ICI心血管创新成就奖

年世界心血管创新大会(ICI)于12月8日-10日在以色列特拉维夫举行。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主席、医院心内科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教授获颁心血管创新成就奖。

图1葛均波院士

这一奖项主要为表彰在国际心血管器械研发、理论、技术创新及推广方面取得杰出贡献的医学科学家。每年ICI会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遴选并经严格投票而诞生。以色列当地时间12月9号上午,ChaimLotan教授亲自为葛均波院士授奖。

图2颁奖现场

颁奖前,ChaimLotan教授饱含深情地向全体参会者,详细介绍了葛均波院士生平,以及他所带领的团队在心血管器械研发领域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孜孜求学意

拳拳赤子心

年,葛均波出生在山东五莲县中至镇的一个小山村。葛均波的医者梦想源自小时后的一次手臂骨折,父母带着他四处求医,最后在临县的一个中医门诊治好,从此之后少年葛均波的心中就有了一个医学梦,他梦想自己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医生,为患病的人带去阳光,解除病痛。

图3葛院士年轻时

但当时考大学也不是容易事,葛均波所在中学每年可以考上大学的学子是凤毛麟角。年,葛均波幸运地考入青岛医学院。年又考入当时的上海医科大学,年他又被公派德国美因兹大学医学院学习。

赴德一年,葛均波的血管内超声研究论文就出现在了国外学术期刊上。年,他又跟随导师艾伯尔教授来到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医学院继续博士后研究。

图4葛院士在德国求学时期

年,香港回归,举国欢庆。也就是那一年,葛均波为国际医学界献上了一份厚礼——他在心肌桥的研究中发现了“半月现象”。这一发现立即引起了全世界心血管医学领域的瞩目,世界前沿医学领域因此再次写上了中国人的名字。那一年,葛均波才35岁。事业如日中天,他不但被聘为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医学院心内科血管内超声室主任,还当选为美国、欧洲心脏病学会专家会员。

但是两年后,他却毅然回国。理由很简单,他想用自己掌握的冠心病手术技术造福中国的百姓。

筚路蓝缕创新路

为谁辛苦窍玲珑

葛均波教授回国后,医院完成了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随后又成功地进行了国内第一例“带膜支架植入术”治疗斑块破裂、上海市第一例切割球囊治疗冠心病、上海市第一例冠状动脉腔内照射治疗技术、上海地区首例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脑缺血等。

图5葛院士查房

之后,他又成功实施了多项革新技术的“首例”,年他首创“逆向导丝技术”,年完成国内首例经皮主动脉瓣膜置入术,年他完成亚洲首例经导管二尖瓣夹合术;年完成国内首例经皮肺动脉瓣置入术;年完成华东首例左心耳封堵术;年完成世界首例深低温冷冻消融去肾动脉交感神经术等。年,完成了世界首例、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经心尖二尖瓣夹合术,年完成亚洲首例异位三尖瓣植入术……

同时,经他研制国内首个可降解涂层新型冠脉支架,打破了国外支架的长期垄断,每年为中国患者节省了12亿元的医疗费用。目前该支架已出口俄罗斯、印度、新加坡等多国,成果获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之后,他马不停蹄,又研制出我国首个完全可降解冠脉支架“Xinsorb”,引领了我国“冠脉介入治疗的第四次革命”。

图6葛院士手术时

独行疾、众行远

带领CCI再次出发

年,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在上海成立,这是葛均波院士睿智、胆识及勇气的体现。CCI成立的初衷是通过促进协同创新,让更多核心技术掌握在中国医生手中。

在葛均波院士看来,虽然中国的科学界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减少,部分领域从跟跑走向并跑,但是现在整个医疗行业依然比较浮躁。事实上我们在很多领域与国外发达国家之间还是有很大差距,核心技术非常缺乏。比如虽然我们已经可以做支架,但是这些支架的制造原材料几乎全部来自国外。

“自主创新非常重要,有些人没有眼光,嫌弃自主创新研发时间长,经济效益显现慢,不如拿钱买西方国家的产品进行复制,便宜又省力,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我们鼓励吸收引进消化再创新,但是必须要有核心技术,否则将永远受制于别人。应该加强基础研究工作,通过协同创新去解决医学领域的技术难题。”葛均波说。

图7CCI启动仪式

在“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下,葛均波院士还建立了创新学院,每年会招收40位学生。其中有投资人、有大型企业的技术总监,有思维活跃的临床医生。葛均波介绍说,学员会把一些医疗器械产品带过来让专家评审,大家讨论该产品的潜在使用病人的情况、未来的市场份额情况、是否存在设计问题、是否适合投资等。会有专门的制造人员将其变成样品,进入临床做动物实验,投资人如果相中马上可以进行投资。

仅仅去年就有6个项目获得投资人青睐,开始了产业化的过程,这些项目涉及瓣膜、支架、导管等心脏领域的重要医疗器械。创新学院还与以色列心血管创新大会进行合作,会定期派学员去学习他们创新创业经验,以色列的专家还会定期到中国来授课,搭建了CCI与ICI长期战略合作。

图8葛院士发表获奖感言

获奖后,葛院士分享了他创新路上的几个故事,早年心肌桥“半月现象”的发现;回国后,手术演示时意外的发明了“CTO逆向导丝对吻技术”。回顾多年来的临床和科研经历,保留一份天真是创新最重要的元素。

CCI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dgdoers.com/zbyy/86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